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法西斯侵蘇戰争爆發(一)
法西斯入侵蘇聯的戰争要爆發了,蘇聯人民的偉大衛國戰争要爆發了——當然是被迫爆發。這場戰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量極重的一場戰争,是一場驚天動地的戰争,是一場扭轉乾坤的戰争。其鬥争之毫不妥協、其戰鬥之激烈頻繁、其意志之持久頑強、其代價之大、其損失之巨,都是史無前例的。不管後人如何評說,人民的豐功偉績是不可磨滅的,蘇聯社會主義的輝煌業績是有目共睹的,下面我們就要進一步舒展我們的曆史畫卷,盡情展示這曆史上偉大而激烈的一幕。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全圖
第一節 邊境交戰——閃擊成功
1941年6月22日拂曉,法西斯德國撕毀互不侵犯條約,不宣而戰,突然以強大兵力全面進攻蘇聯:其炮兵對蘇軍邊境工事和前沿部隊配置地域展開了猛烈轟擊,幾千公裡的國境線瞬間硝煙彌漫、炮聲隆隆;其大批轟炸機鋪天蓋地深入蘇聯國境,對它的機場、交通、通信、軍隊以及城市平民展開了全面轟炸。摩爾曼斯克、考納斯、明斯克、基輔、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等城市瞬間陷入轟炸的火海,軍隊的人員、武器、裝備和設施瞬間遭遇重大損失,國家對社會和軍隊實施統一排程的交通和通信設施瞬間陷入癱瘓。特别是在最初幾天大規模轟炸機場的行動中,法西斯德國空軍将數千架來不及疏散的蘇軍作戰飛機擊毀于地面上,一舉奪取了制空權,為其地面行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空中環境,而接下來蘇軍行動将時刻面臨着敵人強大的空中威脅。就這樣,蘇聯人民及其軍隊在毫無防範中迎來了戰争的新的一天,這是災難性的一天,是蘇聯人民進入新的曆史時期、進入新的戰鬥生涯的一天。
蘇德戰争爆發-邊境交戰
不是在敵人入侵前幾個小時,蘇軍統帥機關給軍隊下達了立刻進入一級戰備的指令,要求軍隊迅速進入陣地,迅速分散僞裝,迅速實施燈火管制嗎?但是這道指令與法西斯侵略大軍遭遇時,迅速就失去了效力。事實上,在侵略大軍的突然打擊下,蘇軍遭遇損失的不隻是它的戰鬥力量,還有它的指揮控制力量。在閃電戰模式下,被侵略者的軍隊會出現驚慌失措的情況,會出現指揮無力的情況,會出現了上級不了解下級、下級不了解上級,局部不了解全局、全局不了解局部的這樣一個分散、割裂、混沌、無序的局面。在前幾次閃電戰中,法西斯就是利用這種局面迅速瓦解被侵略者的抵抗,迅速消滅被侵略者的軍隊,而被侵略者面對這種局面也迅速喪失信心,喪失意志,乖乖投降。在蘇聯老大哥這裡,同樣的局面也出現了,但它不同于其他被侵略者的是,它隻給自己規定堅決抵抗下去這條出路,而絕無向侵略者投降妥協的可能性。這是一條最艱難也是付出最多的道路,但卻是一條唯一正确的道路,它迅速動員國家一切力量,迅速采取一切行動恢複、加強、改變國家抵抗力量,建立起一個有組織、有力量、有秩序的國家抵抗體系,折斷敵人的閃擊利刃,挫敗敵人閃擊企圖。
好了,言歸正傳。天上和地上轟炸之後,法西斯的地面軍隊出動了,打前鋒自然是它的坦克摩托化軍隊,自然是那四個坦克叢集,它們從各個方向迅速大縱深楔入蘇聯防禦體系,迅速席卷蘇聯數百公裡的土地,蘇軍的邊境防禦體系迅速被它們沖得支離破碎。
第二節 邊境交戰——中央方向
在中央的主攻方向上,“中央”集團軍群四支虎狼之軍的具體進攻部署如下:兩個坦克叢集部署在戰線的外翼,負責在明斯克以西迂回包圍蘇軍西方面軍【注1】,兩個集團軍部署在戰線的内翼,利用坦克叢集的成果,負責最終殲滅被包圍的蘇軍。【注1:戰争爆發後,蘇軍西部邊境的三個特别軍區分别改為三個方面軍,其中西部特别軍區改為西方面軍。】
“中央”軍的最右翼(南翼)就是古德裡安的第2坦克叢集,其實力極為強大,下轄3個坦克軍(24、46、47坦克軍),5個坦克師和3個摩托化師,它在布列斯特附近發起進攻,進攻開始時,它還下轄了第4集團軍的幾個步兵師,主要負責強攻布列斯特要塞和掩護它的兩翼,而第4集團軍主力部署在它的左翼(北翼)。22日拂曉,利用炮兵和俯沖轟炸機一個小時的火力準備,古德裡安叢集順利度過了西布格河,但第4集團軍步兵師未能在當天拿下布列斯特要塞,那麼接下來幾天古德裡安就隻能繞道布列斯特安排他的後勤補給線了。
還是老規矩,古德裡安繼續保持其閃電沖殺的一貫記錄,開戰第一天,他的叢集就沖過幾條河流,奪取數個橋梁,前鋒直抵七十公裡開外的普魯紮内(布列斯特東北方向)。23日,它奪取了别廖紮,之後其前鋒的兩個軍開始朝兩個方向推進:47軍指向明斯克,遂行迂回包圍任務;24軍指向别列津納河上的博布魯伊斯克,顯然為下一步向第聶伯河進攻作準備;而46軍先在第二線跟進,後随着前兩個軍進攻方向間隔的擴大而部署于它們之間,填補戰線的空白。戰術思路與西線戰役大同小異:坦克師沖在最前邊,後邊跟着摩托化師,再後邊就是步兵師,一步步建立對蘇軍的合圍圈。接下來幾天,古德裡安叢集繼續一路猛進,一路沖殺,挫敗蘇軍零零散散的各種抵抗。27日,47軍攻占巴拉諾維奇,28日到達明斯克,與第3坦克叢集建立聯系,初步完成對明斯克以西蘇軍的合圍。與此同時,26日,24軍攻占斯盧茨克,28日到達博布魯伊斯克。各項作戰目标順利實作。從布列斯特到明斯克的直線距離是三百多公裡,到博布魯伊斯克是近四百公裡,不到十天時間,這位閃擊英雄的機械化部隊在戰鬥中就把它走完了。
“中央”軍的最左翼(北翼)就是霍特的第3坦克叢集,下轄2個坦克軍(39、57坦克軍),4個坦克師和3個摩托化師(其中一個摩托化師應該是開戰後從預備隊轉入的),另暫時下轄第9集團軍的兩個步兵軍。它在蘇瓦烏基附近發起進攻,39軍在北,57軍在南,它的南面就是第9集團軍主力,它的北面是負責進攻考納斯的“北方”集團軍群16集團軍的部隊。霍特軍基本上是古德裡安軍的翻版,其行動的迅猛、其沖殺之淩厲不亞于後者,兩支裝甲大軍就是兩把利刃,直插蘇軍西方面軍後方的心髒——明斯克。霍特軍行動第一目标是奪取涅曼河上的幾座大橋——涅曼河的考納斯至格羅德諾段是橫亘在霍特軍面前的第一個障礙。令霍特滿意的是,“進攻第一天進展完全和計劃一樣”“部隊完全取得了戰略突然性”,幾座大橋順利收入其囊中。
接下來幾天,霍特軍的行動基本上沒什麼懸念,也是一路猛進,一路粉碎蘇軍零散抵抗。24日,39軍先頭部隊奪取維爾紐斯,四天後的28日,進至明斯克,封閉了合圍圈。57軍先是進至維爾紐斯-利達公路,之後從這條公路向明斯克延伸建構對蘇軍的合圍圈,其下屬各師分散部署在這一地區,阻止蘇軍的一切突圍企圖。與此同時,第9集團軍的步兵逐漸接管合圍圈,而霍特軍則騰出手了進一步向西德維納河推進。
