天天看點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話說蘇聯與芬蘭的恩仇,還得從芬蘭并入俄羅斯說起。

中世紀以來,瑞典一直雄霸波羅的海。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對西方出海口有極大野心的俄羅斯,豈能不觊觎芬蘭這塊鄰近的富饒土地?

打敗強大的瑞典,奪取芬蘭,成為曆任沙皇的夙願。但是,沙皇俄國先後發動的多次俄瑞戰争都沒有讨到好處。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直到曆史上有''雙面人''之稱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登基。雖然他與妹妹的亂倫之戀讓人不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開疆拓土、奪取芬蘭中的重要曆史作用。

亞曆山大一世在位期間,國内的内政改革為奪取芬蘭創造了良好的國内環境,同時,國際形勢也是一片大好。''愛管閑事''的西歐各國正在拿破侖的鐵騎下瑟瑟發抖,俄瑞人家倆鄰居的事自然不能插一手。不得不說,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俄瑞戰争中一直勝少敗多的俄國局勢随之扭轉。

1809年,瑞典這位海上霸主黯然退場,放棄了它的東方行省芬蘭。瑞典承認芬蘭以大公國的身份并入俄羅斯,保留原本的民主憲政。自此,沙皇俄國開始了它在芬蘭長達100餘年之久的統治。

并入俄羅斯後的芬蘭,經濟發展水準得到極大提升,并且很快超越俄羅斯。當然,這必須要感激俄羅斯。

強大的俄羅斯軍隊結束了芬蘭數百年來受欺壓的局面,芬蘭人民本身就生活在有''千湖之國''之稱的富饒土地上,加上勤勞的人民。各種工業體系很快在這片土地上被建設起來,芬蘭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但是,什麼導緻芬蘭與昔日“君上”反目,最終刀鋒相對?

不得不說,新上位的專制君主尼古拉二世對此事可是功高至偉。他繼位前就對自己境内這一抹民主綠色耿耿于懷,繼位後查封芬蘭的所有報紙,禁止民間自由思想傳播,将社會輿論緊緊控制在自己手中,

除此以外,沙皇尼古拉更是為了參與一戰,在芬蘭國内征兵,還征收苛捐雜稅,這對民主芬蘭無疑是打擊。原本歸順沙皇俄國的芬蘭人開始迸發獨立意識,芬蘭人仇恨俄羅斯的情感籠罩在這個邊陲小國上方。但是苦于沒有時機。

不久,一戰爆發。上天為芬蘭送來了契機。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倒行逆施,他不顧國内民族沖突的尖銳,竟螳臂當車,以裝備落伍的俄軍對抗機械化的德軍,結果失地千裡,國内局勢不斷動蕩。軍事的失敗,嚴重挫傷了尼古拉二世的威信。更有利的是,1915年,尼古拉二世竟被蠱惑離開大學營到前線督戰,隻留下皇後亞曆山德拉和妖僧拉斯普金處理政府事務。沙俄原本就複雜的國内形勢在這兩位興風作浪下更是雪上加霜。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全國造反,推翻沙皇專制的運動如火如荼。沙皇尼古拉二世急忙傳回主持大局,但是,為時晚矣。他被迫在全俄的反對浪潮中離開了政治舞台。

不久十月革命又爆發,布爾什維克人建立起的蘇維埃政權,不僅未獲得國内大部分省份的支援,國際社會更是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國内外敵對勢力勾結,從東南西北各個角度夾擊新生政權。蘇維埃布爾什維克自顧不暇,自然也管不了附屬國芬蘭。芬蘭等小國在戰後,根據國際法規定,從沙皇俄國中獨立出來。

芬蘭長達數百年都是處在瑞典和沙俄兩大強國的拉鋸戰中,對周圍的鄰居可謂是又恨又怕。獨立後,更是面對德國和蘇聯兩方夾擊,哪方大佬都不能得罪。

是以,小國芬蘭被逼采取中立的和平外交政策,與前蘇聯保持和平往來,同時也千方百計地讨好西方國家,深化與西方的經濟往來,以獲得國内的和平與穩定。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芬蘭的想法同樣也是建立立的蘇維埃政權的想法。艱苦的國内戰争,使得蘇俄國力凋敝,與鄰國關系緊張。死咬着芬蘭,肯定不利于建設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既然兩國國家利益趨同,那化敵為友最好不過了。于是列甯大手一揮,1920年和1932年蘇芬平等互利的《蘇芬和約》和《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出爐。

