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卷首語】

  2002-2006年,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中,電力短缺不期而至:2004年全國陷入大範圍“電荒”,21個省大面積“拉閘限電”,24個省共缺電30GW;至2005年,情況雖有所緩解,但仍有10多個省份出現短缺,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有的省份GDP損失(當年)高達1~2%。

  作為電力時代最寶貴的資源,電力的短缺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随着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正在經曆從電力時代向算力時代的轉變: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産力,算力很可能重演電力短缺的一幕,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這需要從現在就開始關注。

  美國國防進階研究計劃局(DARPA)的首席微電子專家Bill Chappell是“算力短缺”問題的支援者之一,他認為,支撐全球晶片産業發展,同時也是維系全球算力供給水準的“摩爾定律”,“早在十年前就死了”,這位晶片專家認為,晶片性能的持續提升一直維系着該行業的發展,強大的計算能力更是在不斷開辟新的技術市場,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性能的改善在持續減弱,也就是說“雖然晶片公司還在持續投入,但是晶片的性能改善卻無法與過去相提并論了”。

  不隻是Bill Chappell,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教授Erica Fuchs也持有相同觀點,而英特爾等公司近年來在晶片性能提升上的不佳表現,恰好印證了他們的觀點。這多少有些諷刺:晶片行業已經發展了近60年,但恰恰是在我們正在進入算力時代的當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晶片性能提升瓶頸。晶片行業一旦陷入慢速發展周期,算力短缺幾成定局,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DARPA的電子産業複興計劃在此時提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在新材料和新體系結構上找尋提升晶片性能的方法,比如說3D單晶片片上系統(3DSoC)就可以在90納米制程工藝下,以相同的晶片面積實作目前7納米制程工藝所提供的性能。

  是以,改變追求制程工藝的傳統方式,在材料、體系機構、軟體定義、3D化等多個層面尋找提升晶片性能的辦法,對解決晶片發展問題,為算力時代提供充足的計算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突破傳統方法,從之前未曾涉足的次元解決目前難題,不止适用于為算力時代找到突破晶片性能的方法,也适用于絕大多數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發展場景。

  比如說,谷歌大腦團隊使用新的思路,建構出用于移動裝置的CNN模型;阿裡雲的城市大腦團隊利用“認知反演”理論建構城市大腦技術理論體系,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所有這些都利用了新的思路、新的次元,沒有陷入傳統解決問題方法的“循環陷阱”。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們正面對越來越多的未知問題和難解的“僵局”,如若固守傳統的方式方法,隻會陷入無盡的循環或是幹脆遭遇徹底的失敗。

  以新的次元思考,從新的角度觀察,用新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是數字經濟時代的“解題秘訣”,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新大腦”,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步入數字經濟的時代,同時享受數字經濟時代所帶來的“數字紅利”。

         

1、谷歌大腦用新思路建構用于移動裝置的CNN模型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新聞摘要】 在近日發表的論文中,谷歌大腦(Google Brain)團隊宣布得到了一個可以在裝置運作速度和識别準确率之間取得良好平衡的模型。為了更好地設計出适用于移動裝置的CNN模型,谷歌大腦團隊嘗試了一種基于強化學習範式的自動神經網絡架構搜尋方法,通過将裝置的運作速度資訊加入到算法的主回報函數中,這一模型比目前頂級的用于移動裝置的模型MobileNet V2快1.5倍,比NASNet快2.4倍,同時還保持與ImageNet相近的準确率。

  【小雲評論】卷積神經網絡(CNN)被廣泛用于圖像分類、人臉識别、物體檢測以及其他許多任務中,然而為移動裝置設計CNN模型非常具有挑戰性:既要確定移動裝置上的模型速度快、功耗小,還要保持足夠的準确率。谷歌大腦團隊将AutoML思路借鑒到為移動裝置設計CNN模型上,通過引入裝置運作速度資訊的方式,不斷尋找最優解決方案,實作CNN模型最優設計,最終得到了更具實用價值的移動裝置CNN模型。谷歌大腦團隊的這一研究成果意味着,在不久的将來,在移動裝置上提供高水準人工智能服務并非不可能,這也鞭策着國内人工智能業界在移動裝置領域取得高水準的突破。

2、DARPA造出首個AI假視訊“克星”

  【新聞摘要】 美國國防部下屬的美國國防進階研究計劃局(DARPA)設立“媒體驗證”項目的目的,原本是為了實作現有驗證工具自動化,但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最近他們将注意力轉向了識别分析人工智能造假,并在識别deepfakes(用機器學習技術把一個人的臉換到另一個人身上的行為)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媒體驗證項目集合了許多美國人工智能和數字驗證技術方面的專家,該項目的負責人Matthew Turek表示,DARPA的這一項目在對抗神經網絡生成的圖檔和視訊中發現了一些微妙的線索,技術專家由此可以設計出能夠檢測deepfakes的技術工具。

