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計算霸占網絡基礎架構多年,5G能掀開下一幕嗎?

來源商業新知網,原标題:雲計算霸占網絡基礎架構多年,5G時代是時候掀開下一幕了!

Technavio預測,從2018年到2022年,邊緣計算技術的應用量将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長。這也是為何辦了多年的CDN峰會,今年一下子成為邊緣計算的主場。

稍作分析的話,就會發現,這并非偶然。最核心的緣由在于無論是CDN還是邊緣計算,其底層邏輯或者說技術思想,是一緻的。都是希望化整為零的去中心運動,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更高成本效益的産品、技術和解決方案,為使用者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是以,行業裡有不少人認為,對于邊緣計算,CDN廠商有着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也是事出有因的。

縱觀整個TMT行業,跟應用層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相比,技術架構層一直以來都是相對穩定的。無非是從IOE結構,到去IOE,從雲計算,再到如今的邊緣計算,中間夾雜着IDC、CDN等等行業的輪回發展。那麼如今火爆的邊緣計算,會變革當下雲計算主導下的集中式網絡架構嗎?

土妖的答案是——會的。現階段,無論是變革、取代還是其他的字眼,我們之是以看得比較少,一是因為雲計算廠商的“反抗”;二是因為邊緣計算廠商的蟄伏;三是很多人隻能站在當下看當下,以及站在當下看未來,而不能站在未來看當下,更遑論站在未來看未來了。

總之,無論從2C端,還是從2B端,又或者從2T端看,邊緣計算取代雲計算都不是問題,如果有問題的話,那也僅僅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2C端:應用和業務的“去中心化”,是雲計算退位邊緣計算崛起的根本原因

TMT行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被人為地分為了2C和2B領域。2C自不必說,2B從最終的産品和服務來看,“使用者”仍然是使用者,是以說,“使用者”才是TMT行業最終的決定力量,也即所謂的“得使用者者得天下”。

以其中的網際網路行業為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使用者”一直被裹挾進“去中心化”的運動之中。從門戶、搜尋到資訊流,資訊、内容一直在去中心化;從平台電商、自營電商,到社交電商、社群團購、微商等,電商一直在去中心化;從長視訊,到短視訊、小視訊、直播,視訊流媒體也一直在去中心化……

如果反向推導的話,就很容易發現,應用和業務形态的去中心化;意味着使用者的去中心化;使用者的去中心化意味着資料産生的去中心化;資料産生的去中心化意味着資料處理和網絡架構要去中心化;也意味着中心化的基礎設施和網絡架構,要讓位與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架構模式。

很顯然,既然客戶的使用者在去中心化,那麼為客戶提供服務的B端廠商,也自然要順應這種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從集中式到分布式的變革。這就是在靠近物體或資料源頭的一側,采用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為一體的開放平台,并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務的邊緣計算,能夠崛起的最根本原因。其它諸如5G、IoT、人工智能、智慧家庭、自動駕駛等等,不過是邊緣計算興起的利好産業背景或者說應用加速器而已。

當然,也絕不能忽視利好産業背景和加速器的作用。以IoT為例,根據《2017-2018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早在2017年的時候,全球物聯網裝置數量就已經達到了84億台,成功超過了全球人口的數量。中國産業資訊網、中國通信工業協會物聯網分會的相關資料也顯示,預計2019年中國聯網AIoT裝置總數将達到24.3億台。就連工信部部長苗圩在近期召開的博鳌會議上也指出,5G應用應該是二八分布,即20%用于人與人的通信,80%用于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即物聯網。

全球物聯網裝置數對全球人口的超越,以及中國聯網AIoT數字遠比我國的智能手機保有量、網民數量要高,都表明物聯網相較于移動網際網路,有着更為廣袤的空間。《2017-2018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就預測,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或将成長至3.9-11.1萬億美元。無獨有偶,國際知名資料分析公司Statista也預計,物聯網市場的規模将有望在2020年達到9萬億美元。

毫無疑問,要想真正實作IoT的萬物互聯、物聯互通,最大化挖掘産業的容量與價值,人與裝置、裝置與裝置間的網絡、計算、存儲、應用,自然是最為關鍵的,而這些都是邊緣計算的“業務範疇”。

