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間,中國飛鶴(股票代碼:06186.HK)釋出2020年業績。報告期内,實作營業收入185.92億元,同比增長35.5%。同時,尼爾森資料顯示,2020年四季度,飛鶴整體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至17.2%。
這一成績的取得,與飛鶴乳業過去三年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有關。
始于2018年、與阿裡雲合作的資料中台與業務中台建設,從消費者端發轫,首先奠基了飛鶴的智慧營銷體系,随後逆流而上,全面切入供應鍊、生産端,掀起了一場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革新。
阿裡雲為飛鶴傳遞的二期資料中台,包含了兩個關鍵應用。第一,是溯源系統,覆寫牧場、生産、品質、倉儲、流通等全鍊路,實作全面可追溯,并可向監管方與消費者開放查詢和服務接口。第二,是智能應用,以智能算法為上述環節提供預測與建議,成就“智能工廠”和“智慧供應鍊”。
2021年,飛鶴乳業的數字化變革進入了第四個年頭。不久前,飛鶴入選了工信部的2020年制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名單。作為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先鋒樣本之一,它的示範價值開始從點與鍊走向全局,并更清晰地向着行業的未來延伸。
談及數字化轉型的階段性成果,飛鶴乳業副總裁魏靜表示,身處數字化時代,并不是傳統制造業想不想改變,而是轉型布局越早,數字化帶來的紅利可能會越好。飛鶴最不缺學習的基因,三年來通過向阿裡雲等學習,對于數字化體系的認知搭建和實際應用,帶來了内部管理、使用者營運和生産能力的大幅提升,也為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打下了堅實基礎。
魏靜說:“在這個時代,有海量資料是必然的,對海量資料的解讀運用才是關鍵。數字語言背後,是使用者與企業經營的真實故事。讀懂這些故事,為使用者帶來體驗感和價值感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01 突破口、路徑與邊際貢獻
三年來,飛鶴離消費者更近了。傳統的資料倉庫更新為智能系統,零散态的資料資産被有效整合,導購系統得到強力支撐、管理,管道得以新生、演進,全生命周期的客戶體驗管理成為可能。
無論從完整體系的搭建邏輯,還是從企業增長的現實需求出發,以C端為核心的銷售側痛點都成為飛鶴與阿裡雲攜手後的突破口。
而在一期資料中台完成銷售側痛點的解決之後,消費市場資料的提煉與解讀,自然地推動了供應鍊端革新路徑的顯現——消費者對于乳品新鮮度的認可,指引着成品庫存與原材料供應去追求更趨極緻的貨齡管理和周轉效率;使用者的滿意度或投訴率,指引生産端品質檢測與把控的更加精細、精确;經銷商訂單與貨物在途、傳遞情況的實時追蹤,要整個供應鍊的多元度響應和平衡。
由此,飛鶴乳業果斷推進了二期資料中台的建設,打造出涉及8個闆塊、25個場景的“供應鍊中台”,實作了全鍊路資料的打通和應用,企業的管理水準随之精進。
一個佐證是,飛鶴在2020年獲得全球卓越制造大獎TPM獎。TPM獎被認為是全球制造企業領先水準的标志,它要求申請企業全廠76%以上的裝置都能由操作人員進行專業點檢保養,并在一年内接受兩次JIPM評審委員會日本專家組的現場稽核。據報道,在飛鶴工廠稽核現場,以嚴苛聞名的TPM獎評審、83歲的村瀬由堯給出了他職業生涯中的第7個“特優”。
再然後,飛鶴啟動業務中台建設。目标是支撐訂單、商品、庫存、會員、營銷、結算等共享業務内容,提供更好的前端服務,告别高成本、低管理效率的煙囪式建設。未來,各業務系統隻需關注自身前端系統的個性化需求,可以快速疊代、精準定位、滿足消費者需求。
可以預見的是,業務中台的應用深入,将促進供應鍊、生産端、消費端的正回報循環徹底成型,進而使飛鶴的變革邁入“全局數字化”的新時期,并最終從更深層次,驅動配方奶粉産品的核心技術研發。
阿裡雲新零售快消線負責人李小強說,現在經銷商、消費者、品牌商等等環節都在數字化,傳統IT建設解決的是“單點”問題,下一步數字化産生價值的地方則在全局。中國的一些龍頭企業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都有自己獨特的成功經驗,數字化建設的目的就是将企業的最佳經營實踐“系統化”“标準化”,全面提高效率的同時,為企業下一步進化做好準備。
對任何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都是一項長期投資和挑戰。談及如何評估這項工作帶來的價值與效益,魏靜表示,飛鶴對數字化轉型投入很大,而且在逐年加碼,在财務角度之外,我們更看重的是它怎樣令公司效率更高、運轉更加順暢。最重要的是它帶來的管理改善,以及邊際貢獻的逐年提升。
02 組織進化,全局數字化
