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作者:好玩的數學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0 ABOUT this NOVEL

今天,《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本“神作”正式将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介紹給世人,亞裡士多德學說中的世界就此失去威信,中世紀最後的一點兒“陰影”也是以消散,從那以後,人們大步走進了崇尚科學的新時代。牛頓曾告訴别人,書中最精彩的定律受到了一個蘋果的啟發,蘋果就此成了牛頓的某種個人标志。然而,在一個蘋果的背後,是一個日新月異卻充滿動蕩的年代,以及牛頓長達二十年的積累和堅持。

“不務正業”的工讀生

ABOUT this NOVEL

1661年6月5日,牛頓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注冊入學。

就在前一年,英國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流亡在外的查理二世回國,另一件是皇家學會成立。英國已混亂多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後,大權一度被克倫威爾掌握,又在他兒子的手中被收走。人們痛苦而厭煩,覺得與其再折騰下去,不如找個名正言順的君主穩住局面。

這意味着英國即将進入一個相對平和的時期,英國皇家學院可謂生逢其時。幾年後,意大利的齊曼托學院解散,曾因文藝複興占據文化優勢的意大利衰落了,科學崛起的中心就要轉移到英國了。

不過,這時的牛頓恐怕并不覺得自己“趕上了好時候”。他天資聰穎,卻經濟拮據,雖然獲準進入劍橋大學,卻要面對待遇落差。那時的劍橋把學生分成三等,貴族少爺幾乎無須考試就能拿到學位,自費學生主要是聖公會牧師的預備役,而牛頓這樣的工讀生則要伺候其他學生,為他們跑腿、吃剩飯,甚至刷馬桶。這種多少有些羞辱人的規定使得工讀生有着較高的退學率,也進一步讓貴族少爺們覺得不必善良對待窮困同學。一直缺乏雙親關愛的牛頓本就内向敏感,如此一來,他更難融入環境了。

融入不了人群,那就專心于課業吧——偏偏課内學習又無法滿足牛頓的求知欲。

當時的大學課程承接的是中世紀學術複興形成的體系,動辄“亞裡士多德如何如何”“上帝如何如何”。然而,在一百多年前,哥倫布就發現了與《聖經》無關的新大陸,在幾十年前,第谷就找到了無法用亞裡士多德理論解釋的新星。舊體系的漏洞早就明顯得不能再明顯,很多人提出了建構新體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培根寫了《新大西島》,哥白尼寫了《天體運作論》,笛卡爾寫了《方法論》,開普勒寫了《新天文學》和《宇宙的和諧》……然而,大學課堂教的卻還是老一套。

這樣的安排讓牛頓的困惑不減反增。終于有一天,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我是柏拉圖的朋友,我是亞裡士多德的朋友,可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同一本筆記裡記錄了諸多問題,其中就包含關于力和天體的疑問。

幸運的是,在那個年代,對于科學先行者的成果,大學的接納程度有限,排斥程度也有限。很多新著作三一學院圖書館都有收藏。于是,牛頓開始如饑似渴地讀“閑書”。在外人眼中,他像個不知道在修行什麼的怪僧。但牛頓收獲的是真正的快樂,這也是他忘卻煩惱的方式。

對課外知識的沉迷甚至影響了牛頓的課内學習,他是以二等成績取得學士學位的。依照當時的傳統,成績好的學生可以收回繳納給考官的銀币,而牛頓就屬于“輸掉銀币的人”,是要被笑話的。

但那些笑話他的人顯然不知道,牛頓放棄了銀币,卻收獲了更加珍貴的東西。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掉個蘋果不算啥

1665年,黑死病席卷歐洲,牛頓從劍橋回到家鄉暫避。

這無疑是一場恐怖的災難,僅在倫敦就抹去了至少 7.5 萬的人口。笛福以此為素材撰寫的《瘟疫年紀事》幾乎每頁都透着絕望的氣息。然而在清淨的鄉下老家,牛頓卻找到了令人羨慕的生活狀态。