從更大的TMT行業技術演進的視角去看,無論是IOE和去IOE,還是IDC和CDN,又或者是雲計算和邊緣計算,TMT在網絡技術和基礎架構層面,就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曆史規律一樣,也一直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這兩點”中間的路上,不斷來回。隻不過如今的天平,再一次偏向了去中心化的一端而已。

2B端:三大行業趨勢和底層邏輯,決定雲計算是過去式而邊緣計算是下一站

前面說到,2C端的應用和業務的“去中心化”,是雲計算退位邊緣計算崛起的根本原因。那麼如果從2B端看呢?在2B的視角裡,會發現邊緣計算更加符合行業發展的三大趨勢和底層邏輯:

首先,邊緣計算更平等,更符合TMT行業充分競争的趨勢。在雲計算時代,行業被亞馬遜AWS、 微軟Azure、谷歌雲、阿裡雲等巨頭把守,其他廠商獲得的機會非常少。但是邊緣計算卻不同,其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電子、AI、IT、雲計算、硬體裝置、營運商等諸多領域的“十字交叉口”,每一類型的廠商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都有趁勢崛起的機會。比如營運商,就擁有互聯互通的優勢;比如CDN廠商,就擁有分布式架構以及産品、技術營運的先天優勢等等。

其次,邊緣計算是算力的下沉,符合當下“下沉為王”的時代腳步。近年來TMT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領域,掀起了聲勢浩蕩的下沉運動。市場下沉、管道下沉、營運下沉、品牌下沉、營銷下沉……“下沉為王”的時代轟然到來。邊緣計算的算力下沉,既是緊随行業的腳步,也是為其他作業節點的下沉,提供技術架構方面的保證。

就像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Santhosh Rao所說的,“已經開始數字化商業旅程的組織已經意識到,需要一種更加分散的方法來滿足數字化商業基礎設施的需求。”和CDN技術理念和思想一脈相承的邊緣計算,顯然就是這種“更加分散”的方法。

再次,邊緣計算更加符合TMT行業的下一步走勢。TMT行業的下一步走勢是什麼?從大的方面說,是人工智能、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從更小點的次元看,則是智慧家庭、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制造、AR、VR以及萬物互聯、萬物雲化等等。

這些不同的細分領域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網絡、計算、存儲、應用的“時效要求”,如果把資料從終端裝置傳到雲端,在雲端分析、計算之後在傳到終端裝置,在響應速度上,顯然是無法滿足需求的。是以,邊緣計算的“近端處理”,就成為了目前最合适的解決之道了。

根據傳統上的定義,CDN是依靠部署在各地的邊緣伺服器,通過中心平台的負載均衡、内容分發、排程等功能子產品,使使用者就近擷取所需内容,降低網絡擁塞,提高使用者通路響應速度和命中率。邊緣計算和CDN異曲同工,都是充分利用了邊緣的“能量”,隻不過跟CDN相比,邊緣計算不僅僅是網絡傳輸層面的内容分發而已,還包括了計算、存儲、應用等等。

從這個角度出發,甚至可以一定意義上,把邊緣計算看作是CDN在業務和技術領域的“更新版”。難怪無論是國外的Akamai、AWS 、EdgeCast、Fastly、Cloudflare、還是國内的網宿科技、藍汛等等,個個都在摩拳擦掌。很顯然,他們也看到了潛在天然的卡位優勢。

這和行業大佬的觀點,也是不謀而合的。Gartner的雲服務提供商研究副總裁Ted Chamberlin就表示,“老實說我認為,對于邊緣路由和交換、甚至對于DDoS(分布式拒絕服務)裝置中的傳統防火牆來說,最大的威脅來自真的能夠奪取這個市場的CDN。直到最近它們才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可輕松取代廣域網邊緣裝置市場。”

2T端:最難超越的技術優勢,就是“天生優勢”

