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庫說 | 徐遠:數字時代的城市潛力

上周,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國城市治理創新聯盟、阿裡研究院、阿裡雲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一場名為“大資料推動下的城市發展”為主題的專家研讨會。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徐遠以“數字時代的城市”為題,介紹了城市的本質和運作機制。他指出,城市的本質是一套架設在基礎設施之上的功能機構網絡,在這裡人們知道去幹什麼,去哪裡,怎麼去。在這裡,不同行業、各種各樣的人在這裡聚集、互動,形成生态。數字時代,城市在傳統的三維空間之外,增加了資料這個次元,三位時空增加了一個次元之後,增大了城市的承載力,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機會更大。數字時代剛剛到來,一切才剛剛開始。

智庫說 | 徐遠:數字時代的城市潛力

以下為徐遠發言實錄:

很高興大家在這兒聊關于城市的話題,城市是人類社會生活組織的載體,非常複雜的載體, 每個人看待城市的角度都不一樣,我主要從宏觀、曆史的角度,分享三個部分的内容。

城市是聚集人口分攤成本的經濟機制

智庫說 | 徐遠:數字時代的城市潛力

▲人類過往的文明發展,是以城市為核心的。未來即使經濟發展、社會變遷,一切還是以城市為核心的。

先看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城市?如果我們把人類文明史分成東西兩塊,以喜馬拉雅山為界,東邊就是中華文明,西邊就是地中海文明。可以看到不管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在每一個時代的頂峰都有一個坐标,這個坐标就是按照當時的标準非常大的城市。比如古羅馬,差不多2000年前就有100萬人口,那時候能安排好一百萬人在一個城市生活,想想都覺得偉大。說古羅馬是古代西方文明的頂峰,是一點也不過分。中國也是這樣,每個朝代的頂峰都有大城市,比如唐朝,宋朝,最大的城市都有上百萬, 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從曆史來看,可以說一句話,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坐标,城市穿越時間,把文明的珍珠穿在一起。

那麼現在呢?現在幾乎所有的社會生活都是在城市裡發生的,不是說農業不重要,而是如果對比每平方公裡GDP産出,基本規律就是大城市都非常非常高。而如果你對比一、二、三産業的GDP占比,農業的占比也相對較低工業和服務業都很高,發達經濟體服務業基本占到80%,這些都說明了現代社會,人都在城裡,産出都在城裡。我們的文明是城市文明。

那麼,為什麼文明發生在城市?

智庫說 | 徐遠:數字時代的城市潛力

這是北、上、深三個主要大城市地鐵規劃線路圖,這個圖我盯着看了很久,這麼密密麻麻的一張地鐵網,其實隻是城市基礎設施網絡的一小部分。你可以想像各種各樣基礎設施、地面道路、通訊、環境保護、消防等各種各樣的網絡系統,你會發現城市是很多層網疊成的一張複雜的網,而且是越來越複雜。

智庫說 | 徐遠:數字時代的城市潛力

這個圖是把城市各種各樣的機構放在一起,包括醫院、學校、公安、電視台等等。城市需要各種各樣的功能,比如北京城,有3000萬人口,比很多國家的人口都多,這麼多的人要出去辦事、上班、玩樂,去哪裡,怎麼去?這兩張圖合在一起,你就會發現,城市其實是兩套網絡,一個昂貴複雜的基礎設施網絡,一個是功能機構網絡,這兩個網絡放在一起構成了城市整個的根基。人們知道去幹什麼,去哪裡,怎麼去。城市生活就這樣組織起來的。

這兩套網絡基礎之上,是城市中生活的各種各樣、不同職業的人,他們在城市裡做自己的事情,用自己的服務掙得一份收入,是以城市是三套體系疊在一起的。這些放在一起我們就了解了,為什麼整個人類文明和現代文明都是以城市為中心的。

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回答,城市是怎麼做到如此複雜偉大的?地鐵一公裡造價幾億起,所有的基礎設施都非常貴,隻有在非常大的城市才能看到用到這些基礎設施。為什麼?因為在大城市修地鐵,有非常巨大的人流量,有很多活動,大家一起分攤了這個非常高的成本。

