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阿裡雲峰會上,阿裡雲智能總裁張建鋒首次系統性闡述了阿裡雲戰略加速的四級火箭:“達摩院加持的雲、資料智能的雲、最佳實踐的雲和被內建的雲”,從技術、産品、商業和生态層面開啟阿裡雲的下一個十年。 “被內建”把很大部分發展空間和主動權明确留給生态夥伴,阿裡雲自己則專注于雲生态核心能力的精益求精。
“我們有豐富的業務場景,讓我們把前面這些事情做的比别人好,這是我們的優勢。但大量行業的業務還是需要行業内專業的人去做。”張建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阿裡AI賽道明星班首期學員鲸倉科技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主要提供倉儲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此前已經推出立體倉庫解決方案魔方、“Picking Spider 揀選蜘蛛系統”。目前全套伺服器都部署在阿裡雲上,內建了阿裡雲的基礎技術和服務,穩定性和安全性是他們最為看重的。
倉儲公司的核心主要是坪效和人效的問題,而效率問題恰恰是AI和機器人技術擅長解決的問題;同時,倉儲又是一個非常複雜和接地氣的場景,如何将創新技術合理有效的應用在倉儲場景,才是智能倉的核心命題。
通過阿裡AI賽道明星班,鲸倉科技和阿裡雲建立了深度的連結,阿裡雲滿足雲系統需求,提供技術連結,鲸倉科技提供自動化裝置,面對制造業企業,雙方深度合作提供解決方案,達成多項合作。
目前,鲸倉的模式主要為自建并營運智能共享倉。這一模式很重,為什麼鲸倉要選擇這樣的模式呢?鲸倉CEO李林子分析,這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智能倉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做智能倉不能光賣裝置,一定要自己營運才能得到系統化的解決方案;二是企業服務大部分是決策者和使用者是分離的,老闆拍闆買裝置,倉儲經理去使用,兩個角色都不夠專業,又是大額投資,決策風險巨大,采取智享倉的模式,客戶隻需要決策外包價格,不用投資,能降低客戶的決策門檻,獲得爆發式增長的機會;三是全球倉儲物流業務70%以上都是通過外包來解決,是以外包是主流需求,智能倉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行業,需要更加專業的服務商。
對于客戶來說,降本增效才很可能是買單的重要依據。鲸倉告訴36氪,深圳倉雙十一當天,訂單下達後16小時内發貨的比例高達99.8%,在訂單增加6倍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發貨時效不變;雙十一訂單量增加6倍,人數僅增加50%,85人日發6.5萬單(40000個SKU沒有預包裝情況下);鄭州保稅倉面積僅6千平,雙十一單日發貨超過28萬件;此外,最早的智能倉已經連續2年無故障運作。
鲸倉認為,相比于“規模”,“機關效率”可能是這個賽道真正的創投邏輯。 倉儲主要to B , 數量不産生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而規模擴大的同時,意味着管理成本和難度大幅增加;同時,倉儲物流的坪效具有随機性,與包括管理人員的精神狀态等主觀因素在内的原因都相關。
未來的雲服務一定有很多細分的專業服務商,阿裡AI賽道明星班聯合阿裡雲及各個賽道創新者,将基礎實力與創新能力發揮到極緻,實作共創,洞察未來。

阿裡AI賽道明星班報名二維碼
原創文章,作者:藍色理想。轉載或内容合作請點選 轉載說明 ,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尋求報道,請 點選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