這時,他已開始具體地思考影響人們世界觀的天體運動問題。地心模型明擺着是沒有說服力了,但除了“誰繞着誰轉”以外,還有很多事有待進一步探索。比如星辰為什麼會繞轉,還有地表物體的運動和天體運動有什麼差別和聯系,等等。第二個問題就連伽利略也沒有想清楚,盡管他不僅通過望遠鏡看到了坑坑窪窪的月球,證明了古希臘大師口中的完美天體是一種想象,還總結了加速度和運動的關系。

傳說中,牛頓正是在自家農場思考時目睹了蘋果掉落。這件事牛頓自己也提到過,是以應該不完全是編造的。也許蘋果确實提供了靈感,讓牛頓将物體掉落和天體繞轉聯系了起來,但他還需要驗證這到底是真相還是胡思亂想。

驗證方法就是計算。這時他已經掌握了那個時代最複雜的數學,也熟悉已有的天文學和實體學知識,但驗證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牛頓在這項研究上走走停停,可貴的是他從未失去信心和興趣。

然而,有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他卻一直沒有想清楚:他該拿自己的研究怎麼辦?

瘟疫結束後,牛頓回到劍橋,謀得了一份研究員的差事。很快,賞識牛頓的前輩巴羅開始鼓勵他發表成果,但他總是猶猶豫豫。

牛頓做研究最大的動力不是發表。後來他坦言,科學探索于他就是孩童在海邊撿拾貝殼和奇石的快樂。這是一句實話。另外,在那個年代,學術成果和觀點的撰寫-評審-發表也不像現在這樣規範。皇家學會的會刊還帶有一絲奇聞雜志的風氣,胡克的《顯微圖譜》多少被當作了獵奇畫冊,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則是以虛拟人物對談的方式展開的。有人靠著作發達,也有人是以被世人非議,甚至遭受迫害。敏感内向的牛頓謹慎行事,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巴羅的推動還是有效果的,在他的牽線之下,牛頓和皇家學會建立了聯系,後者對牛頓自制的反射望遠鏡大加贊賞。這讓他的心态有所轉變,随後便拿出了自己的光學研究,但這一次等待牛頓的卻是老會員胡克的惡言。兩人就此展開了漫長的争吵,成了科學史上最著名的宿敵之一。

牛頓的熱情再次降至冰點,甚至比從前更加排斥發表。這時他已經接過巴羅的班,成了數學教授,但依然過着隐士般的生活。“瘟疫年”的集中工作讓他發明了微積分,在之後的日子裡,他不斷使用這種新的數學,對照各種天文資料,建構統一星辰和凡物的力學體系。日後寫入《原理》的諸多定理已經有了眉目,但在計算、思考和修訂之後,稿件總會被牛頓關在抽屜裡,仿佛永遠不會出現在世人眼前。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原理》的誕生:艱難的分娩

1684年,哈雷在劍橋大學拜訪了牛頓——就是哈雷彗星的那個哈雷。

在此之前他曾詢問胡克,讓行星繞轉的力是否同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成平方反比。胡克給出了肯定的答複,卻拿不出依據。失望過後,哈雷想到來找牛頓問一問。

哈雷為人處世很有分寸。牛頓對這個懂事的後輩印象極好,于是答應提供詳細的證明。但他心中仍有顧慮。哈雷等待了三個月,才終于看到那篇《繞轉物體研究》。

看完這份證明,哈雷當即決定幫助牛頓發表成果。在他真誠而又耐心的鼓勵下,牛頓的态度終于松動。牛頓開始整理自己十幾二十年間的一系列研究,準備出版成《原理》。

但他依然動了一些小心思,不僅故意用古典拉丁文來寫這本書,還在有生之年禁止出版英文版。和那些希望寫出暢銷書的作者不同,牛頓想要篩選讀者,讓教育程度有限、邏輯思維不夠的人無法把書看完,進而無法胡亂做出評價。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避免受到對數學一知半解的人的打擾”。

《原理》涉及的證明和計算本身就不簡單,再加上這樣的寫法,作者的工作當然會更加耗費精力。據當時協助他整理稿件的助手回憶,牛頓經常要熬夜到淩晨兩三點,甚至早上五六點,睡眠時間也常常隻有四五個小時,有時還會忘記吃東西。