  【小雲評論】視訊僞造者和數字偵探之間的AI技術競賽正式開始。DARPA媒體驗證項目的新發展以及針對deepfakes的數字驗證工具的出現,實質上标志着視訊僞造者的技術已經非常先進,很可能會在短期内制造出足以以假亂真的視訊,這将帶來未知的嚴重後果。為了解決這一潛在的安全問題,DARPA選擇将媒體驗證項目轉變為一場技術競賽,在這場競賽中達特茅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等大學及研究機構紛紛參與進來,極大加速了媒體驗證項目的進展,取得了相對視訊僞造者具有技術優勢的研究成果,DARPA這一嘗試,在國内同樣面對網絡安全、人工智能造假等新問題的當下,非常值得借鑒。

**3、研究稱衛星天線系統存在安全漏洞

**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報道,網絡安全公司IOActive的安全研究人員警告稱,飛機、艦船和軍方使用的衛星系統中均含有可能讓黑客控制它們的安全漏洞。該公司安全專家Ruben Santamarta在一份聲明中指出,IOActive公司所發現的存在于衛星系統中的漏洞可能造成的後果令人震驚,其中最嚴重的漏洞可能會“允許”攻擊者向衛星天線過度充電,進而對裝置本身甚至是安全航行造成損害,其他漏洞則可能會洩露軍事力量在特定地區的确切部署位置。此外,在航運船隻上使用的衛星系統存在着控制漏洞,攻擊者極有可能獲得對船上衛星接收器的控制,進而監聽船上通訊或破壞衛星天線系統,導緻船隻在茫茫大海上無法進行通訊。目前,IOActive公司推遲了原本定于8月9日前後公開這些漏洞的計劃,正在與裝置制造商們進行合作以消除這些漏洞。

  【小雲評論】衛星天線系統不是安全漏洞的免疫區,同樣容易遭受網絡攻擊,不僅是衛星天線系統本身,連接配接這些系統的裝置和機器也成為黑客的潛在攻擊目标。在2017年就有安全專家警告過衛星天線系統非常容易受到網絡攻擊:一名安全研究人員利用了許多船隻上安裝的甚小天線終端(VSAT)衛星通信系統的漏洞,成功攻擊并登入了一些船隻的衛星天線系統,在滲透入系統後,攻擊者可以很容易地檢視VSAT記錄、修改設定甚至是以此為跳闆入侵船隻上的其他裝置。VSAT的應用範圍非常廣闊,在大型船隻和飛機上常常可以見到。IOActive公司的研究進一步暴露了由衛星天線系統帶來的船隻、飛機,甚至是軍用裝置的安全隐患,也從側面說明,安全問題幾乎無處不在。

4、空客打破無人機滞空紀錄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新聞摘要】 據國外媒體報道,空中客車公司研制的無人駕駛飛機“和風S”持續飛行時間達到了25天23小時57分鐘,打破無人駕駛飛機的最長滞空記錄,此前這一記錄由目前已經被空中客車公司收購的英國防務公司QinetiQ開發的“和風7”号14天滞空記錄保持。空中客車公司表示,以“和風S”為代表的新一代無人機可以長時間在離地大約21公裡的平流層巡航,即使在夜間因為電力原因需要下降到約16.7公裡的高度,也遠高于惡劣天氣頻發的高度,并與傳統商業飛行互不幹擾。“和風S”可以作為衛星的替代品,執行地球觀測任務、充當網際網路節點或行動電話平台,營運成本遠低于衛星。

  【小雲評論】“和風S”的成功有賴于材料學領域的突破:這架電力驅動的飛機,裝有使用了新型化學物質的電池,機翼上覆寫了新型太陽能電池薄膜,是以具有遠超傳統太陽能電池飛機的續航能力。無人駕駛+電力驅動不僅在汽車領域掀起了一股革命,受到2016年純電動飛機Solar Impulse 2 完成環球旅程的影響,全球航空業巨頭加大了對電動飛機的支援力度,電動飛機的設計研制進入快速發展周期,與此同時,無人駕駛飛機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展開。國外航空業預計,無人駕駛的電動飛機将在2030年進入商用航空領域,這将大幅降低航空燃料的使用,同時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産生積極影響。中國的電動飛機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與世界先進水準差距巨大,且主要以工程組裝為主,在電動飛機的關鍵元件及飛行控制系統上主要依賴進口,特别是在電動飛機電池等關鍵領域未見有明顯投入。

