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1月14日雲頭條:“微軟的中國先生”沈向洋宣布離職;你的機器人女仆已上線,會不會讓大量餐飲人員失業?

今日最新雲頭條快訊:阿裡在中國境内擁有6175項已授權專利及13336項公開送出的專利申請;高科技産品,讓人深切感受到5G的魅力,但是安全呢?沈向洋離職之是以如此受關注,與他身上許多的光環不無關系;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對于服務型機器人,還有哪些思考和分享;邀請到了阿爾法狗項目的聯合發起人之一,來談談“人工智能的下一個風口”;線下大空間的VR娛樂在長遠的發展中,關鍵的競争要素是坪效比和營運效率;未來是智能化時代,AI、大資料、BI等技術的發展将如何推動企業更新變革,一起來看最新的資訊:

阿裡:國内擁有超6000項已授權專利,涉及雲、AI等領域

11月13日消息,根據阿裡招股書顯示,阿裡在技術基礎設施、分布式雲架構、大資料分析、AI、物聯網、通信、倉配及物流系統、中間件和安全等多個領域開發了大量自有技術(包括專利技術)。

截至2019年6月30日,阿裡在中國境内擁有6175項已授權專利及13336項公開送出的專利申請;我們在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擁有3112項已授權專利及9742項公開送出的專利申請。

人民日報:5G魅力足,安全須關注

5G時代,在融入社會需求、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同時,也要找到維護5G網絡的最佳途徑,確定資料資訊安全。

快捷友善的同時,安全問題也不可小觑。一方面,5G網絡是資訊傳輸的高速公路,使用者與資訊、資料之間的距離更近,上網的便捷度和速度翻了好多倍;另一方面,5G網絡上連接配接的裝置密度比過去高出不少。這意味着,若是網絡或裝置終端出現安全漏洞,惡意軟體攻擊的難度要降低許多,還可能會快速波及更多裝置,處理難度也比過去增加了。

效力微軟 23 年,“微軟的中國先生”沈向洋宣布離職

沈向洋離職之是以如此受關注,與他身上許多的光環不無關系。 “離開微軟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沈向洋在緻員工的内部信中寫到。“今天,微軟已經如此地成功,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我覺得,已經是時候去開啟一個新的篇章。”很快,微軟官方部落格在淩晨也發出一篇《感謝你,Harry!感謝您,沈向洋博士!》,字句之間充滿不舍,當中提到:“你喜歡的10102會議室,仍常常燈火通明;你是微軟的中國先生,更是中國的微軟大使。”

你的機器人女仆已上線,機器人送餐是噱頭還是趨勢?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商用服務機器人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中。其中餐飲機器人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在餐廳的點菜、傳菜、炒菜、支付等營運環節都可以獨當一面。

在《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報告》中可以看到,我國大部分的機器人還是工業機器人,也就是産線上常見的那種機械臂。服務機器人隻占了25%的份額。折射到産品上,就是工業機器人可以實際地解決行業的問題,提升生産效率,産生社會價值。但是服務機器人目前在技術積累上還是不夠,太過于追求高大全,以及形式上的拟人化。一個行業的爆發必然是解決了實際的問題,完善了實際的使用場景。對于服務機器人行業也是一樣的,如何實際地減少商家的成本,消費者需要的體驗是什麼,在實際的使用場景中如何提升效率,目前來看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很多。服務行業本質還是人與人的互動,機器人無法解決一些本質的問題。

阿爾法狗的締造者,怎樣看待人類與AI的關系?

2016年,阿爾法狗橫空出世,與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進行圍棋人機大戰,以4:1總比分獲勝,震驚世界。

Michael Wooldridge本人的光環不僅僅局限于阿爾法狗。機器、裝置同樣具備智能,高階的人工智能還沒有被解決,目前的AI并不能做到“複雜推理”、“處理定義不清的問題”、“對事物做出判斷”以及“對外界環境的感覺”,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就涉及到了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問題。但面對衆多已經落地工業的AI技術,他同樣表示興奮。

如今人工智能已成為新的時代動力,Michael教授多次表示人類需要理性看待利弊共存的AI術。在面對人工智能新浪潮時,他也曾表示,“盡管不應該過分的吹捧AI技術,但事實上,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過去的十年中确實獲得了傲人的成就。這并不意味着機器人管家和地平線上的意識機将很快進入大家的視線。真正令人興奮的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正在大量應用于新的應用領域。”

他們将無限VR世界壓縮在一間 50㎡ 的房子裡

成立僅兩年的 VR 技術服務商位形空間,正嘗試用自研行走算法,将 VR 大空間壓縮成一個個标準化的50平方米「盒子」。彭俊熙認為,VR 市場目前雖然不太樂觀,但 VR 線下市場卻在逐漸顯現出市場潛力。「我們認為(線下大空間的 VR 娛樂)這個業态在長遠的發展中,關鍵的競争要素是坪效比和營運效率。」

穿過AI、BI、ML等技術術語迷霧,企業數字化路上需要什麼?

調查強調,與員工相關的因素,如員工資料技能和企業範圍内的協作都被視為關鍵績效驅動因素。數字化已經不是企業的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必答題。有資料顯示高達84%的數字轉型項目未能實作預期收益,而除了投資回報率方面的損失,同時還會對企業戰略、股東和團隊士氣造成傷害。一位業内專家分析失敗原因時強調“記住,數字化轉型從根本上說是人推動的過程。”無論企業處在資料就緒的哪個階段,抛開紛繁的技術術語,想要找到可以帶來價值的産品和服務總需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然後去嘗試。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雲頭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