面對法西斯虎狼之師大縱深迅猛穿插,蘇軍廣大指戰員在極端困難條件下作出了應有的抵抗和奉獻,不斷展現出英雄主義氣概、頑強不已的戰鬥風格和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然而他們的抵抗自始至終都是零散的、無序的,因而終将難以阻止鋼鐵洪流的迅猛碾壓。在戰線的不同地段,身處抵抗第一線的蘇聯邊防部隊進行了英勇抵抗,然而他們的防禦還是被侵略者迅速擊破了。接着便是縱深高達四百公裡的蘇聯正規軍的抵抗,然而他們或者在地面和空中力量的打擊下不能進入預定的防禦地區,或者被迫在行進間分批投入遭遇戰,或者在未設防地區進行防禦戰鬥,總之,他們都是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投入戰鬥的。事實上,許多部隊是在無糧無彈無後勤保障甚至無武器的條件下投入戰鬥的,而更多的部隊在渾然不知中就陷入敵人的包圍,遭到敵人的打擊而損失殆盡。
蘇聯邊境防禦體系是抵禦法西斯戰争洪流第一道大壩,然而這道大壩太脆弱了,根本擋不住那迅猛無比、罪惡滔天的洪流。一旦這道大壩“大面積決口”,讓法西斯戰争的洪流沖入蘇聯防禦體系的縱深,這個體系瞬間就會被沖得支離破碎,不成樣子。一個要害問題是蘇軍通信系統太脆弱了,我們在上一卷已經指出蘇軍通信力量不足,中央和前方軍隊依賴隐蔽性差的民用通信,過分依賴有線通信,等等。在敵人空中和地面力量的迅猛打擊下,蘇軍上下左右前後瞬間全面失聯,上級不了解下級的局部,下級不了解上級的全局,左翼不知道右翼是否抵抗,右翼不知道左翼是否撤退,前方不能得到後方的及時支援,後方不能滿足前方的迫切需要。
當然通信問題隻是個表面問題,蘇軍的根本問題是思想認識問題,是沒有真正認識到敵強我弱的現實,沒有認識到閃電戰的真正威力。在侵蘇戰場上,德軍将閃電戰轉化為一種廣闊戰線、廣大範圍的高速度行動,瞬間幾千公裡戰線被突破,幾百公裡的縱深被席卷,以日行幾十公裡甚或上百公裡的速度在推進。蘇軍若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那麼戰争一爆發,它根本來不及做出回應,或者說它的回應總是落後于瞬息萬變的戰況,最終它不能不以慘重的代價來扭轉戰局。
下面我們來看看處于敵主攻方向上的西方面軍是如何指揮其下屬各部作戰的。事實上,戰争一打響,西方面軍就與下屬各部的聯系不怎麼暢通,“方面軍司令員帕夫洛夫大将,既不确切知道第3、第10和第4集團軍的情況,又不完全了解突入的敵坦克集團的情況,往往定下不符合情況的決心”。包括帕夫洛夫将軍在内的一些西方面軍進階将領在戰争打響後未能待在自己的指揮所,摸清全局情況,實施穩定指揮,而是不适當地跑到了第一線指揮作戰,在通信不暢的情況下,這隻能加劇指揮困難,使指揮員隻能局限于一隅,而不能縱觀全局。而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蘇軍指揮員在戰争打響後卻缺乏主動性,面對強敵來襲,不是積極指揮軍隊投入作戰,而是消極等待上級訓示,結果處于更加不利地位。
當然,不管是跑到一線“身先士卒”還是缺乏主動性,都反映了蘇軍指揮員經驗的不足,不能正确應對敵人的突然打擊,不能正确應對敵人大範圍高速進攻所帶來的複雜局面。當然,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戰争打響後,很多蘇軍指戰員依然積極主動投入作戰,機動靈活實施指揮,優秀者大有人在,人才不斷湧現。我想,不管賢與愚,他們都是在蘇聯社會主義的大風大浪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賢反映這個制度的優越性,他們愚反映了這個制度的不足。在戰争初期,他們犯錯了,他們失利了,但責任不全在他們,錯誤不是戰役戰術性的,而是戰略性的。
好了,言歸正傳。由于指揮上的失靈,由于整個軍事系統突然遭受重創而不能有效運轉,西方面軍各部很快出現了不協調的局面。一方面是第10集團軍處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沒有感受到戰争的強大壓力,還在堅守着,戰鬥着,西方面軍未能及時将這支軍隊撤出合圍。另一方面處在突出部兩翼的第3和第4集團軍在敵人兩大裝甲洪流的壓迫下,未能組織有效抵抗,不得不一再後撤,這兩個集團軍隻有少數幾個師的部隊與敵人進行了倉促的正面戰鬥,更多的部隊或在敵人的地面和空中突擊下,或未戰即潰或不明就裡就已陷入合圍。而帕夫洛夫将軍又不适當地将新成立的13集團軍(21軍)從明斯克前調至利達地區,結果一方面把該集團軍推入火炕,另一方面導緻後方心髒明斯克的空虛。
當然蘇軍統帥部也很快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時為了幫助改善指揮,統帥部向各方面軍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其中沙波什尼科夫元帥被派往西方面軍,他來到西方面軍不久就建議部隊撤出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并獲得了統帥部的準許。但建議歸建議,要想獲得落實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前有敵人不斷打擊你,壓迫你,你無法擺脫之,無法轉入有組織撤退,而後有敵人早已超越你,進入你的後方,正在前後夾擊你。你突遭打擊,你智不如人、技不如人、力不如人,要想擺脫敵人的魔掌太難了。
當然,在整個混亂不堪的戰鬥中,西方面軍有一些自覺或自發地改善自身态勢的行動。一是集中第6、第11機械化軍和第6騎兵軍組成騎兵機械化叢集,由方面軍副司令員鮑爾金指揮,在格羅德諾地域對敵軍實施了翼側反突擊,但未能取得勝利,因為鮑爾金未能在合适地域把所有部隊集中起來,各部隊相隔太遠,通信聯絡沒有組織好,後勤保障也跟不上,一切都不協調,而敵人的空中威脅時刻都存在着。實際上隻有第6機械化軍采取了積極行動,盡管遭到敵人的空中打擊,但在本方航空兵的支援下,該軍還是從比亞韋斯托克地區向格羅德諾地域展開反擊,并予敵第9集團軍的部隊一定打擊。至于11機械化軍則早已在格羅德諾東南陷入寬大正面的防禦苦戰中,根本無力轉入反擊,而分屬沃姆紮和沃爾科維斯克兩地域(相隔一百多公裡)第6騎兵軍還在行軍途中就遭到敵機襲擊,損失慘重。最終反擊行動以失敗告終。後援不濟,燃料和彈藥消耗殆盡,豈能是強大之敵的對手。之後各反擊軍殘部也跟着第3集團軍退入納利博克森林,退入該森林的還有第10集團軍,而它們最終都被合圍在了這片森林裡。
