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萬天才的悲哀:高開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廢物”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學曆似乎成了驗證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的标準。

大多數人想當然地認為,隻要自己的孩子考上了985或211類重點大學,畢業後就一定能夠出人頭地,輕輕松松實作月薪上萬的小目标。

但事實上大部分學生也像普通學生一樣,有着自己的煩惱與困境。

網絡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聊天群,名稱就叫“985five=985廢物”,可以看出這些人正在使用英語諧音,來暗示自己的高分低能與高開低走的人生。

數萬天才的悲哀:高開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廢物”

這些考上的名校卻無法實作人生理想的孩子,在這個群裡互相取暖,分享自己的委屈與經曆,向其他人尋求擺脫困境的方法。

或許其他人同樣也在為他們的前途感到憂慮,畢竟這些孩子在名校中學習,從小便享受較好的教學資源。

他們已經掌握了最好的發展平台,有着合适的學習氛圍,自身也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按理來說他們正是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絕佳棟梁之材。

可這些在競争中脫穎而出的天之驕子,如今卻成為了父母的累贅。是什麼原因造就了數萬天才的悲哀?

數萬天才的悲哀:高開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廢物”

畢業之前他們對自己的未來都有着美好的規劃,有不少人從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們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十分滿意,甚至有的人認為自己本就是一個天才,應該比其他人更聰明,做事情做得更好。

但畢業後他們才逐漸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自己并不能夠永遠做最拔尖的哪一個,這樣的心理落差使有些人無法接受現實,陷入到長期的低迷中。

嘗試工作後,他們也逐漸意識到學習成績好并不代表工作能力強。

其實早在幾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批評那些高分低能的學生,似乎他們的聰明才智隻能夠用在學習知識上,工作時卻像是一個愚笨的孩子。

數萬天才的悲哀:高開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廢物”

他們或許擅長應付考試,可以總是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工作時卻常常遇到問題,甚至無法處理好基本的人際關系。

過去這些孩子常常理直氣壯地反駁對方,認為自己能夠在學習上取得優勢,在工作中同樣可以脫穎而出,他們畢業後他們不得不漸漸接受現實,承認自己确實在工作上存在不足。

事實證明學習能力也像音樂繪畫等長處一樣,隻是自身的一個優點,并不能夠代表全部。

數萬天才的悲哀:高開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廢物”

進入社會後,身邊的人不再以分數論英雄,是以願意崇拜尊敬他們的人便逐漸減少,這也會給這些高材生帶來一些心理落差。

因為在工作上處于競争關系,這些高才生常常還會感受到其他人投來的冷漠與敵意。

而事實上進入名校并不代表人生已經步入巅峰,那些因為荒度學業而被勸退的學生也比比皆是。

對于高才生來說,想要提高自己在社會工作中的競争力,就應該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時光,利用好這段時間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數萬天才的悲哀:高開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廢物”

有一些人過去一直是被稱贊的優秀生,可進入名校後身邊都是同樣優秀的人,這也使他們的光芒逐漸變得暗淡,有時他們甚至也會成為班級中的中下遊。

有些高材生就是因為沒能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态,導緻自己在大學中越來越懶散,畢業後甚至還比不上一些大學畢業的學生。

因為這些學生常常被自己高貴的名校身份所限制住,不願意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發展的中小型企業,他們的求職目标常常是一些業内有名的大廠。

可對于這些人才濟濟的大廠來說,他們除了看重求職者的畢業院校外,也更加看重一個人的能力。

數萬天才的悲哀:高開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廢物”

其實除了名校畢業的高材生以外,普通學校甚至大專中專畢業的學生,也常常會感受到這樣的困惑。

那是因為在過去的時光中,這些孩子從來沒有真正掌控過自己的生活,他們的一切都早已被父母和學校規劃好,隻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計劃來進行。

可畢業工作這件事情往往需要由他們自己來做決定,進入大學校園後,沒有人再為他們的人生進行規劃,那些人便漫無目的的摸索,常常是以浪費了寶貴的光陰。

也有一些人不小心走了彎路,在并不适合自己的領域中浪費了太多時間。

數萬天才的悲哀:高開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廢物”

這些985院校畢業的高才生,有時覺得自己成為了父母的累贅,通常是因為理想中的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存在着較大的差距。

心理學上曾經提出過有關自我差距的一個理論,簡單來說,一個人可以被分為三個部分,實際生活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和應該成為的自我。

簡單來說,這三個概念分别是指一個人認為自己應該是怎麼樣的人,想要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正式進入社會之前,人們一直在向這些名校學生灌輸一個概念,那就是他們已經享受了過多的資源,站在一個較高的人生起點上。

數萬天才的悲哀:高開低走的人生,高分低能的“985廢物”

這導緻這些名校學生常常給自己設定一個過高的目标,即使他們自身的能力無法達到那樣的頂峰,他們仍然會固執認為,自己隻有實作了那樣的目标,才能夠滿足其他人對自己的期望。

當他們發現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實作那個遙遠的目标時,就會産生一種強烈的落差感,長此以往他們自然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似乎自己已經成為了他人的累贅。

其實學會認清自己,适當放下一些執念,生活就會變得美好許多。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