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2014年,美國國家檔案館解密了一張關于中國抗戰時期的照片,根據介紹,這張照片拍攝于1944年的冬天,而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奔赴緬甸戰場參加對日作戰的一名中國遠征軍。當這張照片傳到中國以後,迅速在中國爆紅。

2014年8月,貴州老兵關愛公益性項目的志願者到一位曾經參加過抗戰的老兵家中慰問。

這位老人當時已經是83歲的高齡了,他們除去給老人帶去一些慰問品之外,還詢問老人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事情,老人表示想讓志願者幫忙搜集一些抗戰時期的照片以作心靈的寄托。

恰巧當時志願者接到了貴州有關部門下發的《關于尋找中國遠征軍照片主人的通知》的檔案,在檔案裡面還附着一張照片。于是,他們将這張照片翻拍出來,給老人帶了過來。

當這位83歲的老人看到照片以後,頓時潸然淚下,他拿着照片對志願者說:“這張照片上的娃娃兵不是别人就是我。”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美國人拍攝的陳友禮照片

那麼這位老人是誰呢?在這張照片的背後又隐藏着什麼樣的故事呢?

在逃難中走散的小男孩

這張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抗戰老兵陳友禮,1931年4月出生于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平山鄉。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軍閥割據雄霸一方,軍閥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地發動戰争争奪地盤,進而争奪在政治上的話語權,當時的中國處處都彌漫着硝煙的氣息。

在那個戰亂四起的年代,中國四處在打仗,最苦的還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他們終日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陳友禮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

陳友禮的父親也在不久後去世,年幼的陳友禮則成為了一名孤兒,他隻好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可是當時,陳友禮的爺爺奶奶畢竟年紀大了,而且兩位老人的日子也過也十分緊張,他不能吃喝拉撒全指望着兩位老人。

為了減輕爺爺奶奶的經濟負擔,陳友禮每天都要出去找吃的,幫鄰居幹點雜活,或者在鎮上幹點零活,隻要有飯吃他什麼活都願意幹進而幫助爺爺奶奶貼補家用。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将戰火燃燒到整個中華大地,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領土上瘋狂肆虐,犯下了種種惡行,中國人民飽經苦難過上了亡國奴的生活,這讓原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上霜。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陳友禮

面對敵人的瘋狂殺戮,中華民族面臨着亡國滅種的危機,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兩黨終于冰釋前嫌迎來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抵禦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建立起了愛國統一戰線,全體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共赴國難。

日本在中國又相繼發動了一系列戰争,遭到了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進而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作戰計劃。日本陸軍深陷在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抗日的洪流中不能自拔,抗日戰争進入了相持階段。

日本為了掠奪更多的戰略資源,将目光轉移到了南洋地區。沒過多久,日本便出兵緬甸,一邊掠奪緬甸的資源,一邊占領滇緬公路,企圖切斷英、美等國對中國援助的交通線。

為了粉碎日軍的作戰計劃,同時配合盟軍的作戰計劃,中國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奔赴緬甸戰場協助盟軍對日作戰。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對日作戰

很快,日本便将戰火燒到了陳友禮所在的村子,村子裡的村民為了活命紛紛逃難。他們在逃難的過程中,陳友禮與他的爺爺奶奶走散了。

為了解決溫飽加入中國遠征軍,成為連隊裡最小的娃娃兵

于是,陳友禮獨自一人跟随着大批難民四處逃難,過着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最後他們逃到了雲南,此時的陳友禮已經好幾天都沒有吃到東西了。

為了能夠有口吃的,陳友禮找到了在雲南駐紮的中國遠征軍,他強烈要求參軍入伍。可是,一個年僅11歲的孩子又如何扛槍打仗呢?

是以,當時部隊不願意接收他,他對部隊的上司說:“我什麼苦都能吃,什麼罪都能受,你們就讓我留下吧,隻要給我口吃的就行。”

最後,陳友禮被中國遠征軍第5軍200師一個好心的馬夫收留,陳友禮幫助馬夫放馬。後來,部隊的上司看到他聽話懂事且肯吃苦,便将他安排在第200師給一個連長當勤務兵,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當時,陳友禮所在的部隊師長是高吉仁,軍長則是大名鼎鼎的邱清泉,而年僅11歲的陳友禮則成為連隊裡最小的娃娃兵。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邱清泉

雖然,當時他還隻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娃娃,但是他卻非常吃苦,在部隊中他将連長交給的每一項任務都圓滿完成。除此之外,他一邊跟随着部隊長途跋涉四處奔襲,一邊學習戰鬥知識,随時準備上前線殺敵!

