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簽(空格分隔): 時間管理
---
最近我看了番茄工作法,如果按照書本順序講,就有些照本宣科,比較死闆,而思維不應該受書中内容束縛。我按自己的了解來說。
有時手頭同時有幾件事情要做,心中就比較焦慮,想做這件事,又想做另外一件事,這時候心态也不是很好,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一件事都沒有做好。也有時候事情會比較困難,短期内做不完的那種,也會引起焦慮,這時不是很想開始工作,然後越拖延,時間浪費的越多。
執行力比較強的人可能不會遇到上述情況,不過我們要處理好自己的事,想辦法把這種拖延問題解決了。
番茄工作法,在我看來,主要内容是:
>1、時間分片
>2、列出計劃事件
>3、專注做事
>4、反思,尋求方案改善。
1、把時間分片,就是工作25分鐘左右後休息5分鐘,然後繼續工作。不斷劃分為這樣的時間片處理事件。這樣的好處,是把大問題化解為小問題,與其在大事面前望而卻步,不如先開始25分鐘做一下嘗試。我認為,把時間分片讓人知道時間究竟花費在那些地方了,與一大段時間相比,就像寫程式子產品化設計和把代碼寫成一坨的差別。
2、事先計劃好事件,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不能等事件發生之時在處理,有時候是來不及反應的。提前預估一下會有那些事情會發生, 每天晚上會記一下日記,想想明天還有什麼事情要做,番茄工作法要求列出的事情好像要細一些。從任務清單裡面抄一些今日待辦,然後給這些今日待辦預估一下花多少時間。
3、一次隻做一件事情,都明白什麼意思,先挑重要的事情做,專心做。CPU運作的時候,在分片,運作這段時間之後看看有沒有等待的緊急任務,然後挑重要的事情做,盡量保證這些重要的事盡量在你的計劃之内。25分鐘也沒有多久,先做,比那些不做的人強。
4、在當天執行這些今日待辦,有些小事不足一個番茄鐘,那麼把幾個小事,當成是一個事情對待,短時間内處理這幾件事情。有些大于7個番茄鐘也解決不了事,可以把劃分一下事件。最後記錄下番茄鐘的數量,和做計劃時候預估的有多少差別,如果做了第二次預估在記錄事件後劃一個圓,做了第三次預估的時候劃一個三角形。如果三次預估你都沒完成,那麼你對事物的評估能力太低了,你做個事都做不成。
5、記錄當天番茄鐘與事件後,看看那些地方需要改善。一般會回歸到一個平均值,就是每天執行的番茄鐘就那麼多,在平均值附近波動。
面對中斷怎麼辦?
美國的一份研究表明,員工在上班時候,大約每3分鐘就會被打斷一次工作,人在電腦螢幕上開啟的視窗數,平均為8個。有人把這種現象叫“注意力缺乏特征”
内部中斷和外部中斷。
>内部中斷,突然想起來某件事情還沒有做,然後不要立即去處理想起來的事,在今日待辦那一欄裡添加一行這件事情,看情況要不要加上,”計劃外緊急”标簽,做完手頭的事在做。
>外部中斷,有人讓你幫忙或者其它情況。這些你應該事先預估好。如果在計劃之外,而事情也不緊急。可以告知他們,手頭有事,正忙。協商一下什麼時候約?然後寫入計劃一欄,最後根據之前的協商答複對方。
還有一些應變措施,番茄工作法也就是一項工具。想改善拖延,或提高時間使用率的人可以嘗試,然後根據自身情況應變,争取時間使用率最高。
我之前做法是用手機:備忘錄(記錄今天需要做的事),每天晚上清理一下,便簽(記錄靈感與想法),每天晚上清理,印象筆記(日記,記錄每天事件),每月整理
推薦
#關于番茄工作法口碑不錯的app有:番茄洋芋,我要當學霸 ; 這兩個不是很好用
好用的app:種子習慣,愛今天
總結:
1)、這隻是一本書,一個工具,書中内容有些繁瑣。
2) 有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法,也不一定必須用番茄工作法。
3) 現在大部分人都很忙,時間的安排還是靠自己。如果有能力安排,就不為時間問題而苦惱。
4) 這隻是做的摘抄,現在也沒什麼想法,也不随便總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