5、NASA斥資4400萬美元研發10大技術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新聞摘要】 據TechCrunch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近日宣布與6家美國太空領域的私人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開發對未來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義的10項突破性技術。NASA希望,以這些技術的發展為契機,未來的太空探索能夠更加安全、高效,并可以讓太空資源被有效利用。此次獲得NASA資金支援的私人太空企業包括Blue Origin、Astrobotic Technology、United Launch Alliance等多家公司,涉及月球着陸器、深空火箭發動機、衛星維修、空間站補給、為航天器及着陸裝置加強機器智能等領域,雖然單個研究的規模并不大,但都是未來太空探索的關鍵技術。

  【小雲評論】SpaceX取得的巨大成功,證明在太空探索領域商業公司大有可為。如今,包括SpaceX和亞馬遜CEO Jeff Bezos所建立的Blue Origin在内,多家商業公司已經開始深度涉足美國太空探索領域,不僅與NASA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關系,更創造了商業性太空探索的新時代。值得注意的是,NASA對于與商業公司合作持非常積極的态度,該機構的負責人Jim Bridenstine認為,與商業性機構的合作,有助于NASA利用前沿技術加速實作NASA的太空探索目标,而且這些關鍵技術不僅将支援美國太空探索等科學任務,同時也将推動美國商業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與壯大。NASA與6家太空領域私人企業的合作,正是目前科研機構與商業企業合作的絕佳範本:商業企業以強大的技術實力推動科學研究進步,科學研究的進步同樣促進新興商業市場成長壯大。

6、經濟學人:區塊鍊技術或可使網際網路去中心化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新聞摘要】 《經濟學人》在近期釋出的特别報告中稱,區塊鍊技術的發展,或許可以使網際網路去中心化,但是這并非易事,在區塊鍊項目真正得到應用和發展之前,需要解決許多實際的問題,甚至于比特币這一去中心化的項目,自身也面臨着因比特币算力過于集中所導緻的中心化窘境。在報告中,《經濟學人》指出,目前區塊鍊技術的火爆程度與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網際網路大潮的景象非常類似,且其頻繁引用早期科技行業領袖的觀點為自己造勢,但這并不能真正解決區塊鍊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是以,雖然區塊鍊技術或許可以使網際網路去中心化,但要走的道路還非常漫長。

  【小雲評論】讨論比特币、以太币和區塊鍊已經成為了一種時髦,“去中心化”這個詞更是熱得發燙,但反觀“第一次網際網路去中心化浪潮”,即“P2P”這種實質上的去中心化服務,就會發現每一次去中心化都會面臨同樣的幾個問題,比如無法建立可靠的去中心化資料庫、去中心化應用極為匮乏、缺少開發者激勵機制。雖然區塊鍊看似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但是其他問題仍然難以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區塊鍊這一技術的發展關鍵,是如何利用其技術特性,結合目前社會發展和商業活動需要,建立起可信、可行的行業應用,産生實際的技術價值。正如提出Web 2.0概念、推動P2P技術發展的Tim O’Reilly所問的:區塊鍊十歲了,落地的應用程式在哪呢?

7、未遵守歐盟GDPR 美國超千家新聞網站在歐洲遭封殺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新聞摘要】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條例》(GDPR)今年5月底生效至今,仍然有超過1000家美國新聞網站在歐洲無法通路,這其中包括《洛杉矶時報》、《Lee Enterprises》、《GateHouse Media》等美國知名新聞網站。事實上,自GDPR實施以來,美國100家最大的報紙媒體中,一直有約三分之一的網站在歐洲無法通路,《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每日新聞》、《達拉斯早報》等紙媒的網站都在其中。這引發了許多前往歐洲的美國遊客、商務人士以及對美國新聞感興趣的歐洲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抱怨,并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一系列反應,為此有不少網際網路使用者已經開始責怪歐盟。

  【小雲評論】GDPR要求科技公司在收集和共享使用者資料時,提出更為清晰明确的獲準條款,這一條例的意義在于全面對歐盟所有網絡使用者的資料隐私權利、企業的資料保護責任以及有關監管機制,提出了更為強化和細節的規定。從目前情況來看,新聞網站尤其是傳統報紙媒體的網站,是受到GDPR影響的“重災區”,甚至于許多知名媒體時至今日都還未能确定是否以及如何滿足GDPR的規定,《洛杉矶時報》、《芝加哥論壇報》是以隻能拒絕響應來自歐洲的通路請求。媒體行業在GDPR面前的“淪陷”,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該行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發展遲滞,未能有效地利用數字科技,是以無法對新的市場規律與監管要求做出及時響應。

