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國消失之謎

二十世紀初,瑞典探險家率領冒險隊前往塔克拉瑪幹腹地之行,卻在沿邊的黃沙大漠裡發現遺失千年的古物件。

毛氈、錢币、陶片、紙文書、毛織品……所有的稀世古物随着黃土沙塵掀起的那一刻,埋葬在曆史長河裡的古城遺址撩開神秘面紗,消失千年的樓蘭遺址再現江湖。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國消失之謎

樓蘭失而複得,是中亞古曆史不曾預料的奇迹。今人興奮開心,然而先人卻要二破樓蘭,究竟是為什麼?

一破樓蘭,遠征他鄉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詩人王昌齡描寫戰場最出名的詩句,可見從漢朝到唐朝,樓蘭已然成為曆代王朝對西域國家的基本印象,而中國與樓蘭之間的交流曆史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朝時期,在西域邊界有一個小國,人口不多,占地面積也不足兩個城池,這個國家就是樓蘭。但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從城池到屯田戍邊,從精美器具到西域異服,樓蘭應有盡有。

樓蘭雖然國家小,可地理位置相當重要。西南通且末,西北通焉耆,東當至白龍堆,扼絲綢之路的核心要沖。樓蘭,成了匈奴和漢朝之間最重要的交通塞要,成了絲綢之路不得不去的核心要道。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國消失之謎

無論是匈奴入侵漢朝,還是漢朝要征伐匈奴,樓蘭都是兩國的必經之地。是以在千年前的東亞,樓蘭成了漢朝和匈奴兩大勢力的首要争奪對象,在政治戰略上中間的樓蘭城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饽饽,同時也是令人極為忌憚的毒瘤,在兩大勢力之間,樓蘭要麼安分守己,要麼就成為兩國戰争的炮灰。是以樓蘭就成了所有人心中的軟釘子,樓蘭的和平,與它的政治态度息息相關,這就是樓蘭會被衆人讨伐的原因之一。

成為夾心餅幹的樓蘭,日子并不好過。在秦朝時被秦将蒙恬趕出河西走廊的匈奴卷土歸來,帶着強壯的沙場悍将和膨脹的野心,三番五次的進犯漢朝,又屢屢被擊退回來。周而複始,漢朝和匈奴的梁子便結下了,是以急需籠絡其他勢力,而樓蘭首當其沖。

由于國力弱小,軍隊人數不過一萬,精銳部隊不過幾千,樓蘭的處境特别尴尬。漢朝太遠,匈奴更近,樓蘭王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決定投靠匈奴,夥同一起搶劫漢朝的過往商旅。

漢武帝拍案而起,派大将趙破奴率強悍部隊遠征樓蘭,輕輕松松地俘獲了樓蘭王。因為一場失誤的政治決定,成了漢朝要滅樓蘭的原因之一。

二破樓蘭,降伏樓蘭王

雖然樓蘭被漢朝攻滅,樓蘭王也被俘虜。可是樓蘭地處偏僻沙漠,而不善于幹旱之地作戰的中原大國,難以殲滅樓蘭全城勢力,被扣押的樓蘭王隻能又被放了回去。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國消失之謎

就是這樣被放了回去,反而令匈奴人警惕起來,懷疑樓蘭的忠誠之心。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成為衆矢之的的樓蘭隻能派出兩個兒子送給兩個國家當人質。

直到新樓蘭王長大,撫養長大成人的樓蘭王成了匈奴的代言人。漢朝的外交官傅介子毛遂自薦,親自帶兵智取匈奴降伏樓蘭王,解決漢武帝埋藏在心裡的刺。

有了前車之鑒,新樓蘭王并沒有馬上面見從西漢而來的外交官,而是躲在衆人身後不願露面。傅介子聽聞匈奴常年地處草莽之地,最愛金銀珠寶,是以便故意放話自己帶了黃金錦繡,若是不見隻能送給别國。

見錢眼開的新樓蘭王非常高興的面見傅介子,在醉酒的空檔被傅介子一刀斃命,傅介子另立在漢朝為質的樓蘭王子為王,就此收服了樓蘭。

傅介子憑一人智慧,降伏樓蘭國,奪取樓蘭控制權,成為當年流傳至今的佳話。随後,傅介子将樓蘭的名字改為鄯善,并遷都扞泥城,這就是''傅介子斬樓蘭王''的典故。

漢武帝為防止舊事重演,發兵駐紮鄯善組成了西域軍隊,并進行屯田。樓蘭王的二心,成了大漢要破樓蘭的原因之二。斬樓王的事情震驚西域各國,也成為流傳千史的故事,以至于後來所有文人騷客以此作為典故寫出脍炙人口的詩篇。

唐代高适發自肺腑的''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唐代李白酣暢淋漓的''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宋代辛棄疾的''且挂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就連明代徐祯卿也道出''天子絨衣遙按劍,将軍直為斬樓蘭''的氣魄。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國消失之謎

至此,樓蘭的輝煌一炮打響。在能力卓越的傅介子經營下,樓蘭已經成為漢朝管轄地,成為張骞出使西域的必經之地,熙熙攘攘地商路間樓蘭的佳話源遠流長,直到隆安四年(400)樓蘭古城的消失。

樓蘭古城的消失賦予了神秘色彩,但那輝煌百年的小城短暫的時光裡退出曆史舞台令人惋惜,那''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标幟耳''的慘景仍曆曆在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