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了慈禧太後,中國古代還有哪些權傾天下的太後?

古代中國在君主制時代,由皇後、皇太後或太皇太後等女性統治者代理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行使皇帝職權,稱之為''臨朝稱制''。

按傳統儒學觀點,身為女性的後妃隻能待在内宮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謂''男主外、女主内''。是以後妃要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當然就要''臨朝'',即''當朝處理國政''。

除了慈禧太後,中國古代還有哪些權傾天下的太後?

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指令專稱''制''、''诏''。後妃在掌權後代行皇帝職責,其指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級别,是以叫''稱制'',即''行使皇帝權力''。

兩者合稱,即''臨朝稱制''。該詞在正史中最早出現于班固的《漢書·高後紀》:''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後臨朝稱制,大赦天下。''

然而女性雖臨朝、親裁政事,但在釋出指令的時候,并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義,用制書的形式頒行天下。這麼做的用意有兩點。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改變其在位的事實。是以太後等隻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職權,而不能取代他。第二:為避免将來皇帝成年親政後,太後等會以懿旨幹預政務。是以其隻能以皇帝的名義釋出诏書,以杜絕将來産生皇權二進制化的流弊。

除了慈禧太後,中國古代還有哪些權傾天下的太後?

女性''臨朝'',卻以幼帝名義''稱制''的原則,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後依然遵行不替。

古代臨朝太後有很多,著名的有西漢呂後、東漢鄧太後、北魏文明太後、唐朝武則天、遼朝承天皇太後、清朝慈禧太後等。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後,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是中國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

她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同時,她也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雉在統治期間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複舊典。她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後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穑,衣食滋殖'',給予呂後施政極大的肯定。可曆史傳統評價對其并不算好,畢竟她以女性身份篡奪皇權,大封諸呂,引發外戚之亂。

除了慈禧太後,中國古代還有哪些權傾天下的太後?

東漢鄧太後鄧綏是東漢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後。

鄧綏系出名門,她祖父正是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高密侯鄧禹。

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後。東漢延平元年(106),年僅27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面對着''主幼國危''的局面,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她在執政期間,對内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因而她被譽為''

興滅國,繼絕世

''。

但另一方面,鄧綏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制達十六年而不願還政于劉氏,朝中對此多有非議。

不過鄧太後注意限制母家。清代焦秉貞所畫《曆朝賢後故事圖》中第四幅就是有關鄧綏的《戒饬宗族圖》。由于鄧綏的限制教育,鄧氏子弟都比較守法,使東漢避免了外戚幹政的禍患。

北魏文成文明馮太後是古代著名女政治家與改革家

。北魏和平六年(465),獻文帝即位,她被尊為皇太後。時值政局動蕩,馮太後臨朝聽政,定策誅殺權臣乙渾,依據祖制歸政于獻文帝。

延興六年(476年),獻文帝暴崩,馮太後擁立孫子拓跋宏即位,成為太皇太後,二度臨朝稱制。她悉心教導,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實際主持者,并對孝文帝改革産生重要影響。

除了慈禧太後,中國古代還有哪些權傾天下的太後?

慈禧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是鹹豐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慈禧是晚清的實際統治者,主宰晚清四十七年

。鹹豐十一年(1861)鹹豐帝駕崩後,慈禧與孝貞顯皇後兩宮并尊,稱聖母皇太後,上徽号慈禧。

後來慈禧聯合慈安太後(即孝貞顯皇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同治十二年(1873)兩宮太後卷簾歸政。光緒元年(1875)同治帝崩逝,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鹹豐大統,年号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六年後慈安太後去世,慈禧又在光緒十年(1884)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光緒十五年(1889),慈禧歸政于光緒,退隐頤和園。但九年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後。次日未正三刻(17時),慈禧在儀鸾殿去世,後葬于菩陀峪定東陵。

臨朝太後作為皇權異化的産物,已随着時代改變而成為過去。但那些臨朝稱制者,有的禍亂朝綱,有的卻救國治世。這些女性雖出身後宮,但其故事卻值得一代代中國人去細細品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