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市長陳吉甯在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援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圍繞實體書店如何轉型發展,更好地助力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

東城區尚8遠東科技文化園的碼字人書店 資料圖
“書店+”模式點亮公共空間
“書店天然地具有公共空間的屬性,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這方面書店應該大有作為。”市人大代表、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王斌說道,目前國内有的城市開始嘗試實體書店+公共圖書館的跨界合作,由實體書店提供優質的内容營運,圖書館提供開放的空間,既豐富了館藏資源,又提升了館店雙方的服務價值。
此前,東城區出台全市首個引導支援實體書店進商場、進樓宇、進社群、進園區的“四進”專項扶持政策,進一步為實體書店指明發展方向。王斌表示,在引入實體書店營運公共文化空間時,政府不是無償地将公共空間提供給企業使用,而是通過政策引導其持續盤活空間,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比對度,滿足大衆需求。“如果一個閱讀空間品質不高,市民不滿意,那麼它就沒有一直存續的價值。”在具體合作模式方面,政府可以提供一些政策引導,鼓勵多樣的探索。
書店轉型“城市文化會客廳”
“書店不能單純賣書,如果隻是買書的話,讀者可以在網上解決。大家必須來書店的原因,就是在這裡能夠感受到在網店裡沒有的服務,享受到獨特的體驗。”市人大代表、新華書店總店黨委副書記兼總經理朱濤認為,實體書店的場景優勢是網店所沒有的,這為實體書店的轉型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以書為媒,打造綜合文化消費體驗場所,由此增強對讀者的吸引力。
實體書店是城市中重要的文化消費場所,也是凸顯城市氣質的“文化會客廳”。市人大代表、正陽書局創始人崔勇談到,實體書店應積極探索産業融合,高品質發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通過高品質的文化産品為城市更新賦能。“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集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于一身。在引領城市文化與生活方式方面,實體書店應該更好地發揮自身潛力。”
重視“裡子”做好内容營運
近年來北京湧現出一些頗具網紅氣質的“最美書店”,吸引人們慕名打卡。在崔勇看來,實體書店雖能憑借“高顔值”在社交網絡時代吸引不少熱度,但書店要牢記其主業不是做打卡景點,而是經營圖書。“書店的美不僅在顔值,更在于内涵。書店不光要在裝修方面下功夫,更要經營好特色公共文化服務,把最重要的‘裡子’做好。”
王斌也談到,無論實體書店如何轉型,都不能脫離其本質職能,“我認為書香北京的‘香’,香在圖書的内容價值與精神力量。書店還是要選好書,通過每家書店‘總編輯’的精挑細選,展現出獨有的格調與品味。在營運好内容的同時,也要在内容的傳播上下功夫,比如邀請作者舉辦講座活動,線上互動直播等。在做好内容傳播方面,目前許多實體書店還有些薄弱,要策劃更多優質活動使書香飄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