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莫言首次在抖音直播说自己青春勃发,搭档余华简直就是欢乐喜剧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说

1月7日晚,莫言携新版《生死疲劳》在抖音直播间和观众见面。当晚200多万人涌进直播间,评论区的气氛热闹得像德云社分社。

两个小时的时光,莫言和好友余华、西川分享了曾经年轻时创作的经历,“揭秘”了莫言写作语言风格的形成,对小说《生死疲劳》共同探讨了具体的创作细节。对于开公众号之后的生活,莫言在直播中开玩笑说,曾经觉得自己已经暮气沉沉,开了公众号后感受到来日方长,感受到自己的青春勃发,还会经常会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头发是不是多了。

莫言首次在抖音直播说自己青春勃发,搭档余华简直就是欢乐喜剧人

构思了43年

43天写完《生死疲劳》

此次直播是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的新版发布会,这本小说已于2006年首版发布,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这5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该书围绕着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直播中提起《生死疲劳》创作的过程,莫言记忆深刻,该书是在2004的秋天,在北京昌平区的一间二手房里创作而成。“那个院子里很安静,偶尔可以看到飞机从头顶飞过,43天是一次全身心的投入创作。”

莫言还提到,这本书是接触电脑之后的一次用笔写作,“用电脑写作没有成就感,也容易分心,500字一张的稿纸写了900多张堆在案头,一天写30张就感觉完成了任务。”莫言透露,这本新书用时43天,最终呈现50多万字。不过,如此之快的写作速度曾被网友质疑,书的内容究竟如何?余华在直播间调侃,“43天写完这部长篇,莫言其实构思了43年。”

莫言首次在抖音直播说自己青春勃发,搭档余华简直就是欢乐喜剧人

写43天构思了43年,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莫言在直播中分享创作历程,《生死疲劳》是先有了人物的形象,再有的长篇小说的成型,灵感来源于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动物是有原型的,书中那头驴非常之健壮,当年家里就养过一头“叫驴”,至今还有它站在院子里仰天大叫,在西厢房拉磨的痛苦回忆。牛的原型是我辍学以后在生产队里放过的一头牛。”莫言回忆,那是一头黑色的腱子牛,生性凶猛,力量很大,但买回来却不干活,“任你鞭挞、棍敲、火烧,都不干活,后来牛又给卖掉了。猴这个形象比较陌生,所以篇幅较短精炼。猪是吃得多不长肉的‘小老猪’,翻墙上树无所不能,盖的饲养棚两天拆的干干净净,嚼碎了像褥子一样铺在窝里。莫言在直播中里回忆,“当时猪每天饿的上树爬墙啃树皮,发出的嚎叫声像狼嚎,响彻村子。最后发生了一场猪瘟,终于这群‘怪物’都死光了。”对于这段关于猪的描写,莫言表示自己写的也是兴高采烈。

直播中有网友提问,“怎么样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认真回答,“作家笔下写作质量才是第一,写十本质量一般的小说,不如写一本质量好的小说。”他以好友余华的的作品《活着》举例,说余华写小说是轻易不出手,出手第一就有独创性,并且反复打磨很久。“一个作家确实可以不断写作,写出很多的作品,但一个人如果把三部长篇合并为一部长篇,这样的做法是有价值的。”

写作特别快

胡吃海喝、没吃没喝的莫言语言

小说《生死疲劳》是通过了七个形象,最终完成一个人的形象。语言上有抒情的部分,同时也有顺口溜、打油诗,诙谐的写作语言方式和莫言的经历。西川评价莫言的语言风格,“莫言的语言特别有意思,他有像法国作家拉伯雷语言中很狂欢的一面,可以‘胡吃海喝’,还有一面则是‘没吃没喝’的特点。”

直播中莫言分享,语言是作家的内分泌,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出生、经历、阅读、教养息息相关,莫言表示,自己写作中“俗”的部分都来自民间,那种文化对自己影响很深。“乡村文化、集市上的说书人……生活的环境有很多合辙押韵说话的人,童年记忆里充满了来自农村的天才口头语言艺术家。”

熟悉莫言的作家朋友了解,莫言的写作速度一直非常快,直播中余华形容他和莫言的创作,莫言写作是短痛,自己则是长痛。“莫言以前是背着包回高密,两三天就能拖着大箱子回来,里面装满了书稿。我特别羡慕,莫言一旦开始写作速度就非常快,进入状态特别快。”

莫言首次在抖音直播说自己青春勃发,搭档余华简直就是欢乐喜剧人

莫言也在直播间透露,创作《生死疲劳》这本书首先是故事酝酿了很长时间,小说的人物都有原型,像朋友一样非常的熟悉,“像老木匠做活一样有图纸了,再加上用笔用纸去写,工作就很快。”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形象,在莫言的小说《晚熟的人》中,有一个贯穿小说的人物,叫“莫言”,《生死疲劳》这本书中,也有一个“莫言”形象。直播中莫言透露,“莫言”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

当晚直播间的氛围非常欢乐,网友评论,“余华和莫言搭档简直是欢乐喜剧人”,余华像是段子手,表示首次看到《生死疲劳》这本小说是在2006年,第一遍读完非常嫉妒,“莫言怎么写的那么好”,而第二次读是高兴,为莫言为中国文学而高兴。

余华当时也通过微信和莫言表示赞美,“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余华表示,《生死疲劳》是一本逐渐消解仇恨的书,大部分时间阅读都是欢乐的,但看到牛、驴的死亡情节,故事的细节很容易掉泪,让自己热泪盈眶。“写打架的细节,看的热血沸腾。”猪打架的段落,余华给出很高的评价:这头名叫猪十六的猪一定是文学史上最牛的一头猪。

在直播的最后,莫言也给年轻人送上了祝福,“祝年轻的朋友在2022年生气勃勃,天天进步”。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创作的经验,“《生死疲劳》试图完成一个闭环,但这必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物还在发展,旧的仇恨消解了,新的仇恨还在产生,变成令人痛苦的现实。但仇恨消解的努力和实现,也是在不断发生的。人总有一天会更加认识清楚自己的结构,以及情感模式。文学的延续和进步也是基于人类对自己不断发展地认识,作家塑造的人物才能区别于前辈和自己写过的类型。我们要深入到生活中去,理解现实了解现实,才能使小说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