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再回到公司,想看看接下來準備要做的項目,這兩天産品需求講了8個多小時,之前沒有經曆過這樣的會議,突然有點震驚,表現的也不好。
然後再想想,發覺産品經理提到的需求她們提到的東西,我都記得不多了,雖然自己有看了一部分,但是主要屬于自己了解,然後問一下組員學到的。想到這兩次會議,自己的狀态很不好。
對于我自己:
- 初來咋到,代碼内部邏輯讀的不多,業務熟悉程度不夠,直接去講對業務關聯比較多的東西。如果我聽懂了,對我幫助很大,但我沒有認真聽,或者聽一會就累了。
- 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為你改變什麼。入鄉随俗,學會适應
我個人覺得這兩次會議有不好的地方:
- 時間太長了,對于我不好的地方是消化不了
- 中間夾雜很多讨論,議論, 在說産品需求文檔的時候,我覺得一氣呵成的去講産品的内容,哪怕講錯了,先不要停下來。 而如果錯了一點點,就停下來産品經理之間的讨論,開發沒有參與産品需求的撰寫過程,不會知道産品經理在哪裡讨論什麼東西,如果産品經理互相讨論,最好私下讨論,如果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産品經理在讨論的點是什麼,那麼占用的是大家的時間。
- 有誰試過連續上4個小時的數學課?或者中間休息20分鐘,上4個小時的數學課嗎?
互相換位思考,職責分明,産品經理上面文檔又問題,私下讨論,不要在說需求的時候讨論,我沒辦法參與産品人之間的讨論過程,隻能等待消磨注意力。
個人覺得有效率的會議應該是:
- 産品講需求,開發認真聽。
- 文檔有問題,講完讨論好之後再回報過來。
- 開發有疑問,再去私下讨論或去找産品。
大段的世間用來開會,就和代碼內建到一個大的單體架構一樣,啟動慢,效率低。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大段會議,分成幾次階段性高效的會議.
以上僅僅是個人愚見。
參考三星高效會議:
凡是會議,必有主題;
凡是主題,必有議程;
凡是議程,必有決議;
凡是決議,必有跟蹤;
凡是追蹤,必有結果;
凡是結果,必有責任;
凡是責任,必有獎罰;
凡是獎罰,必須透明。
最後
畢竟到公司也沒有多久,不要太嚣張了,低調,好好做事,不管開什麼會,認真聽... 硬着頭皮也要聽。有方法的聽,記錄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