8、神威E級原型機正式啟用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新聞摘要】 8月5日,神威E級超算原型機在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完成部署,并正式啟用。神威E級超算原型機的核心元件全部實作國産:核心處理器采用自主研發的申威26010+衆核處理器,高速網際網路絡基于申威網絡交換晶片和申威消息處理晶片建構,存儲和管理系統基于申威多核處理器建構。在系統軟體方面,神威E級超算原型機采用了完全自主研發的神威睿思作業系統、神威睿智編譯器。截至目前,神威E級超算原型機已完成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海洋數值模拟、生物醫藥仿真、大資料處理和類腦智能等十二個領域的35項重大計算任務。

  【小雲評論】E級計算機被公認為“超級計算機界的下一頂皇冠”,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等國家均已提出研制百億級超級計算機(即E級計算)的計劃,不僅加大在超算領域投入,更持續加強研釋出局和應用拓展。神威E級超算原型機的正式啟用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發展方向從科研超算向先進計算轉變,建構了人工智能軟體生态鍊,基于神威深度學習庫和架構,開展了對弈系統、醫療影像識别、機器翻譯等多個大規模人工智能應用;二是系統建構與應用适配同步,在已完成的35項重大計算任務中,22項應用具備擴充到E級計算機整機規模的能力。

9、DARPA推動3D單晶片片上系統技術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新聞摘要】 在本周舉行的“電子産業複興計劃(ERI)”峰會上,美國國防部下屬的美國國防進階研究計劃局(DARPA)所支援的3D單晶片片上系統(3DSoC)脫穎而出,獲得了與會者的一緻好評,該項目由多家美國大學和晶圓代工廠SkyWater合作,與目前NAND Flash所普遍采用的3D多層堆疊技術類似,都是通過在有限晶片面積上堆疊更多內建電路來提供更高的性能(或存儲容量)。目前,該計劃目标是開發可建構3DSoC的材料、設計工具和制造技術。據該項目團隊介紹,90納米制程工藝的3DSoC能夠超越目前7納米處理器晶片的性能,同時保持功耗和發熱量處于同一水準上,這意味着未來在更先進的制程工藝下,可以建構出極高性能的單晶片片上系統。

  【小雲評論】由2D走向3D是目前晶片行業的主流趨勢之一,在存儲領域,3D堆疊技術幾乎重塑了整個NAND Flash産業,為全球使用者提供了更大容量、更高性能的SSD産品,而在計算晶片領域,早在2007年,英特爾就提出過類似的設想,雖然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水準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卻指出了一條明确的發展道路。不過,相比3DSoC計劃更令人震驚的是DARPA在“電子産業複興計劃”上的效率:上周DARPA決定向多家合作夥伴注資7500萬美元以推進該計劃的進展,本周由DARPA籌辦的ERI峰會就在舊金山召開,公開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這一2017年底開始的項目以如此之快的速度不斷抛出一個又一個的進展,再一次證明美國對在晶片産業保持領先地位高度重視。

10、墨爾本大學最新研究利用AI“魔鏡”分析性格

雲栖科技評論第71期: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新大腦”

  【新聞摘要】 墨爾本大學社會自然使用者界面研究中心(SocialNUI)的Niels Wouters博士及其團隊日前推出了一款AI“魔鏡”:受測者在照鏡子的同時,面部圖像會與一個面部資料庫進行對比,通過對人臉14項特征名額評估,該系統會對受測者的情緒穩定性進行打分。Niels Wouters表示,這一研究的目的并非真的對受測者的情緒穩定性打分,而是希望知道當人們面對僅僅是通過面部照片和無法擷取來源及準确性的資料就對其進行評價時,會做出何種反應。他表示,AI“魔鏡”所展示的這一場景,會讓人們發現,将一個不道德的或是有問題的AI應用于類似的對人進行分類或判定的場景,有可能會引發怎樣的社會性後果,AI“魔鏡”所引發的讨論有可能幫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領域的道德倫理問題。

  【小雲評論】2016年,Val Morgan宣稱推出“澳洲及紐西蘭最智能的戶外觀衆測試系統”, 該系統捕捉人們的面孔并且利用機器學習來預測人們的年齡、性别甚至“情緒”。在這之後,類似的試驗甚至是實際應用層出不窮,零售百貨業巨頭Westfield、連鎖超市巨頭TESCO等都使用了類似的系統。雖然收集顧客的購物偏好、個人資訊以提供定制化服務可能看起來是無害的,但這些未經顧客同意就擅自捕獲的資訊不僅無法被證明是正确和可靠的,而且這些資料一旦在超出購物推薦和廣告傳播的領域被應用,很可能造成巨大的社會性影響,并對人工智能的發展起到負面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