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1年,鄧小平為什麼決策: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1981年8月11日,石河子第一招待所迎來了一批不同尋常的客人。隻見他們身着清一色的中山服,舉手投足之間給招待所的從業人員一種如沐春風之感,而領頭的那位面色慈善的老人,正是在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被選舉為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

1981年,鄧小平為什麼決策: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而之是以低調來到石河子,是為了一件牽動整個新疆甚至是全國的大事——考察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此項建議其實早在1978年便被農墾總局到新疆的考察小組向中央提出,但是因為當時國際社會風雲變幻,中央一直被複雜的國際局勢所纏,是以此項建議一直被擱置着。

幸好曾主持建立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王震将軍一直在關注此事的程序,最終在1981年初到新疆重點考察之後,發現了種種弊端。回到北京後,王震将軍正式向中央鄭重建議: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但是,新疆作為中國最大的一省,并且位居祖國大西部,而且因為宗教信仰問題自古以來新疆局勢就不穩,是以這關乎新疆一省的改革還是要慎重而行的。為此,鄧小平特意決定,在暑期假期之時,由王震将軍帶頭,他們一起去新疆實地考察一下,再做出最後的決議。

那麼,作為剛剛全面拉開改革開放大幕的重要時間節點,鄧小平為何要親自前往遠在西部的新疆親自考察?又為何在回到北京後便下令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新疆的曆史由來

新疆被納入到中原版圖,最早是在漢朝時。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為了打壓匈奴,派遣張骞兩度出使西域。經過張骞前後20餘年的努力,最終将漢朝與西域接軌。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從此,新疆正式成為了中國的領土。自漢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征伐不斷,中央政權再無能力對新疆實行統治。

1981年,鄧小平為什麼決策: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直到盛唐建立,憑借着開明的文化和強大的軍事實力,新疆地區才再一次被接管。但是因為新疆的民族文化和宗教差異,緻使和中原一直有所沖突,再加之外部勢力的虎視眈眈,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新疆和中原都是一直在分分合合的狀态。到了晚清,随着西方列強的不斷蠶食,浩罕汗國阿古柏趁虛而入,新疆再一次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

慈禧為了守住她那僅有的榮華,決定放棄新疆。幸得晚清中興重臣左宗棠冒死直谏,最終才允得大清王朝這最後一片“淨土”得以保全。左宗棠擡棺出征的那一日,無論結果如何,他都當得起時人與後人的一聲“左公”。也正是因為有左宗棠為了民族大義而悍不畏死的勇氣和決心,才有了後來新疆建設兵團的曲折故事。

全國解放,兵團初立

1949年9月,由彭德懷率領的第一野戰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僅用了不到四個月便平定西北解放了陝西、甘肅、甯夏、青海四省。随後,将大軍由甘肅河西走廊挺進,屯兵于酒泉、玉門、安西、敦煌一線,隻待中央軍令一下,大軍将長驅直入,解放新疆。

此時,國民黨軍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已經是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了,被第一野戰軍重重包圍下的新疆,根本沒有一點勝算可言。但是,秉着和平解放的宗旨和“上兵伐謀”的軍事理念,中央軍委并未直接下令進攻新疆,而是派出了使者,準備和陶峙嶽和談。

1981年,鄧小平為什麼決策: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當陶峙嶽收到和談的電報時,一顆懸着的心立馬放了下來。他幾乎是沒有任何猶豫的,便接受了中共中央所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9月19日,陶峙嶽向留守新疆的國民黨軍隊莊嚴宣告:自即日起,将和廣州國民政府斷絕一切關系。新疆的路途遠遠和地形複雜,曾被認為是最不易攻下的地區之一,但是在中國共産黨的英明政策下,竟然不費一兵一足便成功解放。

1949年9月26日,為了鞏固國防、穩定邊疆局勢,中央軍委下令第一野戰軍于10月10日開拔,進駐新疆。彭德懷得令後,指定麾下第一悍将王震率領所部的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的二、五、六軍執行此中央軍委的指令。在經過空運、車運、和徒步行軍三種方式齊進的情況下,第一兵團首批部隊于11月6日到達迪化。其餘軍隊也陸續在1950年3月底全部抵達所定地點。其中,環境最艱苦的步行軍,長途行軍了2000千米,穿過的荒漠戈壁不計其數。

随後,自1950年開始,經過三年的奔波,王震所率的第一兵團和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的陶峙嶽部最終完全平息了國民黨頑固分子的叛亂,新疆局勢宣告穩定。但是,看着百廢待興的龐大土地,一件棘手的事情擺在了中央軍委的面前。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地廣人稀,經過多年的戰争新疆境内軍隊的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普通群眾,這也導緻了軍隊的糧食異常緊缺。而作為國家的西部邊疆,毗鄰着極不穩定的中東,駐守軍隊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從華北富庶之地運糧,路途又着實過于遙遠。如此以來,十數萬大軍的安置問題成為了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

1981年,鄧小平為什麼決策: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于是,在毛主席的訓示下,新疆駐軍進行了一次中國軍隊獨一無二的制體改革。由王震将軍率領的原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的二、五、六軍大部加之起義後被改編為第二十二兵團的陶峙嶽所率領的原國民革命軍全部,将實作就地轉業,組成新疆軍區生産部隊。

但是,雖然吃飯的問題解決了,可是卻很快産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因為新的軍區生産部是有多個部隊的成員組成,并且還包括投誠而來的國民黨部隊,這使得在生産實踐中經常會産生一些摩擦,在加之生産部隊沒有統一的番号管理,雖然可以實作自給自足,但卻仍舊沖突重重。