第4集團軍則沿平斯克-斯盧茨克方向胡亂撤退着,盡管未遭合圍但也損失慘重。而在戰鬥打響之初,它也組織其14機械化軍進行了反擊,但該軍轄下的三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或在敵人空中和地面突擊下未戰即潰,或因缺乏運輸車輛無法趕到戰鬥地域,或在孤立無援、不明就裡的情況下以低劣裝備倉促投入戰鬥而損失慘重。第4集團軍防禦地帶内有一個亮點,那就是英雄要塞布列斯特的戰鬥,蘇軍邊防部隊和正規軍(第6師和42師等部)在這裡的戰鬥持續一月之久,當7月下旬侵略者兵臨斯摩棱斯克時,蘇軍幸存者仍然拒絕投降,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是蘇聯人民偉大戰鬥精神的生動展現,這是蘇聯偉大衛國戰争扭轉不利的希望所在。
二是在敵第3坦克叢集從北面接近明斯克之時,蘇軍統帥部也盡可能集中一些力量(第2軍和44軍)實施了阻擊行動,力圖保住明斯克這個西方面軍最後的命脈。在這個過程中,蘇軍一些部隊(64師、100師和161師等部)表現英勇,有力地打擊和遲滞了敵人,但是蘇軍終将是顧前顧不了後,雖有遲滞第3坦克叢集的希望,卻完全無力對付第2坦克叢集從南邊接近明斯克。最終是一切都無濟于事。
三是被包圍的西方面軍部隊雖然失去了組織和協調,雖然越來越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但也英勇進行了一些戰鬥,也努力在不同方向進行了一些突圍,比如向東南突破第2坦克叢集的圍堵,向東從明斯克方向突圍等等,大概也突出去一些部隊,但大部兵力還是未能逃脫敵人的魔掌。7月9日,法西斯德軍基本肅清了被圍蘇軍部隊,結束了明斯克以西的戰役,開始全力新的目标推進,而在這以前,坦克摩托化部隊先行向新的目标前進了,破壞蘇軍在新的地區重新組織防禦。法西斯統帥部宣稱:明斯克以西的戰役共俘虜蘇軍約33萬人、3000多輛坦克、1800多門火炮以及大量其他物資。不管法西斯的戰績是否誇大,事實已經表明,西方面軍遭遇毀滅性打擊,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幾十萬人的軍隊就失去了抵抗力,蘇軍在西方向上出現了一個任敵馳騁的巨大缺口。
在西方向上作戰不斷陷入困境之時,蘇軍統帥部則陷入不安、擔憂、不滿、憤怒中。戰争一打響,蘇軍統帥部與前方各方面軍的聯系倒是暢通的,但這無濟于事,因為各方面軍搞不清各自的情況,搞不清當面之敵的情況。敵人在哪裡,敵人的主攻方向在哪裡,敵人兵力規模如何,這一切就像迷霧一樣擋在前方各軍面前。西方面軍的情況自然也是如此,或者說更是如此。首先司令員帕夫洛夫本人就不容易聯系上,司令部本身的情況就是複雜的,其他就更談不上了。而總算把情況弄清個大概,局面已經惡化到無以複加的地步。鑒于當時前方各軍在指揮上表現出經驗不足,統帥部向各方面軍派出了自己的代表。上面說了,向西方面軍派出了沙波什尼科夫元帥,另外還有庫利克元帥,兩位元帥無力扭轉局面,于是把派往西南方面軍的朱可夫緊急調回,又加入西方面軍的指揮陣營。朱可夫知道西方面軍面臨怎樣的狀況,也基本清楚敵人的意圖和弱點,但是才能卓著的他無力回天,因為把散了架的軍隊重新組織起來,讓打亂的抵抗重新恢複秩序實在太難了。
戰争打響後,作為蘇軍最高統帥的斯大林表現出些許情緒不穩,最初他顯然是不願接受敵人正在全面入侵蘇聯的現實——因為現實的發展完全背離了這位強者的預想,後他又震驚于蘇聯的慘敗。是啊,偉大進步的紅軍怎麼能如此不敵反動邪惡的法西斯德軍,他從心底裡不願接受敵強我弱的現實。他尤其不滿西方面軍的指揮和行動。他焦急不安,怨怒西方面軍和司令部,他責怪庫利克元帥毫無作為,老是聯系不上這位最高統帥部代表,而身體不好的沙波什尼科夫面對這樣的局面也一病不起,他隻好把朱可夫緊急召回,主持西方面軍大局。當然,整體來說,在這樣一種狂飙般的危機局面下,斯大林并未失去理性,并未喪失決斷能力和強大的行動能力,該做出的決定他都正确做出了。這位英雄人物畢竟是十月革命的大風大浪中走出來的,是一代優秀革命人物,他豈會被這樣的局面壓垮!當然,戰争爆發後他即使做出再正确的決定也不可能彌補戰前的失算和錯誤,這才是決定目前局勢的根本性因素。
這段時間蘇軍統帥部還做出了一個不适當的決定,那就是要求前方各軍立即轉入反攻,禦敵于國門之外的第3号指令,而西方面軍組織各機械化軍實施反擊行動大都源于這個指令。這個指令是在不了解當時情況下倉促下達的,它顯然是蘇軍重進攻輕防禦思想的反映,是蘇軍戰前預想——即戰争一爆發就實施反擊并把戰争引向敵方國土——的延續。不過它也并非沒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當時情況下,蘇軍要想轉入穩定的防禦是不可能的,唯有實施一定的反擊行動才有可能暫時遲滞敵人的推進。在實際執行這道指令的過程中,蘇軍統帥部顯然存在兩種傾向:一方面堅決要求前方各軍轉入進攻,殲滅敵軍,禦敵于國門之外;一方面并未從後方抽調戰略預備隊參加反擊行動,而是把這些預備隊被部署于新的地區建立第二線防禦,這又是一個要繼續防禦而根本不是反攻的行動。實際上當時情況下蘇軍統帥部采取什麼樣行動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缺、合情合理,因為它缺的不是實力、動員力和人民支援,它缺的是時間。要想把任何行動組織好都需要時間,倉促組織的行動隻能帶來損失,而不一定能達到通常情況下的預期效果。問題的關鍵是行動,是毫不猶豫地行動,隻要是堅決抵抗敵人的,它就是好的,你隻能以損失來換時間,以損失來扭轉不利,赢得主動,而這個損失必将是巨大的。
最後說說,西方面軍在邊境作戰中的傷亡情況:到7月10日,陣亡被俘失蹤約34萬人,受傷7萬多人,合計41萬多人,德軍在西方向上推進了450-600公裡。這是蘇聯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根本上不是因為它戰争爆發後指揮統帥上存在問題,而是它戰前準備的種種失算和錯誤。但是,不管遭受多大的損失,蘇軍都在積極戰鬥着,都在努力改變自己的不利态勢,決不能讓社會主義國家亡國,決不能讓社會主義人民當亡國奴,這是蘇聯絕對堅守的底線。蘇聯之前的被侵略者們一個又一個敗倒于法西斯的腳下,它們的統治者沒有這個底線,早就為失敗和投降預留了出路,他們是甯可苟安于世也不想再打下了,拒絕動員人民,拒絕振奮人心,閃電一擊頓使物質和精神上全崩潰了。而在閃電戰的打擊下,蘇聯物質上暫時也崩潰了,但精神上絕沒有崩潰,而是愈加振奮和緊張,動員一切力量與敵戰鬥到底。