但是,沒有料到的是,蘇芬政府努力維持的和平相處的局面竟僅僅維持了十幾年。

在德國吞并奧地利的刺激下,沙俄民族對領土的野心再次膨脹,同時也為了給列甯格勒建構一處緩沖地帶,羽翼已豐滿的蘇聯,将目标瞄向了芬蘭。

1938年,蘇聯竟以加強北方防務需要為由,多次向芬蘭政府提出租借漢科半島和芬蘭灣,要求在某些芬蘭所屬的島上設防。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斯大林後來說的也很坦誠: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

這不僅是公開損害芬蘭的主權,更是要将芬蘭作為蘇聯對歐戰争的戰場啊。可想而知,堅守中立政策的芬蘭政府怎肯答應。

既然通過正常的外交手段難以達到既定目,那麼此時戰争可能是蘇聯必須要采取的手段。

蘇聯公開撕毀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并以23個師共45萬軍隊的兵力和坦克1300輛,火炮1800門,飛機約800架的精良武器用兵芬蘭。

幾乎全世界的人都認為芬蘭肯定會被大軍摧垮并迅速求饒,蘇聯上司人和軍隊也同樣這樣認為。但是,事實證明,蘇聯的樂觀太早了,他們忽視了芬蘭人民為保衛家園,誓死戰鬥的不怕死精神。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芬蘭''國父''曼納海姆元帥兵法用的更是妙。他仔細分析敵我形勢,因地制宜。

芬蘭境内群山、森林密布的惡劣環境,此時成為芬蘭人民抗擊侵略的武器。士兵發揮滑雪、射擊和熟悉地形的長處,阻止蘇軍的進攻,等待英法援助。

但是此時,二戰正處于白熱化狀态,德國戰争刀鋒正指向英法,英法也避之不及,芬蘭指望正在向美國求援的英法的援助顯然并不現實。

外無援軍的芬蘭最終陷入困境,一度不堪受擾的蘇聯紅軍付出了慘痛代價,終于攻破了芬蘭最後的曼納海姆防線,蘇芬戰争以芬蘭的屈辱求和告終。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兩國簽署停戰協定,芬蘭将10%的國土割讓給蘇聯。蘇聯獲得了在列甯格勒旁的一塊緩沖地帶。蘇聯夢寐以求的東方防線也得以建構。

但是斯大林發動這場戰争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這場被認為大象踩死螞蟻一樣簡單的戰争,竟造成蘇聯700,000的人員傷亡,更是使蘇聯喪失了國際輿論支援。同時,為後來希特勒發動進攻蘇聯的戰争增加了信心。蘇聯更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制造了一個本不應該存在的敵人,就連精心構造的東方防線也是一觸即潰,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德國人在西方戰線獲得勝利後,又把目标轉向了東方的蘇聯。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但是,德國也需要一個熟悉東北方環境的盟友。這時,與蘇聯有世仇的芬蘭自然就成為不二人選。

德國代表團奉希特勒之命,會見了芬蘭國防軍總司令曼納海姆元帥,表示希望邀請芬蘭加入反對蘇聯的戰争,并允諾若芬蘭願意參加,芬蘭想得到什麼,德國就會滿足。

但是,不得不說芬蘭上司人十厘清醒。曼納海姆元帥表示:芬蘭無意卷入一場蘇德戰争,也不要求什麼,但若得到援助,收複在1940年蘇芬戰争被強占的國土,芬蘭将會表示感激。

但是,當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大規模的進攻時,希特勒為了幫芬蘭綁上賊船,竟在電台講話中宣稱德國軍人已''與芬蘭同志結盟'',''共同戰鬥在北冰洋沿岸''。

雖然芬蘭政府在當天上午就立即發表聲明,否認了此說法,并向世界各國宣布嚴守中立的立場。

但此時,斯大林的疑心病又犯了,他堅信德國已與芬蘭秘密結盟,竟派蘇聯空軍轟炸芬蘭的軍事基地。

士可忍孰不可忍,本身帶着複仇情緒的芬蘭民族此時擴軍備戰的情緒更是高漲。芬蘭政府在群眾的鼓動下,終于向蘇聯揮動大刀,正式向蘇聯宣戰。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芬蘭軍隊在德軍的協助下展開了全面攻勢,蘇聯這隻北極熊的噩夢到來了。在不到三周的時間内芬德軍隊就勢如破竹,收複了芬蘭在1939年失去的全部領土。