在TMT行業裡,相比于産品、營運、資金、資源等元素,技術才是最難超越的,而要超越“天生的技術優勢”,則是難上加難。邊緣計算除了擁有更加符合行業發展趨勢和底層邏輯的三大特點之外,就技術本身而言,相較于雲計算,邊緣計算也有着三大優勢。

第一,是響應上幾乎“無延遲性”的優勢。如今AR、VR、4K、8K、直播、短視訊、遊戲、雲上辦公、雲上娛樂、自動駕駛、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各種場景日益普及,這些場景下的應用對傳輸、計算、存儲等的速度和效率要求也越來越高。

以自動駕駛為例,在這方面,幾乎是要求秒級甚至是毫秒級的速度。而面對自動駕駛方面由攝像頭、雷達、雷射雷達等衆多傳感器創造的大量原生資料,以及人與車、人與路、車與車、車與路等各種互動資料,傳統資料中心模式的響應、計算和傳輸速度,顯然是不夠的,這時候“近端處理”的邊緣計算,自然就成為了 “實時化”要求的最好選擇。

對此,著名風投廠商安德森·霍洛維茨公司的彼得·萊文表示,“在不久的将來,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其内部可能有超過200台電腦的能力,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實際上是一個車輪上的資料中心。”在這樣的背景下,“遙遠”的雲計算,自然“遠水救不了近火”。

就像國際咨詢機構IDC的物聯網和移動副總裁Carrie McGillivray所認為的,邊緣計算使計算能夠在整個網絡中分布,未來的資料将不總是需要傳回雲中。這裡所說的“雲中”,就是傳統雲計算架構中的“資料中心”。

第二,是對重要資料資産的“化整為零”的防暴露優勢。在邊緣計算出現之前,使用者的大部分資料都要上傳至資料中心,在這一上傳的過程中,使用者的資料尤其是重要的隐私資料,比如個體标簽資料、銀行賬戶密碼、電商平台消費資料、搜尋記錄、甚至智能攝像頭等等,就存在着洩露的風險。而邊緣計算因為很多情況下,不用再把每一條資料上傳到集中式雲中心,而是在邊緣就近處理,是以也從源頭有效解除了類似的風險。

第三,是對資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綠色優勢。這點比較好了解,因為資料是在近端處理,是以在網絡傳輸、中心運算、中心存儲、回傳等各個環節,都能節省大量的伺服器、存儲、帶寬、電量乃至實體空間等諸多成本,進而實作低成本化、綠色化。

或許正是因為僅在技術層面就有諸多優勢,才讓各大第三方調研機構,紛紛看多邊緣計算市場。美國市場調研公司CB Insights估算,到2023 年全球邊緣計算行業,整體市場容量有望達到340億美元。而無論是各類廠商還是投資機構,更是或者通過産品、技術和解決方案創新,或者戰略、财務投資等各種方式,早早地就進行了布局。

為加快邊緣計算的落地,國内外廠商還都紛紛推出了融合容器技術的邊緣計算平台,比如全球最大雲服務商亞馬遜AWS、工業網際網路鼻祖GE Digital等推出的邊緣計算平台等,就都采用了容器技術;而在國内,網宿科技也在去年推出的邊緣計算平台,同樣融合容器等虛拟化技術。

投資機構方面,則包括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軟銀(Softbank)、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Partners)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在内的,幾乎所有頂級風投基金都已紛紛押注邊緣計算領域的初創公司。邊緣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Anagog、雲和邊緣計算公司Packet.inc、基礎架構和邊緣計算解決方案提供商Vopor.io以及邊緣智能軟體公司Swim.ai等大批湧現的初創公司紛紛獲得了頂級風投的資金注入。

寫在最後:

去IOE,讓IBM、Oracle、EMC沒落了,EMC甚至還賣身戴爾,邊緣計算會不會未來也革了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阿裡雲的命?這一問題現在看來似乎有點像無稽之談,但是回顧一下科技企業的曆史,看看柯達、北電、Sun、摩托羅拉、諾基亞,這一長串遠去背影的名單,還會覺得這隻是天方夜譚嗎?

雲計算已經霸占網絡基礎架構多年了,在5G、IoT、人工智能時代,是時候掀開下一幕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