經過兩期數字化中台建設,飛鶴的團隊能力與組織文化,已經進化到高度适應數字化場景下的生存與發展。
魏靜指出,在消費品的終端場景,營運人員借助數字系統提供的定制化資訊,能夠有更多方法去觸達更多使用者。這是一個大進步。而這一定是基于數字工具的實用性、易用性,有更多的人用,才釋放更多的價值。時間管理、品類管理、陳列管理等等,都變成一機在手可以解決的問題;物流排程、運維名額的預警等,在切實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飛鶴的每一個員工都是在實際應用中改變舊習慣,減少備援,告别資訊孤島,最終收獲對于數字化轉型的深刻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字化轉型也是企業組織的深刻變革。
相比“轉型”,魏靜更偏愛的詞語是更新或進化。他指出,數字化的企業更新,一定是與業務體系、管理體系、供應鍊體系緊密、有機結合,隻有以全局視角去量身打造,才會在各個細部有好的效果。
仍以二期資料中台傳遞的“智能應用”為例,其智能算法是以需求計劃支撐供應計劃,根據前端需求來推動生産計劃、物料需求計劃、采購計劃、倉儲計劃、物流發運計劃等,用最經濟、合理的投入去支撐市場。例如,嘗試基于曆史和預測資料的物流部署;又如,在智能工廠試點MES系統(制造執行系統),在資料中台中呈現、分析生産執行資料和裝置資訊,再以分析結果去反哺生産制造。更進一步,飛鶴的全局視野還有可能向外部延展,譬如考慮将孩子王等第三方資料與自身供應鍊打通,實作智能補貨。
再如在溯源系統中,每一罐奶粉都有出處,消費者掃碼後看到的一整條資訊鍊,背後實則是一整片底層資料與成熟的全局系統。
飛鶴高層的訴求,與阿裡雲主張的“全局數字化”不謀而合。要赢得數字化的未來,從單點到全局發展,從單一場景向完整業務系統演進,是必須與必然。
03 兩個“領頭羊”相遇
IT部門是飛鶴乳業近年來投入最大的部門之一。它反映出資訊化、數字化在公司内部戰略定位的提升。而用魏靜的話說,“實際上,如果你決定跟阿裡雲這樣的夥伴合作,這個部門的重要性當然就會起來。”
關于“如何選擇數字化轉型方案與合作夥伴”,魏靜認為,企業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做出的選擇也不一樣。飛鶴與阿裡雲合作,基于雙方各方面的比對,也包括時機的契合。具體而言,阿裡有強大的新零售基因在,有獨創、成熟的資料化思想和方法論;而飛鶴所從事的領域、階段性的需求,恰好都與阿裡的技術優勢和基因産生共鳴。
但是,網際網路企業和傳統企業差異巨大,共鳴并非一蹴而就。李小強說,合作雙方共同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沒有标準可循,沒有案例可以借鑒,雙方所擁有的是各自行業的最佳實踐,這就需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能夠一起思考對話,通過不斷讨論将網際網路行業的數字化經驗和傳統行業的産業經驗結合起來,共同打造飛鶴面向未來的系統性能力。
阿裡雲與飛鶴的合作案例,是頭部雲廠商與産業領頭羊的典型結合。阿裡雲多年探索、積澱的數字化方法論,遇見飛鶴深耕近六十載的産業經驗,是後者得以率先進入全流程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全局系統的數字化、線上化之後,是智能化、智慧化的再度進階。例如,如今飛鶴的工廠已經從自動化走向智慧化,通過對生産線路的資料監測,系統可以自動判斷線路的運作狀态,排查故障,以前手工操作的投料,已經由系統自動投料取代,基于資料,系統可以精準控制投料數量,并對異常情況實時作出判斷。
魏靜表示,随着資料次元的不斷增加,不止于智慧供應鍊,智慧農業、智慧倉儲、智慧物流等領域,都值得飛鶴去探索,但肯定還需要一個過程;對高精尖領域的擁抱,規劃一直有,但需要量體裁衣,根據企業實際的發展需求來動态調整,分步實施。
站在轉型程序的當下節點,魏靜的展望是“任重而道遠”。任重,是資料規模的龐大與複雜程度,背後是使用者的信任;道遠,是中國乳制品行業巨大的可能性與企業精進的空間。
在經曆新冠疫情下的工業數字化大考之後,全球範圍内,率先實作數字技術規模化的企業都已收獲頗豐。在麥肯錫釋出的《2020新常态下的工業4.0》全球調研中,94%的受訪者認為數字化令公司受益,56%的受訪者認為,“工業4.0”技術是公司得以應對疫情的關鍵。李小強認為,與飛鶴的合作,使阿裡雲變得更加了解制造業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将延伸出更多适合中小企業的輕型化産品,去服務更多的制造業夥伴。
飛鶴數字化不止局限在企業内部,作為行業領頭羊,其探索已經輻射到産業鍊上下遊。目前,飛鶴正在推進與戰略合作夥伴的系統打通,由此,上下遊可以實時了解各個環節的産能、生産計劃、原材料存儲等,協同能力大大提高。 (内容來源于阿裡雲資料中台)
歡迎掃碼加入阿裡雲新零售行業學習交流釘釘群

加入釘釘群可享有以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