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在古代帝王谥号或者廟号中算是一個很不錯且很正面的谥号,一般給予中興之主,或者是聖善周聞,将帝國名号大為宣揚,反正是較有成就的君王才有此谥号或者廟号。但是我們看看曆史,自漢代引入廟号之後,有個神奇的發現,但凡谥号或者廟号為“宣”的帝王去世之後,這個政權或者王朝就會迅速走向衰敗?
當然,這裡的宣帝,是指真正在位為一國之君去世後的谥号,類似司馬懿這樣的晉宣帝名号乃其孫子稱帝後追谥的,司馬懿本人一生也沒有做過君王,就不能算在此列了。而自西漢開始,曆朝曆代谥号或者廟号為“宣”的皇帝就不在少數。
而這些宣宗、宣帝去世之後,政權就迅速走向衰落,又是為何呢?大抵是宣字本身就是給予中興之主或者帶領國家重新走向強大的皇帝的廟号,而這種中興往往并不能太長久,是以,在之後就很容易重新走回衰敗之路。當然了,也有曆史巧合在這當中推波助瀾,
接下來,我們就盤點一下,曆史上宣宗、宣帝卸任後,帝國迅速走向衰敗的那些曆史故事。

1、漢宣帝
漢宣帝,西漢時期最具傳奇故事的帝王,也是西漢曆史上四大配享廟号的帝王中最後一位。因為漢武帝末年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遭人陷害,被迫起兵,結果禍及全家,劉據的妻妾和三子一女皆死,唯有劉據長子劉進之子,當時尚在襁褓之中的劉詢幸免于難,也就是民間說的劉病已。
劉病已先是在監獄中度過了幾年,後來得漢武帝大赦天下,被忠臣送出宮門,由其祖母史良娣的娘家人史家撫養,再後來被武帝下诏赦免,以罪人身份養于掖庭,恢複了其宗室的身份。當時劉病已不喜歡待在深宮,而是喜歡尋訪民間,體味民生疾苦。掖庭令張賀原是劉據部下,是以對劉病已特别照顧,是以劉病已得以生長于民間,卻熟讀經史。
再之後,漢武帝駕崩,權臣霍光掌權,漢昭帝劉弗陵即位,但是漢昭帝英年早逝,霍光立劉賀為帝,但是劉賀各方表現卻令霍光極不滿意,最後廢劉賀而立劉病已為帝,這就是後來的漢宣帝劉詢。
劉詢即位之後,蟄伏待機,等霍光去世之後,迅速掌握大權,平亂定鼎,清理霍家勢力,然後整頓吏治,開疆拓土。也正是漢宣帝時期,漢朝得以威加四海,打服匈奴,大破西羌,囊括整個西域,可以這麼說,漢宣帝文治武功都很強,在其統治中期,漢朝達到了曆史上最強盛的時刻。
但是漢宣帝之後,西漢王朝便迅速走向了衰落,繼位者漢元帝文弱,喜歡儒學和音樂,緻使儒學取代了法學和道家思想,一躍成為西漢治國理念,寵信宦官,導緻皇權式微,大權旁落也是在其手中逐漸顯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其皇後王政君,所連帶出的外戚家族,成為西漢王朝的掘墓人,自宣帝之後,強盛一時的西漢王朝江河日下,搖搖晃晃不到五十年,便名存實亡。
2、前秦宣昭帝
苻堅,雖然其一生都隻稱天王,而沒有稱帝,但是其文治武功,在混亂的十六國亂世堪稱一位大帝,是以民間稱之為苻堅大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苻堅,政變奪位,即位之後重用王猛,重視農業,推崇漢學,任用漢人官吏,平定氐族内亂,然後四面征戰,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其在位時期,文治武功皆上佳,被人尊稱為宣昭盛世。
然而,苻堅卻在盛極之時一跌到底,自淝水之戰慘敗之後,前秦帝國本就不牢靠的統治頃刻間土崩瓦解,後燕、西燕、翟魏、代國、後秦、西秦、前涼等國家相繼割裂獨立,而苻堅也在淝水之戰兩年後被姚苌弑殺。之後其後裔苻登等人隻能在隴西負隅頑抗,最終在十來年後,被後秦所滅。
要知道,最強盛時期的前秦帝國疆域甚至大于隋朝疆域,可在苻堅去世之後,就隻剩下了雍城和隴西幾百裡之地。
3、北魏宣武帝
北魏宣武帝元恪,北魏末期皇帝,乃大名鼎鼎的孝文帝的兒子,更是北魏由盛轉衰的一代帝王。宣武帝即位之後,北魏仍舊處于上升期,其擴建洛陽城,使得洛陽超越南朝建康,成為世界第一大城,有着天下物化皆出洛陽美譽。
同時,元恪在其父親孝文帝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漢化,同時重視佛教,鞏固了北魏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另一方面,開始南征北戰,北方進一步擊退死灰複燃的柔然,南方則進攻益州,奪取了大面積土地,北魏疆域在元恪中期達到了鼎盛。
然而,在統治後期,元恪開始重用佞臣,緻使外戚高肇專權,國内貪腐日益嚴重,政治局勢漸漸走向黑暗,取消"子貴母死"制度更是為北魏滅亡埋下了重要禍根。
元恪去世之後,很快就有了胡太後亂政的事件,在其去世13年後,也就是528年,爾朱榮發動了河陰之變,自此之後,北魏皇室再沒有掌握過實權,哪怕分裂成東西魏對峙十數年,北魏皇室也隻是傀儡。
4、北周宣帝
北周宣帝宇文赟,周武帝宇文邕的兒子,也是北周王朝走向覆滅的一個重要人物,北周在周武帝宇文邕時代,強盛無比,坐擁巴蜀、三秦與隴西,更是一舉滅掉了東方強大的北齊,天下十分占其六七,然而宇文赟即位之後,
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修宮殿,濫施刑罰,監視大臣。相繼冊封了多位皇後,廣納民間女子充實後宮。而且打壓宗室,殺戮宗室大員,緻使北周外戚逐漸掌握了權柄,在其縱欲過度而早亡之後,楊堅憑借其女楊麗華的地位,迅速掌握了北周江山,最後巧妙奪取了北周江山。