第三節 邊境交戰——西北方向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西北方向(列甯格勒方向)的情況,該方向基本上是中央方向的翻版,也是德軍一路猛進,隻是沒有發生蘇軍被大規模合圍的情況,因為這裡的蘇軍撤得比較快,敵人未能抓住,而大概正是因為撤得比較快,在撤退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協調,導緻列甯格勒一度門戶大開。在這個方向,敵對雙方的實力都相對較弱。在“北方”集團軍群下,第4坦克叢集下轄41軍、56軍,共3個坦克師和3個摩托化師,位于戰線中央的它自然是要一馬當先,一路過關斬将,而其進攻地帶正好是蘇軍防禦薄弱地帶——第8集團軍和11集團軍的結合部。
6月22日從蒂爾西特出發後,該叢集推進是迅猛的,尤其是其右翼的56軍,其當面蘇軍抵抗最弱,它開戰當天就向東推進了80公裡,攻占杜比薩河渡口。24日,其前鋒又推進到170公裡開外的維爾克米茲(考納斯東北),并占領了通往陶格夫匹爾斯的公路。26日,一路猛沖130公裡後,它進抵西德維納河,奪取其橋梁,兵臨陶格夫匹爾斯,完成了其第一步作戰目标。56軍在與其友鄰41軍裝甲競賽中拔得了頭籌,軍長曼斯坦因宣稱“心中悠然而生一種滿足感”。此時,56軍不但把左翼41軍和右翼16集團軍部隊還把蘇軍撤退部隊遠遠甩在了後邊,它已經孤懸于敵後,是以未敢繼續前進,而是鞏固已得陣地。
41軍當面遭遇的抵抗較為激烈,其推進速度就慢了許多,7月2日才到達西德維納河。16集團軍緊随第4坦克叢集并在其右翼行動,其第一進攻目标是考納斯,随後繼續向東北方向前進,該軍處于“北方”和“中央”兩軍的結合部上,在進攻方向上它與南面的第3坦克叢集顯然是“背道而馳”:它指向東北,而後者指向東方,這一方面有助于加大力度割裂蘇軍防禦正面,使蘇軍在西方向和西北方向之間的缺口越來越大,但同時也導緻“北方”軍右翼戰線不斷拉長,與“中央”軍的間隔越來越大。“北方”軍左翼的18集團軍,其主力進攻裡加方向,一部在沿海地區向利耶帕亞推進。
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蘇軍西北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特别軍區)與西方面軍一樣瞬間陷入一片混亂、一團漆黑,全面失聯失序,有組織的抵抗是不存在的,而各自為戰的抵抗甚或英勇抵抗很快就被侵略者粉碎了。邊防部隊的抵抗被粉碎了,淺近縱深内的部隊的抵抗被粉碎了,從更深縱深内前調來的部隊也被打敗了。大家不知道敵人在哪,不知道敵人的主攻方向在哪,敵人剛開始還在縱深幾公裡範圍内,一會就出現在縱深十幾公裡、幾十公裡範圍内,沒過幾天,上百公裡、幾百公裡的範圍内也有敵人了。方面軍不知道集團軍的情況,集團軍不知道下面各部隊的情況,在懵懵懂懂中投入戰鬥,很快又大敗而歸。與此同時,蘇軍統帥部也不能從西北方面軍及時獲得相關資訊,情況的擷取總是大大滞後于敵人的行動,因而也就不能及時采取措施彌補失誤。于是,統帥部對西北方面軍的指揮同樣是不滿的。
根據第3号指令,西北方面軍于23日也組織其下兩個機械化軍和幾支步兵部隊實施了反擊:12機械化軍的反擊方向正是敵8集團軍推進方向,第3機械化軍反擊方向正是敵41坦克軍推進方向。敵情不明,實際上我情也是不明的,沒有步兵支援,沒有協同動作,後勤、通信、技術等各項保障全無着落,基本上是一接到指令,坦克兵們開上坦克英勇地沖上了戰場。12軍從行進間零零碎碎地投入戰鬥,進行了三天激烈的戰鬥,作出了自己最大努力,給敵人相當的打擊和遲滞,其中28坦克師和第9反坦克炮兵旅表現很出色。但該軍最終被敵18集團軍的反坦克部隊擊敗,朝希奧利艾方向撤退而去。
3軍則不知敵何處,“趕往槍炮聲響起處”,其兵力最終分為兩路展開行動,一路(第5坦克師和84摩托化師)應該是向東用于加強11集團軍的防禦,另一路(第2坦克師)則獨自向北行動,最終在拉塞尼艾附近與41坦克軍的先頭坦克師(第6坦克師)展開戰鬥。拉塞尼艾是希奧利艾南60多公裡處一城鎮,其東面就是杜比薩河,德軍第6坦克師粉碎蘇軍抵抗後,已渡過該河建立了登陸場,然而突遭蘇軍坦克師反擊,一度又放棄了登陸場。據西方著作家們介紹,此次反突擊最大亮點是蘇軍投入了KV-1重型坦克,其裝甲之厚以至于德軍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拿它沒辦法,由此一度引起德軍恐慌。不過蘇軍突擊力隻能維持一陣子,彈藥和燃料迅疾耗光而沒有後援。後德軍緊急調來88mm高射炮(德軍沒有大口徑反坦克炮,隻能用這種高射炮代替)才将其擊毀,後41軍大部隊到來,将第2坦克師包圍并大部殲滅之,蘇軍又一個坦克師在耗盡了自己所有努力後,為這場反侵略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到6月25日,西北方面軍兩個機械化軍的反擊行動完全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其兩個掩護集團軍在敵人的壓迫下朝各自的方向不斷後撤。11集團軍的态勢最為不利,所承受的壓力最大。向它進攻的敵軍不隻是“北方”軍的坦克叢集和16集團軍,還有“中央”軍第3坦克叢集的左翼部隊。11集團軍的部隊在維爾紐斯打了一場較為激烈的戰鬥(“中央”軍進攻地帶内),但整體來說,在敵人強大打擊和壓迫下,遭到重大損失,被分割成幾個部分,無組織、無指揮地朝東北方向謝别日(伊德裡察附近)和涅維爾撤退,于是考納斯和陶格夫匹爾斯方向毫無掩護,這也是曼斯坦因的56軍得以迅速推進的原因。第8集團軍的日子也好過不到哪去,其部隊先是一路北撤到裡加,在這一地區苦戰一番後于7月1日繼續北撤。在8集團軍防禦地帶内,唯一的亮點就是利耶帕亞港口防禦戰。步兵67師和海軍基地守備部隊等部樹立了堅忍不拔的光輝榜樣,從22日到27日六天中,在被包圍的情況下,在城市勞工武裝的支援下,他們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最後彈盡糧絕才被迫放棄利耶帕亞。不過,伴随着沿海地區的不斷淪陷,蘇聯波羅的海艦隊也被迫北撤,而敵“北方”軍則可利用海上交通線進行補給。
