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做朋友》這本書說到過,無論你做什麼,時間都是在流逝,時間的運轉不會取決于任何人,于是李笑來認為時間不可管理。隻有與時間做朋友。《與時間做朋友》這本書也很好,推薦大家讀一下。
上周因為其它原因,沒來及時分享,耽擱了一段時間,說明我對時間的安排也不是合理。今天我做分享也不是要傳授什麼經驗,隻是一些愚見,如果有你贊同的地方,那麼感謝。如果有不贊同的地方,那麼可以指出,觀點類的東西,我們不是專業做辯論的,一般是在不同的情景下面選取一個合适的概念與觀點。下面的内容,我借鑒了幾篇網際網路的文章。
番茄工作法是時間管理方法論的一個執行過程。這是時間管理的大緻過程。
收集 --> 決策 --> 執行 --> 回顧
1、收集是把你需要做的事情整合起來,讓自己知道還有那些任務沒有完成。
2、決策,采用重要程度,緊急程度,畫出二維圖像,重要緊急的事肯定優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選擇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高效完成,不重要緊急的事物可以暫時安排其他人,不重要不緊急的事物可以抛棄了。
3、執行,采用番茄工作法,對上面選取的任務。按自己完成多少番茄來計算。番茄工作法的具體實作在
http://www.jianshu.com/p/fcb303f98ebb我有總結。 不一定隻使用番茄工作法,根據自身習慣自行選擇高效率的方法。
知乎上有相關答案,回答人可以持續專注4個小時以上嗎?我記住了幾點可以增強執行力。
1)、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般可以專注4個小時以上,就比如打遊戲,學習能不能進入狀态也是看你喜不喜歡學習的這個過程。
2)、面對不喜歡的事情,可以每天抽出幾個時間段隻處理5分鐘,然後立刻處理其它事。
3)、想進入專注狀态,可以在做你準備做的事情之前呢,先做一會你喜歡的事情,這樣容易快速進入狀态。
4)、看書有看書,學習有學習的姿态,不要太舒服那種,躺在床上看,肯定不可以持久。
5)、看一些書,《自控力》讓自己對自控方面有更加科學的認識。
4、回顧,對處理過程做總結,判斷還有那些可以繼續改進。學習過程的知識點掌握多少?學習效率夠不夠等等?最後做出改進。有時候我們做了一些事,但是最後忘了,那麼當初花費的這些事件就很虧。下面兩張圖檔可以很好的解釋學習完知識之後,我們該做什麼,才算是高效的做完了一件事情。

推薦APP
備忘錄幾百k ,就是單純的記錄那些事情還沒完成。
種子習慣:沒怎麼注意堅持一項你喜歡的習慣,還有陌生人點贊,第二天就有動力了,下次在完成習慣時候,就分享好的東西
還有一些我不是很喜歡用。,但是口碑不錯:to -do -list,wunderlist,ticktick。 愛今天,forest,等等。
總結
1、最近寫東西不喜歡拖延,想到哪裡就寫,也是為了友善的了解自己平時的說話方式與習慣。是以文章語句可能都不夠優美。我會僅需盡力想着語句優美與富有思想方面繼續努力的。
2、我時間管理的也不是很好,在擅長的領域也是靠時間堆積出來的,關于效率方面,現在想法就是不要自欺欺人,多問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同時講究一些做事方法。
3、我也在看一些非技術類書籍,真心希望做一個富有思想,技術高超的工程師。然後自己不要太自卑。我會盡力向着實作自己價值的路上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