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了第四次大裁軍工作,而在這當中有一項任命十分引人關注: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于1983年10月1日歸國家鐵道部上司,也就是說,原本作為陸軍兵種之一的鐵道兵就此正式退出了軍隊。
也許很多人會問,鐵道兵是什麼?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當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武裝部隊,他們從紅色革命年代一路走來,經曆了從武昌起義開始、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再到新中國的建立,毫無疑問是一群身經百戰的老兵。
而鐵道兵一聽名字就知道仿佛是修路的,那些驚天動地的戰役、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似乎都和他們沒什麼關系。
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前線戰士們浴血的時候,鐵道兵總是會為他們鋪好一條寬敞的道路,讓後援補給永遠不成問題,而當戰争已經結束,所有人都脫下軍裝過上安定生活後,他們仍然要用生命來建設這片土地。
早在遙遠的1945年時,抗日戰争剛剛取得偉大勝利,東北地區被重新奪回,由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聯等部隊組成了一支東北人民自治軍。
而當時東北境内還有很多日軍修建留下的鐵路,在當時,這是最為發達的運輸方式,而我方為了防止國民黨軍隊的襲擊,確定各個鐵路線的安全,便建立了護路軍。
這些人的主要任務是負責看護在鐵路沿線的橋梁、隧道和車站附近,嚴密勘察特務或土匪活動,同時去配合鐵路上的員工搶修鐵路橋梁,這就是最早期鐵道兵的雛形。
随後,解放戰争在黨的上司下徹底打響,東北地區也在戰鬥中不斷獲得勝利,隊伍得以進一步擴大。
戰争的局勢發生了變化,部隊的建制自然也随着變化,到了1948年時,東北人民自治軍護路軍進行加強,很多鐵路員工、技術幹部、技術勞工被調了進來,還下轄着政治、工程、供給、衛生等一衆部門,然後以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名命。
名字隻是一個代号,但這支部隊從建立之初似乎就把忠誠和穩固放在了心中,即便後來又多次整改整編,由鐵道縱隊變成了解放軍鐵道兵團,但他們自始至終都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奮戰在後勤一線。
鐵道兵的宗旨是什麼?“野戰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
戰争是很複雜的,不隻有你來我往的拼殺,更有後勤方面的博弈,而鐵道兵團信守着自己的承諾,無論解放軍在哪個戰場作戰,他們都會緊随其後,為先鋒部隊架橋鋪路,保障他們的生命線。
在解放戰争的全面勝利當中,鐵道兵是絕對功不可沒的團體。
而當1949年新中國成立,戰争的陰雲似乎已經逐漸遠去,這群鋼鐵一般的漢子卻并沒有得到享受的生活,他們再次投身而入國家的建設之中,開始修複起破損的道路、橋梁。
但緊接着,美帝國主義又把戰火燒到了新中國的面前,當志願軍大部隊浩蕩跨過鴨綠江時,後方大批的鐵道兵也和他們一同奔赴進入了殘酷的戰場。
雖然隊伍中有着許多飽受戰争洗禮的老兵和各處鐵路部門的技術精英,可是當時的我們,在裝備、技術方面實在太過于落後,更别提和世界上最頂尖的美國相較量了。
抗美援朝戰争的艱苦卓絕程度,相信所有中國人都再清楚不過了,然而當時志願軍最為困難的地方其實也就是後援補給。
我們根本沒有飛機,隻能通過鐵道運輸,可鐵道也不多,而且四處天寒地凍,環境極其惡劣,但由于部隊是深入北韓作戰,後勤線路勢必會被拉得很長,這種情況下是非常危險的。
反觀美軍方面,可以随意地通過空中力量進行運輸、投放補給品、支援戰場,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憑借着這股力量,可以用轟炸機很輕松對我方後勤線造成緻命打擊,對那些我方行軍途中的重要道路、橋梁也是同樣如此。
除此之外,脆弱的鐵道還要應對像冰雪、洪水等嚴重的自然災害,稍有不慎就會被毀壞得一幹二淨。
是以無比沉重的擔子就隻能再一次落到鐵道兵身上,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做艱難險阻,什麼叫不可戰勝,隻知道上級交代下來的任務就是一定要確定志願軍後方的鐵路運輸通暢。