兩個掩護集團軍撤往不同方向,導緻陶格夫匹爾斯及其以西的西德維納河一線毫無掩護,而這裡恰恰是敵人的主攻方向,恰恰是敵人通向列甯格勒的捷徑。面對這種危局,統帥部不得不親自調整部署,試圖堵住這個缺口。21機械化軍從奧波奇卡-伊德裡察地區出動,向陶格夫匹爾斯發起反擊。現在我們再回到曼斯坦因的56坦克軍,它占領了陶格夫匹爾斯,占領了西德維納河北岸登陸場,蘇軍并沒有讓它閑着,而是不斷向它發起反擊,時而一批又一批航空兵展開了轟炸,而後坦克兵實施了突擊,盡管曼斯坦因“不得不費勁力氣實施防禦,某些地段一度告急”,但蘇軍最終還是未能把曼斯坦因趕過西德維納河,而自身也耗盡了力量,在敵人的反突擊下,不得不後退。之後第4坦克叢集的大部隊趕了上來,此時蘇軍的防禦力量也有些許增強,由27集團軍統一指揮21機械化軍和第5空降軍,部署于西德維納河一線。這是一條倉促建立起來的江河防線,不說别的,軍隊本身就是倉促組建的,27集團軍剛組建不久,第5空降軍更不待言,空降部隊當步兵使,還未動員好就投入了戰鬥,至于21軍剛剛曆經大戰,損失嚴重,這樣一條防線很快就被侵略者強大的裝甲洪流沖垮了。7月2日,第4坦克叢集跨過西德維納河,向新的目标——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一線沖殺過來。
接下來的行動基本沒什麼懸念。蘇軍第8集團軍在敵18集團軍壓迫下繼續向北撤往愛沙尼亞,被敵人分割,脫離了與西北方面軍的聯系,7月10日到達派爾努-塔爾圖一線。而在敵軍的壓迫下,混亂而損失慘重的11集團軍繼續向東北方向撤往謝别日和涅維爾,27集團軍則撤往奧波奇卡。而中間地段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一線繼續是蘇軍防禦最薄弱地區,這是通往列甯格勒的捷徑,是敵人的主突方向,第4坦克叢集一馬當先,直指這裡。盡管這裡有蘇聯舊國境線築壘地域,但還是老規矩,蘇軍來不及派出新銳力量(從總預備隊抽調41軍、從列甯格勒軍區抽調第1機械化軍等)占領築壘地域,敵人進攻的前鋒就已到達這裡。41坦克軍在北,56坦克軍在南,兩把利刃直刺蘇軍脆弱的防線。7月4日,奧斯特羅夫被攻占,8日,普斯科夫被攻占,9日,第4坦克叢集成功突破蘇軍舊國界線築壘地域全縱深。這期間,蘇軍雖有反擊行動甚或猛烈的反擊行動,但絲毫無力阻止侵略者的迅猛推進。一般來說,戰線從新國界線推進到舊國境線,标志着這場戰争的邊境交戰結束。
下面說一下侵略者在西北方向作戰的成果:到7月10日,西北方面軍陣亡被俘失蹤約7.4萬人,傷1.3萬多人,合計8.7萬多人,法西斯德軍向前推進了400-450公裡,已經逼近列甯格勒。
說了列甯格勒以南的西北方向戰鬥,我們再簡要說一下列甯格勒以北、芬蘭灣到北冰洋間的蘇芬邊界上的戰争。這裡戰争的打響要晚于主要方向上的戰争,首先開始行動的是德軍“挪威”獨立集團軍,6月29日、6月30日和7月1日,它分别在摩爾曼斯克、烏赫塔、坎達拉克沙三個方向發起進攻,其對面防禦的是蘇軍14集團軍。這是北極極寒條件下的戰鬥,雙方投入的力量和戰鬥的激烈頻繁程度自然沒法與主要方向相比。14集團軍各部在個别地段撤離邊界20-30公裡後,于7月中旬在所有方向阻住了敵人,從此以後這裡的防線基本上就這樣穩定下來,沒有太大的變化,直至1944年蘇軍發起反攻。當然,期間雙方的戰鬥還是不斷的,侵略者幾次想突破防線都沒有成功,而蘇軍也不斷增強這一方向的力量,除14集團軍外,蘇軍又增加了幾個集團軍,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卡累利阿方面軍,專門負責這一極寒地區的軍事行動。至于南面的卡累利阿地峽與奧涅加湖和拉加多湖之間地峽的戰鬥,是7月中下旬開始的,之前我們說了,它是由芬蘭的兩個集團軍負責進攻,目的是從北邊包圍列甯格勒。(本段内容的參考地圖是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全圖。)
第四節 邊境交戰——西南方向
戰争打響後,敵對雙方在西南方向(基輔方向)的戰鬥同樣非常激烈,不過,不同于其他兩個方向的是,一段時間裡,侵略者始終未能擊破和瓦解被侵略者的抵抗,進而實作長驅直入或大規模合圍被侵略者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蘇軍統帥部認定這個方向為敵人的主攻方向,這裡的蘇軍有相對較強的實力,準備可能也更充分一些。在“南方”集團軍群主攻方向上,大緻以俄羅斯拉瓦為界,以北到普裡皮亞季河是第1坦克叢集和第6集團軍進攻地帶,以南到佩列梅什利是17集團軍進攻地帶。克勒斯特的第1坦克叢集同樣是“南方”軍刺向被侵略者防禦體系的一把利刃,同樣是一馬當先,一開戰就向被侵略者展開猛烈沖殺,它下轄三個軍(第3、48和14坦克軍),囊括“南方”軍所有坦克摩托化部隊(5個坦克師和4個摩托化師)。但它取得的戰果卻趕不上其他二軍的同伴:開展第一天,“北方”軍和“中央”軍的坦克摩托化部隊推進到35-50公裡時,而它還在10-20公裡内“晃悠着”,這不是因為它作戰不努力,不想為法西斯侵略事業立下戰功,而是其當面被侵略者軍隊抵抗激烈,它并沒有完全實作突然一擊而粉碎這一抵抗的目的。
應該說,開戰第一天,蘇軍西南方面軍(基輔特别軍)面臨的情況同樣是嚴重的。開戰前一天,方面軍司令部剛剛在捷爾諾波爾開設了自己的野戰指揮所,而開戰第一天這一指揮所同各集團軍的聯系就很不暢通。盡管之前新指揮所可以通過電話、有線和無線多種途徑與上下級獲得可靠聯系,但這隻是和平條件下的情景,戰争一爆發,它就不适用了,多種途徑很快變成了毫無途徑,變成了兩眼一抹黑。方面軍指揮所與12、26集團軍取得了聯系,因為這兩個集團軍不在敵人的主攻方向上,暫時還沒有大的戰事。26集團軍部署在佩列梅什利以南,其防禦地帶隻發生了小規模戰鬥,再往南的12集團軍部署在蘇聯捷克斯洛伐克邊界上(烏日哥羅德和木卡切沃以東),這裡更是一片平靜。而方面軍與第5和第6集團軍就沒那麼容易取得聯系了,因為它們正處于戰火連天中,正處于戰争的旋渦中。沒有消息就是最嚴重的消息,就是需要我們馬上采取措施扭轉局面,但我們又無法馬上行動,因為我們不能依據“最嚴重”三個字來行動。我們不清楚敵人的進攻規模、主攻方向、推進速度等等,我們不清楚我前方各軍正在進行怎樣的抵抗,正處于什麼樣的态勢中,需要上級為它們做什麼。
