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廷完成統一後,為何沒有進一步對外開放,反而選擇閉關鎖國?

清朝在建國後不久,便在全國推行閉關鎖國令。不僅斷絕了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國際貿易,也拒絕接受西方傳入的先進技術和琳琅滿目的工業商品。雖然有許多人認為清廷此舉頗為不妥,但畢竟皇帝堅持執行,大臣和百姓也值得俯首聽命。時間久了,人們也就适應了閉關鎖國的日子。

但是當時間來到清朝中後期時,閉關鎖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便随之到來。當清廷不得不重新放眼望向世界,卻發現大清帝國早已經落後于世界。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清廷在完成統一大業後便選擇了與世界切斷聯系的呢?

清廷完成統一後,為何沒有進一步對外開放,反而選擇閉關鎖國?

清帝國疆域圖

封建統治者認為可以完成自給自足

自清廷入主中原之後,很快就完成了漢化程序。不僅語言、行為、道德标準都沿用了傳統,就連思想也在慢慢發生轉變。

由于古代中國一直以農業為支柱性經濟産業,是以古代中國人的頭腦中也就形成了一個"農業思維",即喜好穩定、安于現狀、反對變革。再加上古代中國坐擁大片土地,是以古代中國人更加不愁吃穿問題。隻要封建君主不推行禍國殃民的亂政,則全國各地都将慢慢富裕起來。

清廷完成統一後,為何沒有進一步對外開放,反而選擇閉關鎖國?

正在勞作的清代農民

但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同時,工業革命也帶來了商品經濟繁榮的紅利,使西方國家進入了一段高速發展期。對此,河北省樂亭縣閏各莊鎮闫各莊初級中學的謝志華講師在《論閉關鎖國的原因和危害》一文中曾經提到:

中國曆來是"以農業立國",表現在人們的觀念上:經濟觀念保守,缺少商品市場意識,無法接受一些先進科學與技術;而反映在當時清王朝的統治者的觀念中,則把外國先進技術視為"妖術異技",反對群眾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縱觀中國古代曆代封建王朝,很難找到某一朝代的封建君主極力主張全力發展商業的例子,更是不存在舍農業而完全重商業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封建統治者僅僅是将農業和商業平等對待,就能夠創造商業十分繁榮的景象。但從始至終,"重農"的思想都一直存在于封建統治者的腦海中;發生變化的,隻有對商業的态度而已。

與此同時,清廷、乃至當時許多思想較為閉塞的百姓都認為,清帝國内部完全可以做到自我産出、自我消化。既然能夠完成自給自足,又何必與世界其他國家有往來呢?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思維想法的出現,也揭露了清人盲目自大的心态。

清廷完成統一後,為何沒有進一步對外開放,反而選擇閉關鎖國?

清末時期,仍有許多重臣厭惡"西學"

遏制反清勢力的發展及削弱其影響力

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關外稱帝并建立起了大清國。沒過多久,清朝宗室多爾衮就率領清軍攻入山海關内,并在驅逐了李自成之後入主京師,清廷随之也遷移至此。

在此後的時日裡,清廷一直緻力于剿滅舊明勢力和李自成的農民軍。公元1646年,明朝宗室朱由榔在南方稱帝,仍沿用"明"為國号。但是在公元1662年時,随着朱由榔遇害,南明政權也宣告覆滅。公元1665年,農民軍勢力也被徹底剿滅。

清廷完成統一後,為何沒有進一步對外開放,反而選擇閉關鎖國?

建立起南明政權的明朝宗室朱由崧

實際上南明政權的覆滅,并不代表着舊明勢力從此煙消雲散。在南明政權覆滅後,明朝宗室成員還曾建立起弘光、隆武、紹武等多個割據政權。雖然這些政權最後都被清軍所消滅,但全國許多地區仍然存在着意圖反清複明的舊明勢力。

與此同時,清廷擔心百姓中會有許多人懷念前朝,是以與舊明勢力互相勾結,進而危及清廷對全國的統治。在康熙帝收複台灣之前,内地确實出現了百姓與鄭氏家族私通、前者暗中支援後者的現象。是以,清廷才會選擇在全國範圍内行閉關鎖國政策。

外國勢力觊觎帝國

在提防百姓與反清勢力相聯合的同時,清廷也逐漸意識到了來自外部的威脅。公元早在順治一朝時,雄踞在清帝國北方的沙俄就打起了小算盤。公元1658年,沙俄在黑龍江附近修建了雅克薩城,并将此作為侵略東北地區的橋頭堡。

清廷完成統一後,為何沒有進一步對外開放,反而選擇閉關鎖國?

雅克薩地理位置示意圖

而此時的清廷正忙于南下圍剿舊明勢力和平定三藩之亂,一直無暇北顧,是以對沙俄侵吞東北地區領土的問題也就隻能裝作視而不見,畢竟此時清廷并不具備雙線出擊的能力。

公元1685年,清廷正式決定驅逐沙俄在東北地區的勢力,并發動了雅克薩之戰。此戰結束後,雙方于公元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戰争至此終于告了一段落。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清俄兩國之間的關系才逐漸趨于緩解,雙方之間的貿易活動也随之開始展開。但是沙俄的野心,卻并沒有因《尼布楚條約》的簽訂而消失。相反,沙俄仍然希望有朝一日侵占東北地區。

在簽訂《尼布楚條約》之前,清廷也已經洞察到了沙俄的真實意圖,且一直對沙俄保持着警惕。即便是兩國之間緊張的政治氛圍已經得到了緩解,清帝仍然認為沙俄會從經濟領域入侵清帝國内部。是以,才作出了閉關鎖國和切斷與沙俄之間貿易的選擇。

清廷完成統一後,為何沒有進一步對外開放,反而選擇閉關鎖國?

清俄雙方簽訂的《尼布楚條約》

通過上述論述和分析可以發現,清廷選擇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其實是存在着主動原因和被動原因的。主動原因,便是認為自己可以完成自給自足,并且對西方工業革命所産生的變化嗤之以鼻。

這種心态實際上存在于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心中,比如明皇也曾經以這種心态下達過閉關鎖國令。當時的世界尚且未産生大的變革,是以明代的閉關鎖國政策所産生的負面影響并不及清代那般嚴重。

至于被動原因,則是清廷妄圖以閉關鎖國的方式來逃避沙俄的侵略。事實證明,這種鴕鳥政策隻能起到一時的成效,卻永遠無法打消沙俄的侵略野心。到了清代末期,沙俄的侵略行徑"如期而至",而清帝國早已經因長年累月的閉關鎖國而落後于世界,更是無力阻止沙俄的入侵行動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