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轉]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國科技創新可以從日本學什麼?

[轉]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國科技創新可以從日本學什麼?

“我們必須要短平快吃東西,不吃東西科研維持不了。”

10月16日下午,日本工程院(EAJ)院士、中國科協海智專家任福繼在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接受采訪表示,沒有原創性的東西是堅持不下去的,會被“卡脖子”。

他強調,最近30年,中國中青年科學家和科學技術已經快速趕超了“N到N+1”有人帶的階段,進入到了“0到1”沒人帶的原創性優先階段,創新對未來很重要,要抓住用先進職能推動創新,建立科技創新的生态體系。

任福繼表示,中國現在科學技術的引進和創新很多,但“真創新也好,假創新也好,判斷體制可能比日本困難一些。”他指出,創新不是簡單沖動來的,不僅要創新,怎麼樣創新、走什麼樣的創新路子,企業要有一個生态體系。在這兩個方面,一個需要探索方向的引導,另一個是資金支援。

日本在一些講座、學會或者政府機構,甚至在大學裡面都有鼓勵創新的體系。原來日本大學從2006年鼓勵大學教授創新,有一套體系鼓勵創新。現在各地區又有一個機構,解決“怎麼創新”的問題。這種機構負責教育訓練,包括怎麼樣申請基金、怎麼寫申請書、規劃怎麼做,都有人來教。并且,政府提供的企業扶持資金相對比較寬松,另外還有一些大的基金來支援可能失敗的新領域,帶動新的産業發展。

任福繼還從人工智能驅動的角度談到了教育改革。他表示,人工智能技術革命之後,傳統教育體系已經不能滿足新事物發展的教育需要,技術發展得很快,學生花很多精力和時間所學的内容,到後面用不上。是以,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和思考判斷能力,要用人工智能驅動教育改革,讓孩子既能空出時間享受歡樂的童年,又能學到新的以後有用的東西。

據他介紹,在日本的中國小課程設計中,程式設計思維方式的教育已經在幼稚園開始實驗,這種教育不是具體教他一個程式,而是培養程式設計的思想。“哪怕教小孩子做飯,做飯第一步是什麼,第二步是什麼大家讨論”,到後面他成長到了中學、到了高中,自然而然程式設計的理念就有了。

同時,發展人工智能也可以解決地區間教育不均衡問題,可以用機器人代替好老師的經驗,把落後地區教師的水準提高上來,甚至可以在工作上減少成年人的工作量。

任福繼還指出,在人工智能領域,要允許青年科學家失敗,原創往往要坐很久的冷闆凳,要為科學家創造條件,靜下心來出原創。要發展人工智能,必須形成工程師和使用者的共同體,一方面,展開人工智能科普工作,讓人們走出“所有人工智能都比人優秀”和“人工智能加劇失業”等認識誤區,另一方面,要建立權威認證機制,去除僞人工智能,推動先進智能發展。

在任福繼看來,目前真正有人工智能含量的東西少之又少,原創缺乏。他認為,大資料驅動回避掉了人工智能的本質問題,大資料可以寫一些文章,做一些産品,但是這種東西隻在短期内是有用的。

轉自創頭條,原文連結:

http://www.ctoutiao.com/2369961.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