正當西南方面軍為弄清下級情況而積極努力之時,下級也努力堅守着各自的陣地,與敵人作着殊死的戰鬥。下級自然離不開上級的指揮,但缺乏這一指揮,下級并非隻能無所作為,盡最大努力去抵抗侵略者而為上級扭轉局面赢得時間,這是它此時唯一可以做的事情,至于它能不能做好,就要看這一危難情況下它能迸發多少勇氣和機智了,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擁有一往無前的無私奉獻精神。還是老規矩,首先承受到侵略者首次突擊強大威力的自然是西南方面軍邊防部隊,他們的英勇抵抗事迹早已載入偉大衛國戰争史冊。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及其以北地區的第90和第98邊防總隊戰士戰鬥到最後一刻的英勇抵抗,佩列梅什利邊防總隊大量殺傷德軍部隊,堅守桑河大橋的戰鬥等等,在每一個邊境地段上、每一個築壘地域、每一個永備發射點,各種各樣的抵抗事迹此起披伏。陣地被敵人炸毀了,營房等各種建築物被敵人炸毀,各種物資設施被敵人炸毀了,已經處于敵人四面八方的包圍下,他們的戰鬥并未停止,以自己的最後一顆子彈,以生命的最後一息抵擋着敵人的推進。
正當邊防部隊艱難而英勇地戰鬥着,駐在邊界附近的蘇軍第一梯隊師則竭力前出到預定地區,支援前者的戰鬥。他們迎着敵人炮火,迎着敵人空中和地面突擊猛力前進着,他們的準備是不充分的,部隊并未全部集合起來,後勤保障也不到位,他們從行進間就投入了戰鬥。首先投入戰鬥有第5集團軍45、62、87、124師的部隊,第6集團軍41、97、159師和騎兵第3師,26集團軍72、99師的先遣部隊,這點部隊在強大侵略者面前不過是杯水車薪,但新的殊死戰鬥在邊境地區的各個地段毫不猶豫地展開了。
在第5集團軍地帶内,124師在克雷斯特諾波爾附近,87在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以及45、62師(15軍)在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以北地區的英勇抵抗和堅守,都是不屈不撓戰鬥精神的典範之作。124師到達戰鬥地域後,從行進間沖擊敵人,迫其後退,但敵我力量畢竟懸殊,在敵人強大壓力下,124師被迫在此後撤,但它邊打邊撤,緩慢後退,堅守每一塊有利地區,不時發起反沖擊,不給敵人擊破防禦的機會。87師來到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後,由于翼側無保障,很快陷入合圍。它以頑強戰鬥吸引敵人龐大兵力,擊退其一次又一次沖擊,遲滞其向縱深的推進,該師在孤立無援下一直堅守到6月底,部分人員沖出包圍,回到大部隊。45、62師地段同樣發生了激烈的戰鬥:他們一次次擊退敵人的沖擊;他們子彈和炮彈打光了,就和敵人拼刺刀;他們處于被合圍中而毫無懼色,凜然戰鬥,沖出合圍。在第6集團軍地帶内,最困難的考驗落在了其右翼41師和騎兵3師以及俄羅斯拉瓦築壘地域,在這裡,敵人同樣投入重兵,竭力分割41師戰鬥隊形,但在該師的反擊下以失敗告終。而騎3師的沖擊使侵略者驚恐萬狀,倉皇逃竄,被迫退回邊界。在26集團軍地帶内,主要的戰鬥發生在佩列梅什利,99師和邊防部隊共同行動,使敵人遭遇很大損失,并且奪回了敵人靠突然襲擊奪走的佩列梅什利市。
當然,投入重兵的法西斯德軍還是取得了應有的進展,在一些邊境地區,侵略者突破了蘇軍的防禦:主要突破地區是第5集團軍左翼,即87師和124師防守地域,這裡是敵坦克摩托化部隊主要投入地區;另一個較大的突破地區是在俄羅斯拉瓦和佩列梅什利之間,這裡部署的是蘇軍新部隊,戰鬥力不強,被17集團軍鑽了空子,但這一突破地區對蘇軍威脅并不大,西南方面軍主要關注的還是前一個突破地區。在敵人主要突破地區,西南方面軍一線部隊雖然作戰英勇,遲滞甚或阻止了敵人的進攻,但力量畢竟不足且倉促投入,沒有形成完整的防線和綿亘的正面,缺口随處看見,敵坦克摩托化部隊輕易就可以迂回包圍。到開展兩天後的24日,敵軍開始大縱深突破蘇軍防禦。西南方面軍指揮所也最終了解到這一情況,也在大規模抽調後方部隊投入到這一方向,堵住缺口,恢複完整防禦。西南方面軍手下有8個機械化軍,盡管坦克品質不怎麼地,但規模還是可觀的,組織得好完全可以阻住敵人的,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組織上。要把這些縱深幾百公裡的部隊集中起來、協調起來,及時投入戰鬥,是最大的難點。這些部隊還是老問題,除了坦克勉強湊夠數外,通信不足,後勤不足,各種保障不足,機械化的戰鬥力量缺乏機械化保障力量跟随。
在主要突破地區,敵人兵分兩路:北面的第3坦克軍在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地域突破蘇軍防禦,其先頭兩個坦克師(13和14坦克師)正加速向東推進着;南面的48坦克軍從克雷斯特諾波爾突破防禦,其先頭兩個坦克師(11和16坦克師)正向東南方向的拉澤霍夫推進。在無所不在的敵人空中威脅下,西南方面軍及其集團軍正在艱難地前調其後方部隊,除了大批量前調步兵部隊外,關鍵自然是前調機械化軍,隻有它們才能及時有力地堵住敵人坦克摩托化部隊的前進,不過首先堵住敵前進的卻是莫斯卡連科将軍的反坦克炮兵第1旅。該旅及時趕到托爾欽地區(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以東20公裡),展開部署,以精準有力的炮火擊毀不少坦克,暫時阻住了敵第3坦克軍的前進,當然第1旅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而它的彈藥補給是不足的,随後22機械化軍和135師也趕來支援第1旅。
而南面的情況是不妙的,15機械化軍在努力進軍中,但很難及時趕到指定地域阻止敵48坦克軍的推進。該軍隻能零零散散地投入,第10和37坦克師、212摩托化師隻能依次先後到達。該軍缺乏汽車等運輸工具,不可能組織彈藥前送和傷員後送,它的機車團、通信營和工兵營根本動彈不了,而那個摩托化師因沒有運輸工具隻能和普通步兵師一樣徒步前進,而從更遠後方前調中的第9和19機械化軍面臨着同樣的情況。是的,光有坦克不能稱之為坦克部隊,部隊稱之為部隊,因為它是一個系統,越是複雜的部隊,系統性越強,協調性越高,急于求成是搞不成事兒的。西南方面軍司令部是着急的,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将軍是着急的,他們是多麼希望手中有充裕的運輸工具,馬上配置設定給這些機械化軍,但物資是緊張的,運輸這些物資的交通線是緊張的,而這場前所未有的迅猛戰争不允許他們絲毫遲疑,不允許他們做更好的準備投入戰争,除非他們在戰前就準備充分。當然,大家并沒有失去希望,仍在努力地戰鬥着,努力地改變着。
