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古代由于生産力低下,百姓們的日子過得極為艱難,若是碰上饑荒時節,民間餓死數十萬百姓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
猶記得晉惠帝得知民間鬧饑荒時,曾詢問大臣何不食肉糜?
此話流傳了千百年,每每被當作笑談,也是百姓們認為劉禅是一位扶不起的阿鬥的原因。

百姓們連米飯都吃不起了,劉禅竟然說沒有糧食,那就是吃肉。
那麼在古代,糧食已經全部吃光了,百姓們該如何度日呢?肉是不是那麼難尋呢?對于獵人來說,山上的動物會死絕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隻是饑荒時期,何止是糧食種植不起來呢?用現代科學來解釋饑荒時期,很顯然生态環境遭到了破壞,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百姓們幾乎難以施以援手,就隻能等待着地球的自我淨化能力,又或者皇帝大發善心,将國庫的銀兩撥出赈災。
一旦鬧了饑荒,幾乎寸草難生,百姓們連啃樹皮都靠搶,更不要上山打獵吃肉了,就是河裡的一條魚都死絕了。
百姓們除非有先天預知能力,将河裡的魚全部捕撈出來,再做成幹魚,才有可能度過長時間的饑荒。
但若是百姓有如此預見能力,還會将自己陷在旱情之中嗎?普天之大,他們完全可以先搬離一段時間,等到饑荒結束之後,再重新回來開墾土地。
饑荒到來時,河裡的魚會因為旱情水質污染等多方面的原因,氧氣供應不足,魚逐漸的翻了肚子,飄在河面上,臭味熏天,若是連樹皮都沒得啃了,換你,你會吃已經臭了的魚嗎?且這些魚也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幾天時間一過,魚就完全不能吃了。
可見在古代,一旦發生了饑荒,百姓們幾乎沒有生機可言,幾乎都隻能活活等死。
曆史上曾經發生過數次的饑荒,其中最嚴重的當屬光緒時期,一場饑荒餓死了上千萬的百姓,而彼時的清朝出于何種光景呢?
慈禧把持朝政,在皇宮中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而面對民間的饑荒旱情卻視若無睹,當大臣谏言應當開國庫赈災時,慈禧卻說國庫裡快沒錢了,自救都難,對百姓也是愛莫能助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