這時,芬蘭人要求收複領土的願望已經實作。曼納海姆元帥及時阻止了芬蘭主動發動更進一步的戰争,以避免被長久綁在德國的戰船上。在元帥的指揮下,芬蘭軍隊立即由進攻轉為防禦,任憑德國百般威逼、勸說,就是油鹽不進,不肯向前一步。

1944年,德國敗局已定,脫離德國成為芬蘭這時期的外交訴求。但是這訴求需要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國認同,否則芬蘭隻能和德國一樣淪為失敗者。

但是,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三巨頭之一的斯大林已經被芬蘭徹底得罪。芬蘭政府無奈之下,隻好求助英美。英美可能出于不想讓法西斯陣營擴大,或者遏制蘇聯等原因,共同向斯大林施壓,調解蘇芬沖突。

最終,雙方各退一步。芬蘭除承認1940年蘇芬邊界外,還把貝柴摩省割讓給蘇聯,将赫爾辛基附近的波卡拉半島以五十年期限租借給蘇聯,作為收回漢科半島的代價,芬蘭還要付出三億美元的賠款。芬蘭還負有把駐在芬蘭的德軍全部驅逐出境的義務;蘇聯承認芬蘭民族獨立。

這些和約的要求雖然比較苛刻,給芬蘭造成極大負擔,芬蘭在戰争中所有收獲也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是萬幸的是,芬蘭在這場中總算是得以全身而退,保全了國家的獨立。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兩國終于化幹戈為玉帛,和平外交從此成為兩國的主旋律。

戰後,芬蘭依據國際法要求,積極承擔國際義務,重訂對蘇條約,解散國内一系列的鼓吹民族主義、複仇主義的法西斯組織,并承諾對蘇聯的賠款一直賠償到1952年。

芬蘭更是從本國的中立政策出發,将對蘇友好作為本國中立外交政策的立足點,同時加強與其他大國的友好關系。1948年,芬蘭對以美國為主的、從經濟上對抗蘇聯的馬歇爾計劃毫不心動,并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芬蘭承擔維護蘇聯西北國界的安全和不得參加反蘇聯盟的義務。與此同時,芬蘭交好西方大國。

這個''奉行對蘇和睦友好,同其他北歐國家保持傳統合作,與一切國家保持友好關系,不介入大國糾紛''的和平中立政策,不僅獲得鄰居蘇聯的承認,也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默許。足見芬蘭政府保持中立的成功。

在冷戰時期,芬蘭雖處在美蘇兩個大國的夾縫之間,但是芬蘭在動蕩的國際社會中活得潇灑,不僅沒有失去什麼,更能偶爾獲得一些小利。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根據《臨時條約》,蘇聯租借波卡拉半島50年,但在1955年到1956年之交,蘇軍就從芬蘭波卡拉半島撤軍了,以争取芬蘭支援。同時當北約、華約對峙時,華約龐大的軍力全部部署在歐洲,沒有在蘇芬邊境。可見,蘇聯承認了芬蘭中立國的地位,芬蘭和平的願望得以實作。同時,美國也給予芬蘭經濟上的援助,中立政策的優秀之處已經顯現。

1991年底,蘇聯解體,芬蘭的外交空間雖變得空前寬廣,但是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社會,睦鄰友好政策總比以鄰為敵政策強千百倍。是以,對于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芬蘭有時可能受美國對其制裁的影響,但是基本上保持了俄芬友好關系。

芬蘭基于國家利益實施的和平中立政策,使芬蘭真正實作了中立。不僅得到國際認可,更是在美蘇之間維護了國家主權。

列甯格勒不能動,是以蘇芬邊界必須要動!蘇芬戰争——蘇聯的噩夢

芬蘭中立的成功實踐,可謂是給今天在大國夾縫下的小國一個優秀的借鑒,寄希望在一方大國的幫助下對抗另一方,還不如左右逢源,處理好睦鄰關系。

中國有古語''遠親不如近鄰'',這個樸素哲理,芬蘭人一直在努力踐行,且卓有成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