更大的反擊風暴在西南方面軍醞釀着。統帥部要求反擊的第3号指令也傳達到了西南方面軍,這個指令立刻在方面軍指揮所内引起很大争論。方面軍參謀長普爾卡耶夫和他的作戰部長巴格拉米揚堅決認為這個指令是不符合實際的,此時方面軍能擋住敵人的進攻就不錯了,談何反攻,何況兩天内就要反攻到敵人境内的盧布林——這正是第3号指令對西南方面軍提出的要求。普爾卡耶夫指出,方面軍現在應該先以頑強戰鬥遲滞敵人推進,并整頓舊國境築壘地域,後方部隊部署于此,建立起堅固的防禦,阻住敵人的進攻,以為最後的反攻赢得時間。而方面軍軍事委員瓦舒金則要求毫不保留地執行上級指令,他高昂地宣稱蘇軍實力不足,那就用它偉大的進攻精神來彌補吧!“假如我們這些教育紅軍具有高度進攻精神的人從戰争最初幾天就轉入消極,不加抵抗地把主動權拱手讓給侵略者,那将造成多大的精神損失!”是啊,偉大的紅軍,偉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是離不開進攻精神的,而負責政治工作的方面軍軍事委員就是負責把這一精神貫徹到蘇軍的每一個角落。最後還是司令員基爾波諾斯拍闆定音,他說,上級的指令還是要執行的,不能上級指令一來,下級就講條件、講困難,随意否定這一指令,“那是不會有好結果的”,至于行動能達到什麼樣的結果,那就盡力而為。另外,随後到來的統帥部代表朱可夫也贊同西南方面軍司令員的意見,堅決支援并要求他馬上行動,确定兵力,實施大規模反擊。
決心一定,行動就馬上展開了。戰鬥号令迅速下達給有關各軍,但是指令的傳達和執行卻遠沒有那麼迅速了。西南方面軍繼續在兩眼一抹黑中指揮着軍隊,我情和敵情均不明,各種情報和資訊的擷取極其緩慢。方面軍向有關各軍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傳達指令并監督指令的執行,但他們傳回來的消息卻不盡人如意。整體來說,對此次反擊,西南方面軍投入了6個機械化軍和大量步兵部隊,規模不可謂不小,但品質就談不上了,力量的投入是零零散散的,是沒有協調配合,沒有組織指揮,也沒有後續保障,正如軍事委員瓦舒金所言,他們唯一擁有的就是高昂的進攻精神和頑強的抵抗精神。
西南方面軍的此次反擊行動在蘇聯史書上被稱為杜布諾-盧茨克-羅夫諾坦克交戰,它是第3号指令的真正結晶,相對于其他方面軍,這一反擊行動取得的戰果較大,這是一次有力遲滞敵人甚至想阻止敵人的行動,當然付出的代價也更高,西南方面軍直接耗盡了自己的機械化作戰力量。據巴格拉米揚回憶錄介紹,此戰敵對雙方共投入1500輛坦克,侵略者投入六、七百輛,蘇軍投入133輛T-34和KV-1新型坦克,其餘均為老弱病殘坦克。
敵人的意圖已經很明顯,就是要突向杜布諾、盧茨克、羅夫諾地區,從北邊包圍西南方面軍,蘇軍的反擊力量則投入到其突擊方向的翼側,阻止敵人推進。24日下午,22機械化軍主力終于趕了過來,與反坦克炮兵第1旅和135師協力,經過苦戰,暫時阻住了敵北路突擊集團。在南面,從22日下午開始,15機械化軍主力各部陸續趕到,并毫不猶豫地投入交戰,戰鬥十分激烈,也十分艱難,15軍基本談不上反攻,它一開始就是在苦撐局面,等待其他部隊的到來。各反擊部隊經過迅猛的艱苦行軍後,基本上随到随投入戰鬥,到26日,各路人馬基本到齊,反擊行動也從各個方向展開,達到了最高潮。其主要突擊是:在北面,第9和19機械化軍從盧茨克向杜布諾進攻,在南面,第8機械化軍和被削弱的15軍從布羅德向拉傑霍夫和别列斯傑奇科(這兩地均在布羅德西北方向)進攻【注1】,同時地面行動還得到西南方面軍前線航空兵和統帥部遠端航空兵的支援。【注1:據巴格拉米揚介紹,因西南方面軍和第5集團軍判斷錯誤,認為5集團軍北面有一強大敵軍集團從布列斯特進攻科韋利,22軍從盧茨克被調往科韋利應對這一臆想中的敵軍集團,是以未能參加接下來的反擊行動。第4機械化軍在15軍西面投入戰鬥,史書對該軍的介紹不多,應該實力不強,戰績也不大。】
不管戰鬥條件多麼不利,蘇軍廣大指戰員還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前途茫茫的戰鬥。各部轉入進攻後,在一些方向取得了進展并給敵人造成不少損失:19軍将敵11坦克師向西南方向擊退25公裡,第8軍在布羅德以北擊潰敵人,推進10-20公裡,第9軍所屬20師也深深突入敵戰鬥隊形。但這些進展都是孤立無援的,都缺乏後續投入,因而也是難以為繼的。敵人迅速調整部署,從預備隊投入新銳力量,不但擊破了蘇軍反擊,還取得新的進展。實際上,反擊達到高潮之時,西南方面軍對接下來的反擊行動也信心不足起來。26日晚,司令員基爾波諾斯終于聽從了參謀長普爾卡耶夫的建議,決定停止反擊,利用新調過來的幾個步兵軍(31、36、37軍等)在後方建立新的防禦,阻止敵人推進,而機械化軍則撤出反擊,到後方整補,力量充裕了再行反擊。這一想法迅速遭到了統帥部的反對,統帥部要求西南方面軍義無反顧地繼續反擊下去,實際上,它也不能不繼續反擊下去,因為正當它産生停止反擊的想法,敵人突然攻占了杜布諾,并突向奧斯特洛格,從北面更深地包圍西南方面軍。
西南方面軍指令各機械化軍反擊再出發,目标直指杜布諾,阻止敵人推進。指令下達了,等待指令執行的結果繼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信依舊不暢通的。實際投入反擊的隻有一個軍——第8軍,27日,該軍組建了一個突擊群,從别列斯傑奇科出發,擊潰敵16坦克師後前進30-35公裡,沖入杜布諾,進至敵第3坦克軍後方。戰果不斐呀!但這一孤立無援沖擊很快帶來惡果,敵人迅速調整部署,四面八方包圍了8軍沖入杜布諾的部隊,反擊成果化為烏有。至于其他幾軍,15軍早已被削弱得不可能進攻,即使充滿進攻精神的軍事委員瓦舒金親自督導也無濟于事。9軍和19軍遭到敵人地面和空中雙重打擊,損失特别大,正向羅夫諾撤退。
28日和29日兩天,蘇軍的反擊行動實際上已經不複存在,盡管基爾波諾斯還想再實施一輪的反擊,因為威脅未消,敵人強大力量依舊在突向羅夫諾和奧斯特洛格,要想現在轉入防禦絕非易事。此時在羅夫諾,9和19機械化軍以及31軍在苦苦支撐着,在奧斯特洛格則有盧金戰役叢集和36軍。盧金戰役叢集由16集團軍一部人馬組成,16集團軍本是要開往中央方向作戰的,但西南方向戰事吃緊,它的一部分人員被迫留下,在集團軍司令員盧金帶領下投入到奧斯特洛格方向作戰,它本來就實力不強,現在更是“孤城落日鬥兵稀”,另外在它與36軍之間還有一個很大的缺口無人防守。新的反擊指令下達了,但手中的實力一點都不支援這一指令的實施。