于是他們開始了一段堪稱瘋狂的搶修之旅,美國人成群的轟炸機在頭呼嘯而過的情況從未停歇,而從1951年8月開始,“聯合國軍”甚至專門針對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供應,實施了長達十個多月的“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就是所謂的“絞殺戰”。
我們是壓根沒有空中力量的,被敵人轟炸也無還手之力,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寶貴的鐵路線被一次次地輕易摧毀。
沒有飛機,但我們有鐵道兵。
鐵路炸毀就修鐵路,橋梁炸斷就修橋梁,無論敵方如何故技重施,鐵道兵永遠以決心迎戰。
靠着這些人,我軍最終粉碎了空中封鎖,保障了鐵路運輸,先後修複鐵路900多公裡,建成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連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都無可奈何地承認:“盡管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努力,企圖阻斷中國軍隊的物資供應,但中國軍隊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了前線,創造了人間的奇迹。”
當抗美援朝終于結束,鐵道兵們也回到了祖國,這一次是真的不用再打仗了,可難道不打仗就不會死人嗎?不是的。
落後的祖國仍然需要大力發展,而交通運輸自然是避不開的一環,尤其是對于很多大山裡的極度貧困地區,修路是他們唯一的機會。
是以鐵道兵們當仁不讓地再次投入工程,夜以繼日地鋪路搭橋,在他們的努力下,全國的脈絡逐漸被串聯成為一個整體,推動着國家的騰飛。
成昆鐵路、貴昆鐵路、襄渝鐵路、東北林區鐵路、新疆南疆鐵路、青藏鐵路和北京地鐵工程,這些幾乎難以完成的作品,全部出自鐵道兵之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成昆鐵路,不是因為它的工程如何宏偉,而是甘願為它作墊腳石的無數英魂。
在這條道路被開辟之前,成都與昆明之間,是高聳複雜的橫斷山脈和雲貴高原,即便是國外的建築專家面對如此地貌,也隻能望洋興歎,可是三十萬鐵道兵撲了上去,隻為了西南部地區的大力發展。
他們根本沒有大型機械和精密儀器,有的隻是鐵鍬、推車和自己的雙手,在難以言喻的惡劣環境下,鐵道兵硬生生用人力開山破河,有人死了,便随意葬在鐵路旁的山丘。
沒有誰不想回家,但也沒有誰怕死,整條成昆鐵路總共花去了十二年時間才完全建成通車,但就在這條壯闊的道路兩邊,布滿了累累的屍骨,整條鐵路沿線就有22座烈士陵園,幾乎是一公裡一忠魂。
中國鐵道兵向世界證明着自己的能力:十二年,入地深挖一萬三千米,比較線勘測11000千米,地質測繪1500平方千米,鐵路總長1100千米,以人力征服自然。
後來,當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前往參觀完成昆鐵路,他無比感慨地說:我是數學家,我能計算出一道道數學難題,但是我永遠都沒辦法計算出鐵道兵指戰員們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事實上,我們從未忘記他們的犧牲奉獻,在龍川江上的那座龍骨甸大橋橋墩下,還刻着“熊漢俊烈士千古,昆明鐵道老兵”的字樣。
這位當時年僅二十一歲的年輕戰士和戰友在工作時的意外中落入了橋墩的水泥裡,他奮力将戰友推了上去,自己卻永遠留在了四十多米深的橋柱中心,和整座大橋融為了一體。
而像他這樣的烈士還有很多,是以直到如今,所有通過龍骨甸大橋的列車都會自覺地遵守一個規則,就是鳴笛三十秒鐘,這是在向橋墩下的熊漢俊烈士以及無數的忠魂緻敬。
從1948年抗戰後為了保護鐵路而組建的鐵道縱隊,一直到1983年正式受命歸入鐵道部管轄變成勞工,花去了三十五年的時間。
而在這三十五年當中,他們在戰争中共:搶修鐵路3600多公裡、搶建鐵路690多公裡、備戰公路430多公裡。
在和平年代中,他們建立鐵路幹、支線12590多公裡,鷹廈鐵路、成昆鐵路、貴昆鐵路、襄渝鐵路等等,都是這群人的傑作。
而同樣的,在這三十多年裡,鐵道兵犧牲了8000多人,将近60000人殘疾或身負重傷,這是一支在和平年代犧牲最大的部隊。
既然如此,為什麼在1982年的時候,鄧小平執意要取消鐵道兵這一曆史悠久、光榮部隊的編制呢?他的堅持背後究竟有什麼奧秘所在?