中國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将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進入緬甸發起對日作戰。陳友禮跟随部隊參加在滇西公路惠通橋的怒江保衛戰。

在這場戰役中,雖然中國軍隊損失慘重,但是卻成功地将日軍阻擊在怒江西岸,進而改變了當時的戰場局勢。

盟軍在緬甸戰場上奪取了戰場主動權。随後,陳友禮又跟随大部隊趁機收複了松山、龍陵、南天門等地區。

随着世界戰争局勢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内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這些反法西斯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法西斯國家的侵略。

1942年,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美國的華盛頓舉行會議,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

美國戰地記者的到來

為了向世界人民展示法西斯國家的殘暴和揭露戰争的殘酷。

1944年11月,美國戰地攝影記者來到了中國,他們專門負責報道中國抗日戰争的戰況,進而号召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反法西斯戰争。

美國戰地記者帶着相機來到中國到處拍攝戰争場面,看到滿目瘡痍的戰後場面,他們如實地記錄日本侵略者的殘暴。以圖文的形式,聲情并茂地向世界人民展示日本發動的侵略戰争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傷害。

後來,這些美國戰地記者來到了中國遠征軍駐地,當他們進入陳友禮所在的連隊的時候,這個在連隊裡最小的娃娃兵成功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些美國的戰地記者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沒想到在中國遠征軍的軍隊裡居然還有這麼小的戰士。

在這些記者們的眼裡,陳友禮還隻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可是在他瘦小的肩上卻扛起了保家衛國的重擔,這些美國戰地記者不禁感歎戰争給人們帶來的傷害。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這些原本應該在學校讀書享受快樂童年的娃娃,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筆,拿起鋼槍上陣殺敵,去親身經曆槍林彈雨體會戰争的殘酷。

可是這些記者不知道,年僅13歲的陳友禮,雖然他的個子還沒有槍高,但他已經是入伍一年多的老兵了。

戰場是最鍛煉人的,戰場上的殘酷讓他褪去了孩童應有的天真與無邪,變得果敢剛毅。

雖然,陳友禮身材瘦小顯得與部隊裡的其他戰士格格不入,軍裝穿在他的身上也顯得尤為不合體,甚至連新發的帽子都戴不上,為了将帽子固定好,他就把新舊帽子疊在一起戴在頭上。

陳友禮身上一直背着兩個水壺,一個水壺裡裝水,另一個水壺裡裝鹽和辣椒。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娃娃兵雕像

當時的作戰條件非常艱苦,他們每天的幹糧就是每人兩個硬饅頭,為了防止幹糧掉了,他們将幹糧挂在脖子上的幹糧袋裡,即使這樣的環境也是陳友禮夢寐以求的,他在部隊裡幹的甘之如饴。

也許有人會感歎:“陳友禮這麼小就懂得精忠報國,真是難得。”

試想一下,一個年僅十多歲的少年,正是懵懂無知的年紀,他能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和報國的壯志呢。

而陳友禮之是以參加中國遠征軍,過着九死一生的生活,無非就是為了每天的兩個饅頭,雖然在部隊中每天面對槍林彈雨非常危險,但是卻能夠吃飽飯。

如果陳友禮離開了部隊,也許還沒等到敵人将他打死,自己恐怕早就被活活餓死了。

這就是血淋淋的現實,在殘酷的戰争之下,哪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呢?人們每天都過着擔驚受怕朝不保夕的生活。

成為美國記者的“模特”

後來,這些美國戰地記者為了搜集戰争素材,要求給他們拍照,經過他們的精挑細選,他們最終選擇了年齡最小的陳友禮來給他們當“模特”。

經過陳友禮所在部隊的連長同意,美國記者在戰壕裡給他拍了第一張,之後,又讓他來到一個岔路口拍了第二張。

在美國戰地記者的要求下,陳友禮豎起了大拇指然後露出了微笑,随着記者照相機快門“咔嚓”一聲便拍下了那張彌足珍貴的照片!

攝影結束以後,美國戰地記者給了他兩塊餅幹作為酬勞,他拿着餅幹非常高興,因為他長這麼大還沒有吃過餅幹呢。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見過這張照片了。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中國遠征軍的娃娃兵

兵敗被俘後加入解放軍

1944年,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第11集團軍奉命強渡怒江,與當地的日軍展開戰鬥,緊接着騰沖、松山、龍陵、平嘎等滇西要地烽煙四起。後來由于戰争形勢的變化,陳友禮所在的第5軍也奉命投入戰鬥。

在與盟軍的互相配合下,日軍節節敗退,中國遠征軍趁機收複了很多失地。為了擴大戰果,陳友禮所在的部隊乘勝追擊在中國遠征軍滇西大反攻中先後參與了收複松山、龍陵、畹町等地的戰鬥。

1945年8月,經過全體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軍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争的勝利,而此時的陳友禮和他的部隊還依然在中緬邊境。

抗日戰争勝利以後,國共兩黨因為中國的前途走向最終分道揚镳,再次走向對立面。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以失敗而告終,中國進入了解放戰争時期。

1947年,陳友禮跟随大部隊奉命從雲南趕赴山東,他們到達山東以後,積極構築防禦工事與中國共産黨上司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形成對峙局面。