5、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古往今來最懂得大智若愚、掩藏鋒芒的政治家典範,同時也是大唐最後一位明君,被稱為小太宗。唐宣宗即位之前,大唐宦官特别強勢,擅行廢立,甚至弑殺君王,可謂是無比黑暗。唐宣宗早年不問政事,表現出一副愚笨,沒有任何野心能力的樣子,最終被宦官感覺到沒有威脅而標明為君王。
即位之後,雷厲風行,重用賢臣,除掉權宦,整頓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勤于政事,善于用人。經過李忱的治理,大唐王朝最後一次走向正軌。擊敗吐蕃、收複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
同時加強中央集權,對藩鎮加以限制,緻使天下歸附,大唐在唐宣宗時期相對安定繁榮,被後世稱之為大中之治。
然而唐宣宗臨終所托非人,其子唐懿宗李漼即位之後,雖然有那麼兩年勵精圖治,但是随後便開始貪圖享樂、任性胡為、遊宴無度、驕奢淫逸,緻使民不聊生,藩鎮相繼脫離中央控制,大唐自此走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一場将要帶走大唐命格的農民起義即将爆發。
6、遼宣宗
耶律淳,大遼末期亂世時期的一位帝王,遼道宗耶律洪基之侄,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堂叔。遼國末期,東北完顔阿骨打統帥女真崛起,南下一舉擊敗了大遼主力,經過三次重要戰役之後,遼國已經明顯難以抵擋女真鐵騎。
随着上京和中京相繼被攻破,天祚帝西北而逃,在夾金山躲避鋒芒。而南京留守耶律淳面對如此情形,便順應了群臣擁戴,自立為帝,并遣使奉表金國,乞為附庸。同時向北宋遞交國書,主動提出免除澶淵之盟約定的歲币等,希望繼續和北宋保持友好關系,想要全力抵擋女真軍隊。
然而北宋給予的回複就是出兵南京,耶律淳南北難以兼顧,在難免痛擊北宋大軍之後,随即在憂慮之中病逝,谥号為宣宗。其去世後五個多月,金軍攻陷居庸關,一舉拿下了南京在内的大遼南方疆域。
遼國自此回天乏術,雖有耶律大石等一衆有能力的人才,但是走向滅亡也成了定局。
7、金宣宗
金宣宗完顔珣,金國後期皇帝,大金國後期,因為朝局動蕩,漸漸走向沒落,權臣胡沙虎毒殺衛紹王完顔永濟後擁立完顔珣為帝,而完顔珣即位的這個時間點很不好,他即位于1213年,衆所周知,大金與蒙古的巅峰對決,野狐嶺之戰發生于1211年,由于金國慘敗,主力大軍幾乎喪盡,是以隻能不斷向蒙古乞和。
而1214年,在蒙金和議達成之後,金宣宗南遷到達汴京,政治中心南移之後,北方大面積疆域暴露在蒙古鐵騎之下,随後蒙古大舉入侵金國,逐漸吞噬金國北部疆域,很快便拿下了中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失守,大金國被攔腰斬斷,東京和上京在内的東北從此淪為蒙古魚肉。
金宣宗對外政策一塌糊塗,對待蒙古軟弱,緻使盲目遷都避禍,結果國土損失大半,對待南宋和西夏強硬,緻使大金遷都之後,再也沒有盟友,成為了列國讨伐的對象,并且内部也頻發叛亂,國家危在旦夕,若非金國的北方漢人自發組織武裝抵抗蒙古,金國早就滅亡了。
是以,大勢所向,在完顔珣去世後十年,金國亡于蒙古。
8、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享受了朱元璋、朱棣和朱高熾三代紅利,在位時期,大明王朝達到了最鼎盛。在位期間停止對外擴張戰争,注重與民休養生息,緩和社會沖突,勵精圖治,輕徭薄賦,大明王朝在宣宗時期實作了繁榮昌盛,宣宗統治的十年,或許就可以稱之為大明王朝的黃金十年。
但是,盛極必衰,古之天理也,盛世終結也正在這一時期,宣宗英年早逝,年少的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前期因為張太皇太後和三楊等人的存在,明朝的輝煌得以延續,但是随着張太皇太後和三楊相繼去世,大明王朝落入了王振等人手中。
土木堡之變
随着明英宗和王振二人的胡作非為,一場禦駕親征的鬧劇随即展開,王振蠱惑明英宗帶領着二十餘萬明朝精銳出征瓦剌,結果一通瞎操作之後,明朝所有精銳在土木堡被全殲,若非于謙在北京保衛戰托底,大明王朝可能到土木堡之後,就隻剩下半壁江山了。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勳貴階級喪盡,文官自此掌控了全局。
再之後,流民四起,成為大明王朝難以根治的問題,明朝自此走向衰落,而盛世在此終結。
9、清宣宗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甯,民間稱之為道光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乾隆帝的孫子,嘉慶帝的長子。在位時期,雖然有過努力,整頓吏治,倡導節儉,整理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但是由奢入儉難,道光帝最終也沒有扭轉大清王朝走向沒落的結局。
道光末年,偏偏又趕上了鴉片戰争爆發,随着大英帝國的鐵甲艦隊轟開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大清就此走向了衰亡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