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三桂起初不想做漢奸,投降李自成他有五個理由,但降清隻要一個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吳三桂,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明末清初的大漢奸,在山海關投降清軍并且聯合清軍擊敗了李自成,從此以後清軍入關、占據了中原。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在崇祯皇帝死後吳三桂一度已經投降了李自成,而并非直接投降清朝。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李自成逼死了崇祯皇帝,是吳三桂的弑君仇人,吳三桂為什麼會選擇投降李自成呢?其實,吳三桂這麼做有很多理由,下面為大家一一列舉。

吳三桂起初不想做漢奸,投降李自成他有五個理由,但降清隻要一個

吳三桂像

第一,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已經是衆望所歸,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當時,李自成已經占據了大半個天下,擁有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和湖廣等地,大順軍士氣高漲,從西安到北京隻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一路上大明官軍望風披靡,投降者争先恐後。進入北京後,在京的明朝官員們更是削尖了腦袋想在新的大順政府裡面謀得一官半職,是以對于手握兵權的吳三桂來說,投降李自成是順應潮流。

吳三桂起初不想做漢奸,投降李自成他有五個理由,但降清隻要一個

1644年4月形勢圖

第二,大順政權的建立者和統治者同樣都是漢人,不像關外的清朝那樣是異族政權,正所謂“易姓改号,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大順政權取代明朝是亡國,而亡國是國君需要考慮的事情,對于吳三桂來說,不過是換了一個皇帝而已,是以投降大順政權對于吳三桂來說沒有心理負擔,也不需要承擔民族罪人的罪名。而且,投降李自成的話,手下将領和士兵也不會有異議,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第三,吳三桂率領的關遼鐵騎長期與清軍作戰,雙方結下不少冤仇,不太可能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選擇和清軍合作。而這一點在後來的史料中也有論述,吳三桂“以清兵仇殺多次,不欲返顔,乃修表謀歸李賊。”而吳三桂的部隊與李自成的大順軍并沒有過直接的交鋒,結合之前的第二點理由來看,在當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明顯是優于清朝的選擇。

吳三桂起初不想做漢奸,投降李自成他有五個理由,但降清隻要一個

清軍

第四,當時吳三桂在外征戰,但是他的父母家人卻都在北京城内,李自成占領北京後吳的家人自然在李自成的控制之下,雖然李自成對吳家人十分優待,但是這都是看在吳三桂手握大軍情況的一種妥協,李自成這麼做是為了招攬吳三桂。如果吳三桂選擇投降清朝、與大順政權為敵,那麼吳家所有人都将成為李自成的人質,随時都有被殺害的危險。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吳三桂投降清軍後,李自成在山海關慘敗,在撤回北京的路上李自成就下令殺掉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以,為了保護家人不被殺害,投降李自成也是最佳選擇。

第五,個人利益是吳三桂考慮的最重要因素。李自成進京前後,衆多明朝将領投降了李自成,而李自成對這些将領都是不吝封賞。比如白廣恩、姜瓖、唐通等人,唐通投降李自成的時候隻有區區萬餘人馬,就被李自成封為“定西伯”,而吳三桂則手握數萬大軍,而且是明朝戰鬥力最強的關遼鐵騎。而且唐通也作為李自成的說客,“盛誇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吳三桂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選擇李自成也是情理之中了。

吳三桂起初不想做漢奸,投降李自成他有五個理由,但降清隻要一個

李自成

基于以上事實,吳三桂有足夠的理由選擇投降李自成,而吳三桂也正是這麼做的。而最終,也正是這些事實發生了偏差,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北京繼續推行“追贓助饷”運動,損害了吳三桂的利益,讓他對“父子封侯”的承諾産生了疑慮,這也就導緻了吳三桂選擇反叛李自成而投降清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