1948年華東人民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性進攻。

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陳友禮跟随部隊向人民解放軍繳械投降,而他則成為了俘虜。在解放軍的感召下,他選擇加入人民解放軍成為一名人民解放軍戰士。

加入人民解放軍以後,他又跟随部隊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等戰鬥,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貢獻。

1950年,北韓内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悍然幹涉北韓内政,它們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公然出兵北韓半島,并将戰火引至中朝邊境,企圖以北韓半島為跳闆再次威脅中國的安全。

中國人民為了維護經過多年奮戰才換來的和平生活,進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國人民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遠赴北韓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0年10月,陳友禮跟随大部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參與抗美援朝戰争,在兩年的時間裡他參與大小戰鬥幾十次。抗美援朝勝利以後,陳友禮跟随部隊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到了家鄉當了一名普通農民。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七十年後與年輕的自己再次相遇

七十年栉風沐雨,七十年滄海桑。随着社會的發展,陳友禮原本以為當年抗戰的情景将會被永遠塵封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2012年,貴州老兵關愛公益項目在貴陽啟動,目的就是為了給那些曾經在戰場上殺敵的戰場英雄送去一份溫暖,是以貴州老兵關愛項目經常安排志願者到戰場英雄的家裡進行慰問。

2014年,美國國家檔案館解密了一張關于中國抗戰時期的照片,根據介紹,這張照片拍攝于1944年的冬天,而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參加奔赴緬甸戰場參加對日作戰的一名中國遠征軍,而這名遠征軍戰士當時的年紀還不滿14歲。

但是由于在當時那個戰争頻繁的年代,不知道照片上的小戰士有沒有在戰争中幸存下來。

這張照片被公開以後,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

人們都在猜測這個照片中的小戰士究竟是誰?他現在是否還健在,帶着這些疑問很多熱心人士紛紛呼籲尋找照片上小戰士的下落。

在那張照片上沒有轟轟烈烈戰争場面,隻是拍下了一個孩子,在這個孩子的身後是一群匆匆忙忙趕路的軍人,這個孩子身穿厚重肥大的棉衣,頭上戴着軍人的帽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線索。

況且又經過了79年的滄海桑田悠悠歲月,要想找到照片上的人談何容易,在茫茫人海中尋找無異于大海撈針。有關部門經過多方尋找,可是最終都沒有任何線索。

随着貴州老兵關愛項目的啟動,志願者來到了陳友禮的家中,不僅為老人打掃衛生,還為這位曾經的戰地英雄帶來了慰問品并詢問老人還有沒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幫助。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陳友禮老年照片

陳友禮非常感謝他們的關懷和熱心幫助并對他們說:“有了黨和政府的關心,我現在已經很幸福了。你們能不能幫我搜集一些抗戰時期的照片,我可以對着照片回憶抗戰時期的一些事情。”

志願者們對陳友禮的願望非常重視,他們立即開始幫助陳友禮老英雄搜集抗戰方面的照片,就在這時他們接到了《尋找中國遠征軍照片主人的征集通知》上面附着一張照片。

志願者們一看後面的照片,覺得非常有意思。看着這張照片的年代背景照片上的人物說不定還是陳友禮老人的戰友呢。于是他們便将這張照片重新翻拍,放進了為老人搜集的抗戰時期的照片當中。

陳友禮接過照片以後,他一張張地看着,看得非常高興。就在翻到遠征軍照片的時候,他将照片拿了起來,仔細端詳陷入了沉思。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陳友禮和自己的照片

不明是以的志願者此時還為老人講述着這張照片的來曆,并問老人:“爺爺,您認識這個人嗎?”

看着照片上的小男孩,眼淚頓時流了下來,陳友禮老人對志願者說:“這張照片上的娃娃兵,不是别人,正是當年參軍的我”。

雖然這張照片平淡無奇,可是,人們卻可以從這個小小年紀的孩子的臉上看到中國人特有的樂觀精神。這群“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無論在面對怎樣慘痛的情況都不會放棄“生的希望”都會堅持抗争到底。

此時的陳友禮老人已經87歲了,他做夢也沒想到相隔了七十年,自己還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再見到年輕時的自己。于是他請求志願者幫忙再為他照一張照片,他拿起這張照片讓過去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進行合影。

一張娃娃兵照片爆紅,83歲老人潸然淚下: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我

陳友禮與年輕時的照片合影

這張平淡無奇的照片,見證了國難當頭的時候,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堅強與隐忍。而在戰火紛飛民族危亡的危機時刻,一個普通少年在戰争中綻放出來的微笑卻照亮了國家的前途,堅定了整個民族争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沒有經曆過抗戰的人,永遠都不知道戰争的殘酷。更不知道中國人民為抵抗日寇侵略,紛紛奔赴戰場殺敵報國,中國人民在硝煙彌漫的烽火狼煙之下,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向陳友禮老人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