其實早在1975年時,鄧小平第二次複出執政後,就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整頓部隊上,國家已經邁入太平,此時搞建設、發展經濟才是重中之重,而人數過多的軍隊反而會帶來巨大的負擔。
從1950年到1980年間,我國一共裁軍了5次,裁去300萬兵力,可部隊的軍費支出,仍舊占了全國财政的六分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解放軍副參謀長何正文對鐵道兵進行裁剪的提議,經過深思熟慮後,鄧小平最終同意了。
以前,國家百廢待興,需要鐵道兵來頂着困難建設,但如今,很多工程都可以由私營企業執行,鐵道兵存在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是以在之後的中央軍委會議上,鄧小平提出了問題,但衆人的意見卻各不相同,因為鐵道兵的貢獻和犧牲無人不知,現在是要保留還是要完全取消呢?
如果要保留,又該保留多少?至于放在鐵道局名下管理,又到底該怎麼管理呢?
這些都是很複雜的問題,經過了很久的讨論,軍委才得出了初步統一:将鐵道兵裁去大半,僅保留十幾萬人,并脫離軍隊,由國家直接上司,部隊經費也從工程經費中調取。
光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有一種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意味,而消息傳到鐵道兵戰士們中間,自然也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家紛紛找到自己的首長,請求他們去抗議。
面對這樣的處境,鐵道兵的老上司、開國上将之一的陳再道便急匆匆地前往軍委想要和鄧小平商量,可是他連人都沒見着,就在軍委秘書楊尚昆那裡得到了消息,他告訴陳再道,鄧小平同志再三強調了,鐵道兵必須裁撤,這個問題很嚴肅,他的态度也很堅定。
也許有人覺得這隻是國家大決策中一個不起眼的小環節,但其實這件事情是經過鄧小平長久思考後最終作出的決定,即便陳再道和張震這些進階将領多番求情,他的态度都是一樣:鐵道兵必須全部撤銷,全部轉業,一個不留。
而鄧公之是以下決斷,還是為了大計着想,落後的中國需要發展科技、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項領娛,龐大的軍費開支實在吃不消,裁軍工作一直都在進行着。
鐵道兵的确是功勳卓著,在以前也是作用巨大,可正是因為如此,經過了不斷發展、不斷擴充後,這個時候的總人數已經達到了四十多萬,實在太多,是以不得不裁。
不過将領們的強烈申請倒不是完全出于私心,他們隻是對當時的形勢感到緊張,害怕戰争随時都會再次爆發,而鐵道兵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是以目光長遠的鄧老才會拒絕,他明白此時的中國不會在短期内面臨戰争,而将那些戰士轉為鐵道部的勞工才是最明智的選擇,他們曾經在部隊中無比踏實、勤懇,如今邁入國家部門後,必然也會在崗位上盡全力作出貢獻,進而促進基建的發展。
但他并沒有寒了大家的心,而是鄭重作出保證:“隻要真的打起仗來,鐵道部的所有人都還是鐵道兵。”
如此一來,戰士們便再無二話,隻是忠誠服從國家和上級的安排,紛紛進入企業工作,其中最大的一部分組建了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簡稱中國鐵建。
在他們的工程技術基礎上,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如今中國鐵建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範圍内的一家特大型企業,除了基建建設外,還同時做起了零部件制造、房地産開發、礦産資源開發、物資貿易等一衆業務,昂然傲立于世界500強企業之中。
而這些成就,絕離不開當年老兵們鋼鐵精神的一脈相承,也證明了當初鄧小平對他們的信任,無論身處什麼崗位上,鐵道兵永遠保持着對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對事業的奉獻,才能以風雨兼程、勇往直前的态度一路邁過所有的艱難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