基爾波諾斯終于不得不下達了一個撤退指令——這是前所未有的。法西斯德軍在北面實施突擊,南面的第6、26和12集團軍正在陷入半包圍中,不能不馬上撤退,在新的地區建立防禦了。另外,第5集團軍右翼部隊雖沒有接到撤退指令,但也開始撤退了,28日放棄了科韋利,撤往斯托裡德河和斯特裡河,該方向雖然不是主要方向,幾天來也是處于苦苦支撐中。撤退的行動大規模展開了,各部人馬是邊打邊撤,不時實施反突擊,以確定自己在新的地區穩固下來。6月30日,統帥部向西南方面軍下達了一道同樣是前所未有的指令,即不再要求西南方面軍實施反擊,而是向舊國境線築壘地域撤退,這簡直就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實際上向舊國境線撤退的指令是下達給所有戰略方向,但隻有在西南方面軍還有一些現實意義,因為隻有它有力地實施了反擊,較為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目前還有可能撤向新地區。
西南方面軍向舊國境線撤退行動
所謂舊國境線築壘地域是指科羅斯堅、沃倫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舊康斯坦丁諾夫、普羅斯庫羅夫等就築壘地域一線,之前我們說了,參謀長普爾卡耶夫曾要求加強這條線,但西南方面軍把心思全放在了反擊上,忽視了這件事,現在再加強它已然來不及了,于是西南方面軍能否在新地區鞏固下來,這是第一個難題。誰都知道撤退的活兒不好幹,之前我們的國軍是一守就死、一撤就亂,被削弱的西南方面軍能否避免這一結局呢?應該說,西南方面軍首長已經預見到撤退這步棋,早就在暗暗謀劃這步棋了,是以上級指令一下,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就明确了撤退決心,參謀長普爾卡耶夫和他的作戰部也很快制定出具體的撤退計劃,而撤退中存在的問題也很快暴露出來。
這支苦戰消耗的軍隊手中已經沒有預備隊了,這對撤退工作是危險的,提前沒有部隊占領新的防禦地區,而前線部隊在一線配置下開展的撤退工作,極有可能被敵人的迅猛突擊打亂。敵人在羅夫諾和奧斯特洛格的強大突擊威脅未消,這對撤退是一個極大的隐患。第6、26和12集團軍盡管提前已撤退,但戰線依然過于靠西,沒有完全跳出敵人的半包圍,它們能否順利撤出也是不好說的。再一個就是這支習慣了進攻的部隊根本沒想到還會有撤退的這一天,各級指揮員能否組織好撤退是一個未知數。西南方面軍的撤退工作也緊緊牽動着統帥部的心,之前反擊時,它是一再鼓勵,現在撤退了,它是一再表示擔憂,莫斯科一天幾個電話地詢問撤退得怎麼樣,不時提出具體建議和批評。
反擊需要大無畏精神,撤退同樣需要大無畏精神,蘇軍廣大指戰員以艱苦奮戰的姿态展開撤退,他們迅速撤退,他們邊打邊撤,他們陷入重圍,他們突出重圍,他們千方百計不讓敵人追上自己,千方百計要在新地區鞏固下來。撤退很快就險情不斷,險象環生,敵人展開了猛烈的追擊和突擊,是不會讓蘇軍順利撤退的,是要千方百計破壞這一撤退的。敵人的主要突擊分兩路,一路從羅夫諾指向舍佩托夫卡,意在突破舊國境線築壘地域,一路從捷爾諾波爾指向普羅斯庫羅夫,意在包圍第6、26和12集團軍。這兩個方向正是蘇軍第6集團軍的撤退方向,在這兩路突擊下,該集團軍的撤退迅速複雜起來,一些部隊陷入合圍,一些方向出現缺口,部隊損失巨大,集團軍對下屬各軍也聯系不暢,指揮不力,出現混亂。而方面軍與第6集團軍的聯系同樣不暢通,集團軍司令部動不動就“石沉大海”。但方面軍始終保持高昂的姿态,積極行動,堅定指揮,投入自己最後的預備隊,盡最大努力改善第6集團軍的态勢。終于努力不負有心人,敵捷爾諾波爾-普羅斯庫羅夫方向的突擊算是被阻住了。但實力又是極其不足的,堵住了這裡,堵不住那裡:敵人在羅夫諾-舍佩托夫卡方向取得進展,在沃倫斯基新城和新米羅波爾間突破了蘇軍舊國境線築壘地域,并于7月7日攻占别爾季切夫,7月9日攻占日托米爾,敵人大縱深突貫蘇軍新的防禦地區。這是一個極大的威脅,西南方面軍又是下死指令,又是四處調兵遣将,但兵無處可調,死指令無濟于事。好了,不管怎麼說,西南方面軍總算撤到了新防禦地區——一個極其不鞏固的防禦地區,這也标志着西南方向的邊境交戰正式結束。
下面我們再說說這一方向法西斯德軍的戰果:蘇軍陣亡被俘失蹤17萬多人,傷約7萬人,合計24萬多,德軍推進了300-350公裡。法西斯統帥部不得不承認,這一方向相對于其他方向,作戰還有很吃力的,不得不一再投入新銳力量,消除威脅,支援推進,把該使的勁兒使上了。
整體來說,到7月10日的開戰前三周,蘇軍三個主要方向再加上次要方向,在整個邊境交戰中共損失了75萬部隊(其中約60萬陣亡被俘失蹤)、1.1萬多輛坦克、1.8萬多門火炮和約4000架飛機。而法西斯德軍在侵蘇戰場上也損失了約十萬人馬【注1】、千餘架飛機和幾百輛坦克。盡管侵略者的這一損失相對于被侵略者的損失來說自然不值一提,但相對于歐戰開戰以來曆次戰争的損失來說,卻是一個不小的損失。接下來我們将看到法西斯這樣的損失會越來越大,閃電戰的那些美妙的東西一步步在消失,直至消失得無影無蹤,真正強有力的抵抗者已經走到了它的眼前。【注1:根據其他著作的估計,在邊境交戰中,德軍連同其仆從國軍隊共傷亡了20萬部隊。】
下面我們再簡要說一些南方面軍(敖德薩軍區)的情況。南方面軍在西南方面軍南面守衛着蘇聯國境,這裡戰争的打響同樣要晚于主要方向上的戰争。6月30日,西南方面軍開始全面撤退,這樣南方面軍無法據守在邊境地區了,不得不跟着撤退。于是,對面的德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軍隊跟着蘇軍的撤退,進占普魯特河以東的蘇聯國土,進抵莫吉廖夫波多爾斯基、卡緬涅茨波多爾斯基等城市。與此同時,在普魯特河下遊,蘇軍第9集團軍繼續據守着蘇聯西部國境線的最南面,直到7月25日。(見1941年德入侵蘇聯全圖)
好了,我們對蘇德邊境交戰的介紹結束了,但這場戰争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哪怕是短暫的停止,持續不斷的戰鬥在各條戰線激烈地進行着,法西斯德軍乘着邊境交戰的重大勝利更迅猛地推進着,力圖一舉摧毀蘇軍之抵抗,而蘇聯軍民則是抵抗,撤退,再抵抗,再撤退,直至把敵人的攻勢徹底止住,并轉入真正的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