1954年,為了解決這隐患頗深的問題,王震将軍向中央軍委提議,希望以“生産建設兵團”的新番号對生産部隊命名,延續軍隊的體制管理,讓将士們切實感受到國家并未放棄他們、剝奪他們的軍人身份。收到王震的請示後,中央軍委立即開會讨論了此項建議的可行性,并最終支援新疆成立建設兵團。

1954年10月7日,在王震将軍的宣布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正式成立。但是,本以為部隊番号的問題解決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将會蓬勃發展。卻不曾想,這不過是萬裡長征走過了第一步,新的問題在此後又源源不斷地産生,并最終發展到被取代。

1981年,鄧小平為什麼決策: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軌道偏離,生産建設兵團被裁撤

在确立和穩定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局勢後,王震将軍被中央軍委調回了北京工作。鑒于王震将軍在新疆建立生産建設兵團的成功經驗,1958年國務院正式成立了農墾部,負責全國的屯墾戍邊事業并由王震出任首任部長。1962年,王震在向國務院報告全國屯墾戍邊成績時,提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指出:

我們現在所積累起的國營農場的家當,已經相當規模了,目前就是存在着大家長如何将他它管好的問題。

如何發揮國營農場這個大家的作用,就要多搞生産建設,分成不同的領域,進行管理,農場的多少,人員的定數、定額和工資績效規定,以及責任制,才能真正像辦企業一樣的辦好兵團。

在王震的建議下,中央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做出“要切合聯系實際情況,搞具有中國特色的多種經營方式”的批示。可是,就在新一輪改革即将開始的時候,一場意外卻突然降臨了。

1963年,中蘇關系惡化,赫魯曉夫下令撤走了國内所有援助裝置和蘇聯專家。并且,蘇聯還惡意在新疆邊境屯兵,借此煽動新疆那些親近蘇聯的群眾逃往蘇聯。更加令人憤恨的是,這些在逃往蘇聯的過程中,竟然肆意踐踏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所建構的生态基地,緻使多年來的心血毀于一旦。

1981年,鄧小平為什麼決策: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此後,因為要提防蘇聯的入侵,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開始進行了大規模重組,有很大一部分人員又回到了拱衛邊疆的部隊中。這樣一來,新疆地區所産生的糧食又難以維持現狀,每年都要靠中央救濟才得以延續。據統計,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改組之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2個億,這讓當時的中國感到很大的壓力。

最終,中央痛下決心,于1975年5月宣布裁撤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改為組建自治區農墾總局,用以恢複新疆的生産。但是,新接手的農墾總局卻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力挽狂瀾”。

中央上司親往考察,建設兵團終恢複

在自治區農墾總局接手後,農墾局上司準備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進而實作破而後立振興新疆經濟。卻沒想到事與願違,随着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沖突顯化,而農墾局的制度又不像軍隊那般嚴明,緻使在錯誤與分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978年,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裁撤僅3年的時間,在農墾總局治理下的新疆經濟形勢,就已經走到了舉步維艱的尴尬境況。由于紀律的劣勢,加之本身新疆地區存在的種族文化沖突,緻使新疆的生産力大幅下降,新疆國營農場虧損巨大。為了解決新疆問題,國家農墾總局派遣工作小組前往新疆調研。

1981年,鄧小平為什麼決策: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1978年末,當調研小組回到北京後,向中央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但是由于當時中越局勢緊張,這一提議被暫時擱置了。不過,身為新疆建設兵團創始人的王震将軍,卻一直都将此事挂在心上。

1981年,國際局勢穩定後,王震第一時間便前往了新疆考察。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王震最終在當年6月向鄧小平正式提出了要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鄧小平當即回複應準,并讓王震在夏季假期時,帶着中央小組前往新疆做最後一次調研活動。

1981年8月11日,鄧小平一行人在王震的帶領下,如約到達了新疆。他們的第一站,就是馳名中外的“詩城”石河子,亦是曾經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總部所在地。在鄧小平一行人10天的調研中,他們先後考察了石河子、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一眼望去,見不到邊際的棉花種植地,此時卻是略顯荒廢;紡織工廠裡,大批的勞工都無精打采的,勞動模範代表在跟鄧小平談論起新疆近年生産的境況時也總是唉聲歎氣;更重要的是,那些衛戍邊疆的将士們,在長期的食不飽腹的情況下,精氣神也并不俱佳。

新疆,作為連接配接我國與中亞和歐洲溝通的門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而且,新疆的區域龐大,與俄羅斯、蒙古、巴基斯坦、印度等8個國家接壤,是向外展示中國軍人與中國國力最直覺的地域。更加重要的是,新疆廣闊的土地是天然的自然資源,僅礦場就達到了140種之多。

1981年,鄧小平為什麼決策: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如此于各個方面都頗為重要的省份,與之比對的卻是落後的生産力,這讓鄧小平的心中極其不是滋味兒。1981年8月21日,鄧小平一行人結束了此次的調研之旅。回到北京後,鄧小平立即就“恢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召開了中央會議,并高票通過。

1981年底,經由中央準許,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正式恢複重建,為了展示中央此次扶持的決心,特意将名稱由原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改為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在1981年得到的不僅是重建,更是一次重生。此後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以極其強大的生産力,推動着新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巨輪突飛猛進。如今的新疆,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打造下,俨然成為了綠色與現代化完美結合的代名詞。

而這一切傲人的成績,都離不開當機立斷的中央上司英明的決策。王震将軍由始至終的挂念,鄧公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仍親身求索、力挽狂瀾的魄力,最終才讓一個美麗富饒的新疆于今日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