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曆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當時,中國在晉之後,經曆了長達400多年的分裂,征伐不斷,各方都在争權奪勢。後來,楊堅脫穎而出,建立隋朝。楊堅是一位勤政節儉的皇帝,治國有方,在他的治理下,隋朝開國即達到盛世局面,人口比盛唐還要多。可是,隋朝僅傳了兩代就被唐而取代,之後,隋朝更是一直被黑。

曆史是勝利者的曆史。隋炀帝楊廣在唐王李世民的口中,是曆代統治者中的反面典型。這當然可以了解,因為隋就是滅于李世民父子之手,隻有将其功績盡可能掩蓋,缺點盡可能放大,才能展現其取而代之的正統性。那麼,真正的曆史又是如何呢?
在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之初,自魏晉以來一貫承襲的奢靡之風被整改。楊堅是一位節儉的皇帝,他與獨孤皇後以身作則,為天下臣子百姓做了一個好的示範。在政治方面,楊堅改革官吏制度,對官吏加強管理和考評,并明裡暗裡調查,使得吏治清明,官員居其位、謀其政。
在人才選拔方面,隋文帝創辦了科舉制度,這一制度之後延續數千年,是封建王朝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當時上下階層交流的重要方式。同時,隋文帝體恤幾百年來處于戰火中的百姓之苦,他削減原來沉重的徭役賦稅,給百姓休整的時間。一時間,大隋朝百姓安居樂業,官員勵精圖治,呈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盛世局面,僅僅持續到二世就停止了。很多人将這種遺憾歸結為楊廣,說他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那麼,隋炀帝楊廣是不是真如有的人所說,那般昏庸不堪呢?
其實,楊廣原先并非太子。他在這場争奪太子的鬥争裡,表現了非一般的演技。起初,隋文帝立長子楊勇為太子。這是一位風流成性的太子,他文采飛揚,奢靡成性,後宮佳麗無數。這些都是最為父親隋文帝和母親孤獨皇後所厭煩的。
獨孤皇後是一位傳統而又專一的女人,她希望自己的丈夫一心隻待她一人,也這樣要求自己的兒子。可是,看到自己的兒子楊勇左右逢源,獨孤皇後心裡就有點不樂意了。加上楊勇是一位風流公子,與征戰沙場之事沒有什麼興趣。
給他衣服铠甲,他不會穿上上馬馳騁一番,倒是很有可能讓人拿點顔料過來在铠甲上畫個美人點綴一下。這在楊堅和獨孤皇後看來實在是有點爛泥扶不上牆。楊勇後宮中有一位妾氏懷孕了,他的母親獨孤皇後氣得直跺腳。恰逢那個時候居于正位的太子妃死了,獨孤皇後就用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兒媳婦身上,認為太子妃定是因為太子的小妾懷孕了才氣郁而死的。
而且,楊勇還于政治毫無鑽研之心。他依然我行我素,對于結交朝中大臣,讨好父皇母後這種事情,楊勇從來不考慮,可能他也是真的沒注意到這些事情。久而久之,就這樣,楊勇在隋炀帝和獨孤皇後那裡的地位漸漸降低。
與此同時,就要看他的對手楊廣了。作為不受關注的小兒子,楊廣對權力有着瘋狂的癡迷。他深知,自己必須要迎合父母的喜好,方能得到關注。楊廣是以處處節儉,常穿着打着幾層更新檔的衣服。在他的宮内,隻有一位嫔妃,從來沒有宴飲之聲。閑來無事的時候,他幹嘛呢?就去向朝中老臣讨教治國安民之計。看上去,他就是一位清心寡欲,一心為國為了大隋朝的人。
同時,楊廣還在各個楊勇身邊煽風點火。他一面教唆哥哥不學無術,荒淫無度,一面自己表現得克勤克儉,對于有德行的老臣畢恭畢敬。如此,楊廣逐漸走入隋炀帝和獨孤皇後的視線。最終,楊廣取而代之,成為楊堅的繼承人。
人就是這樣,越是壓抑,反彈得越是吓人。登上大位的楊廣立馬一改從前低調的作風,就像變了一個人。他大行享樂之事,變得殘暴嗜血。可是,他是否如李世民說的,那樣一無是處,是後世帝王的負面教材呢?其實,楊廣也有其可取之處,登上大位後,也建了不少功業。
首先,在稱帝之後,他順利地攻下了吐谷渾,征服了契丹,琉球在他的征伐下俯首稱臣,占城被他打服,安南也再不敢造次。這時候,野心逐漸膨脹的楊廣依然不滿意,他要瘋狂擴張,他要建立盛世功勳,此時,他的目光投向了高麗。
如果高麗被攻下,劃入大隋朝的版圖,那麼隋炀帝楊廣就是功績甚至在秦皇漢武之上的國君。對于瘋狂癡迷于權力的隋炀帝來說,千古一帝,這是個絕對的誘惑。是以,高麗,他要定了。
可是,隋炀帝楊廣太過于自信。三次攻打高麗,讓大隋朝創下的基業被他消耗得差不多了,但也不能算完成目标。之後,他又開鑿大運河,修建行宮,廣納天下美女。雖然運河的意義重大,但是在當時,隋炀帝更在乎的是彰顯自己的權力,向天下人展示,自己才是當權者,是千古一帝。
最終,隋朝在他的手中命數斷盡。或許,沒有當初的極度壓抑,楊廣或許不至于後來如此窮奢極欲。或許當時他沒有那麼卑躬屈膝,後來也不至于癡迷于權力。但是,一切再沒有可能,原本可以進一步開創盛世的楊廣,最終成為李世民口中的負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