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莫言首次在抖音直播說自己青春勃發,搭檔餘華簡直就是歡樂喜劇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

1月7日晚,莫言攜新版《生死疲勞》在抖音直播間和觀衆見面。當晚200多萬人湧進直播間,評論區的氣氛熱鬧得像德雲社分社。

兩個小時的時光,莫言和好友餘華、西川分享了曾經年輕時創作的經曆,“揭秘”了莫言寫作語言風格的形成,對小說《生死疲勞》共同探讨了具體的創作細節。對于開公衆号之後的生活,莫言在直播中開玩笑說,曾經覺得自己已經暮氣沉沉,開了公衆号後感受到來日方長,感受到自己的青春勃發,還會經常會照照鏡子,看看自己頭發是不是多了。

莫言首次在抖音直播說自己青春勃發,搭檔餘華簡直就是歡樂喜劇人

構思了43年

43天寫完《生死疲勞》

此次直播是莫言的小說《生死疲勞》的新版釋出會,這本小說已于2006年首版釋出,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這50年的曆史發展過程。該書圍繞着土地這個沉重的話題,闡釋了農民與土地的種種關系,并透過生死輪回的藝術圖像,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的生活和他們頑強、樂觀、堅韌的精神。

直播中提起《生死疲勞》創作的過程,莫言記憶深刻,該書是在2004的秋天,在北京昌平區的一間二手房裡創作而成。“那個院子裡很安靜,偶爾可以看到飛機從頭頂飛過,43天是一次全身心的投入創作。”

莫言還提到,這本書是接觸電腦之後的一次用筆寫作,“用電腦寫作沒有成就感,也容易分心,500字一張的稿紙寫了900多張堆在案頭,一天寫30張就感覺完成了任務。”莫言透露,這本新書用時43天,最終呈現50多萬字。不過,如此之快的寫作速度曾被網友質疑,書的内容究竟如何?餘華在直播間調侃,“43天寫完這部長篇,莫言其實構思了43年。”

莫言首次在抖音直播說自己青春勃發,搭檔餘華簡直就是歡樂喜劇人

寫43天構思了43年,這并不是一句玩笑話。莫言在直播中分享創作曆程,《生死疲勞》是先有了人物的形象,再有的長篇小說的成型,靈感來源于自己生活中的見聞。“動物是有原型的,書中那頭驢非常之健壯,當年家裡就養過一頭“叫驢”,至今還有它站在院子裡仰天大叫,在西廂房拉磨的痛苦回憶。牛的原型是我辍學以後在生産隊裡放過的一頭牛。”莫言回憶,那是一頭黑色的腱子牛,生性兇猛,力量很大,但買回來卻不幹活,“任你鞭撻、棍敲、火燒,都不幹活,後來牛又給賣掉了。猴這個形象比較陌生,是以篇幅較短精煉。豬是吃得多不長肉的‘小老豬’,翻牆上樹無所不能,蓋的飼養棚兩天拆的幹幹淨淨,嚼碎了像褥子一樣鋪在窩裡。莫言在直播中裡回憶,“當時豬每天餓的上樹爬牆啃樹皮,發出的嚎叫聲像狼嚎,響徹村子。最後發生了一場豬瘟,終于這群‘怪物’都雷射了。”對于這段關于豬的描寫,莫言表示自己寫的也是興高采烈。

直播中有網友提問,“怎麼樣才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認真回答,“作家筆下寫作品質才是第一,寫十本品質一般的小說,不如寫一本品質好的小說。”他以好友餘華的的作品《活着》舉例,說餘華寫小說是輕易不出手,出手第一就有獨創性,并且反複打磨很久。“一個作家确實可以不斷寫作,寫出很多的作品,但一個人如果把三部長篇合并為一部長篇,這樣的做法是有價值的。”

寫作特别快

胡吃海喝、沒吃沒喝的莫言語言

小說《生死疲勞》是通過了七個形象,最終完成一個人的形象。語言上有抒情的部分,同時也有順口溜、打油詩,诙諧的寫作語言方式和莫言的經曆。西川評價莫言的語言風格,“莫言的語言特别有意思,他有像法國作家拉伯雷語言中很狂歡的一面,可以‘胡吃海喝’,還有一面則是‘沒吃沒喝’的特點。”

直播中莫言分享,語言是作家的内分泌,作家的語言風格和出生、經曆、閱讀、教養息息相關,莫言表示,自己寫作中“俗”的部分都來自民間,那種文化對自己影響很深。“鄉村文化、集市上的說書人……生活的環境有很多合轍押韻說話的人,童年記憶裡充滿了來自農村的天才口頭語言藝術家。”

熟悉莫言的作家朋友了解,莫言的寫作速度一直非常快,直播中餘華形容他和莫言的創作,莫言寫作是短痛,自己則是長痛。“莫言以前是背着包回高密,兩三天就能拖着大箱子回來,裡面裝滿了書稿。我特别羨慕,莫言一旦開始寫作速度就非常快,進入狀态特别快。”

莫言首次在抖音直播說自己青春勃發,搭檔餘華簡直就是歡樂喜劇人

莫言也在直播間透露,創作《生死疲勞》這本書首先是故事醞釀了很長時間,小說的人物都有原型,像朋友一樣非常的熟悉,“像老木匠做活一樣有圖紙了,再加上用筆用紙去寫,工作就很快。”

作家莫言以自己為原型創造了許多形象,在莫言的小說《晚熟的人》中,有一個貫穿小說的人物,叫“莫言”,《生死疲勞》這本書中,也有一個“莫言”形象。直播中莫言透露,“莫言”在作品中起着補充故事情節、講述故事程序、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同時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種聲音。

當晚直播間的氛圍非常歡樂,網友評論,“餘華和莫言搭檔簡直是歡樂喜劇人”,餘華像是段子手,表示首次看到《生死疲勞》這本小說是在2006年,第一遍讀完非常嫉妒,“莫言怎麼寫的那麼好”,而第二次讀是高興,為莫言為中國文學而高興。

餘華當時也通過微信和莫言表示贊美,“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餘華表示,《生死疲勞》是一本逐漸消解仇恨的書,大部分時間閱讀都是歡樂的,但看到牛、驢的死亡情節,故事的細節很容易掉淚,讓自己熱淚盈眶。“寫打架的細節,看的熱血沸騰。”豬打架的段落,餘華給出很高的評價:這頭名叫豬十六的豬一定是文學史上最牛的一頭豬。

在直播的最後,莫言也給年輕人送上了祝福,“祝年輕的朋友在2022年生氣勃勃,天天進步”。同時,他也分享了自己創作的經驗,“《生死疲勞》試圖完成一個閉環,但這必定是不可能實作的。因為人物還在發展,舊的仇恨消解了,新的仇恨還在産生,變成令人痛苦的現實。但仇恨消解的努力和實作,也是在不斷發生的。人總有一天會更加認識清楚自己的結構,以及情感模式。文學的延續和進步也是基于人類對自己不斷發展地認識,作家塑造的人物才能差別于前輩和自己寫過的類型。我們要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現實了解現實,才能使小說保持與時俱進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