而在劍橋之外,《原理》的出版還遇到了更加現實的問題,那就是缺錢。按說皇家學會應該在這件事上提供支援,但學會剛出了本銷量慘淡的《魚類的曆史》,現在囊中羞澀。理事會甚至用《魚類的曆史》的滞銷副本代付薪水。再加上老對手胡克在一旁冷嘲熱諷,事情看起來并不樂觀。

偏偏在這個時期,查理二世突然去世,後繼者詹姆斯二世信奉天主教,想要引進羅馬教廷的權力。一時間局勢動蕩,英國又被推到了内戰的邊緣。這是否意味着牛頓可能因為新書而遭遇伽利略曾經遭遇過的迫害?一時間,這類問題讓壓力本就不小的牛頓更加頭疼。

但舊時代終究還是遠去了,詹姆斯二世很快就會在光榮革命中被摘掉王冠。封建神學風氣不是瞬間消散的,但在漫長的拉鋸之後,它還是會徹底讓位給新氣象。

那麼新氣象由什麼來引領呢?文藝複興打的是複古旗幟,但人們顯然還需要更能彰顯未來的體系。科學,差別于舊時代的、更加嚴密的科學将為社會提供新的精神支點。她已經出現,但世界在等待她以最好的面目驚豔曆史。

終于,經由哈雷在經費和其他事務上的無私幫助,牛頓在光榮革命的前一年正式出版了《原理》。

這本書沒有惹來麻煩,還讓他成了人們心中的英雄。在出版初期,因為閱讀難度大,《原理》确實經曆過冷清。但一段時間之後,歐洲的學術刊物便紛紛刊發書評,學者們毫不吝啬地把溢美之詞獻給了《原理》。牛頓聲名鵲起。

這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原理》所呈現的世界有數學的骨骼,實體學的血肉,哲學的氣質。它描述的宇宙沒有所謂的圓滿和神迹,卻在數理規律中透出自然之美。它讓人們有理由擺脫神的威權,同時依然相信萬物自有秩序。它推翻了宇宙以人為中心的結論,卻證明人類可以用理性的力量探索無邊的世界。自此,舊體系再無狡辯的可能,科學的崛起達到頂峰。

《原理》的成功當然也改變了牛頓的生活,增多的社交促使他考慮離開學術界。玩耍的孩子最終還是被沙灘外的世俗世界所吸引,但他一直沒有完全脫離科學。更重要的是,他已經找到推動文明程序的寶石,并獻給世界,而這寶石又将更多的人吸引到了真理的大海前。

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開啟。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寫在最後

在17世紀下半葉,《原理》讓牛頓封神。直到現在,牛頓依然是很多人的精神偶像。與此同時,也有人喜歡挖掘牛頓黑暗的一面,對他的煉金術愛好津津樂道,談論他為官之後的種種“劣迹”。神奇的天才、高産的學者、孤僻的怪人、最後的煉金術士……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不能概括真實的牛頓。

真實的牛頓和我們一樣,需要面對普通人的困境。然而,對探索的熱愛和投入讓他超越了普通,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當我們回顧過往,最應該看到的不是那光輝的一筆,而是促成它的背景、往事,以及牛頓在其中做出的抉擇。

所有這一切,盡在《牛頓傳》。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拓展閱讀

[1]《牛頓傳》,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

[2]《科學的曆程》,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

《牛頓傳》

作者:【美】詹姆斯·格雷克

譯者:歐瑜

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資訊簡史》作者詹姆斯·格雷克經典傳記,入圍“普利策獎”,獲《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媒體推薦,一本值得閱讀的經典傳記。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這本傳記是諸多關于牛頓生平的著作中的經典名作,受到科學界和大衆讀者的喜愛和推崇。格雷克借助牛頓的重要信件和未出版的筆記,記述了這位科學界最偉大人物之一的生活經曆、與他有關聯的人物、以及對他産生影響的重要事件,勾勒出這位遠見卓識的“偉人”和“怪人”的一生,與他所處的曆史時期的全貌。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牛頓思想的形成脈絡,他在哲學、實體學、光學和微積分等方面的重大成果,孕育“牛頓數學”的那個古老的、直覺的、煉金術的宇宙,都在作者通俗而深刻地解讀下一一現于眼前。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攝:安吉可

蘋果、瘟疫與危機:牛頓奮鬥的那些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