是以如果從經濟分析的角度,把城市抽象到極緻,城市就是一種成本分擔機制,通過聚集人口分擔昂貴的基礎設施的成本。這個成本太高了,小規模人口負荷不了、也分享不了這麼多的好處,必須到一定的規模以上。是以回到前面的圖,為什麼在東西方文明頂峰的時候才有大城市,因為不繁榮的時候負擔不起這些成本。隻有規模集聚到一定程度、成本分攤到可以支援昂貴成本之後,大家才能在這裡各得其所。

未來城市的樣子:四維城市

智庫說 | 徐遠:數字時代的城市潛力

說到數字時代的城市,現在有一個詞是第四代工業革命。這個概念有很多角度來了解,資料的次元就是整個資料的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從量變到了質變的程度了,整個商業模式和人類生活模式都會随着計算能力的進步發生變化。以前也有資料,但是沒有那麼多,計算速度沒有那麼快,但是現在整個人類生活都在網上,7*24小時線上,全部資料都線上之後,不僅整個商業模式是改寫的,整個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機制都是在改寫的。

對于數字時代的城市而言,相當于在我們以前的三維世界裡加了一維。所有的資料、線上、智能互動、算力等,給城市增加了資料這個次元的基礎設施。當所有計算變得如此之快,供應、生産、消費、需求都變得如此之快的前提下,可能人類的整個生命都變長了,因為你做所有事情都變快了。同時,對資源的集約運用,也在某種程度上放大了我們的原有空間。 城市還可能會發生更多的變化。

很多專家對數字改變商業,改變社會生活的形态已經有共識,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可能隻是一個開始。我了解這個事情可能是剛開始5、6年,就是金融危機以後,美國和中國這兩個體量非常大、資訊技術非常強的國家開始挖出一個新的産業出來,剛剛長起來,真的大規模的商業化的推開,我覺得還沒有開始,在不遠的将來應該會有更大的發展。

結合剛才講的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容器,加上數字技術,可以想像現在整個空間非常非常大。這是基本理念。

中國城市的發展潛力

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滞後這是我們國家過去發展的主要特征。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們國家如此快的經濟增速,實質上就是因為成功實作了工業化。國外的現有技術成型了,我們有巨大勞動力的優勢,把資本、技術、勞動力放在一起,工業化就是一個複制過程,跟影印機的技術原理一樣的。因為是影印,是以可以非常快。

但是,我們之前講了城市是有機生命體,是要長出來的,它的發展速度不可能這麼快。我們國内的新區規劃中最成功的就是浦東新區,但即便是浦東這麼好的一個新城市,和浦西比還是不一樣,這就說明城市是一個生态體系,是長出來的,不是一個複制過程。更不用說鄂爾多斯這樣的地方,你去了鄂爾多斯就知道,就算經濟再快速發展,也很難一下子把它變成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是以,城市是離不開規劃的,但是有時候規劃不能過頭,因為城市是一個不斷疊代的生态體系,它需要慢慢生長,規劃過頭了會浪費很多資源,走很多彎路。

如果對比中國、世界和G7集團的資料,你會發現,中國的大城市化率,百萬以上的城市人口占比還是比較低的。是以,未來城市化趨勢是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聚集。而且,我們一線城市每平方公裡上面産出的量和一些國際大都市比還有很大的空間,換句話說我們如果做到人家這那樣的話,我們大城市裡産出可以增加好幾倍,可以吸納更多的人口,容納更多的就業。在數字時代,利用這個全新的技術,其實進一步增加了上升的空間,城市承載能力的進步,是沒有止境的。

我們團隊曾經在日本東京拍過一張照片,是東京的一個摩天大樓在施工,在樓頂上拔高,這樣圖的後面是一個更高的摩天大樓,在高樓頂上施工是東京經常看到的現象。現在日本全境的人口在減少,但是東京人口在增加,整個東京的城市密度很高,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就是因為成本節約,機會增加。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分享講了三個問題。第一,什麼是城市?城市其實就是兩套網絡疊加在一起,然後人們在上面聚集,分擔了高額的成本,并形成生态系統,形成正回報。第二,什麼是數字時代的城市?數字時代城市增加了一個緯度,資料的次元,增加了城市的潛力,三位空間變成了四維空間。第三,中國城市的發展空間有多大?還非常大。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滞後,數字時代、智能時代增加了城市的承載力,很多地方可以做的更好,機會更大,一切才剛剛開始。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8-21

本文作者:Arc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阿裡研究院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