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春宮昨日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後婚

這是南明儒将張煌言所寫《建夷宮詞》裡的兩句,所指的就是清初三大案之一的太後下嫁之謎。太後是順治帝生母,皇太極之妻孝莊太後;下嫁的對象是皇太極的同父親弟弟、順治帝的親叔叔多爾衮。此詩為南明士人所寫,滿滿的華夷之辯,“建夷”如此野蠻,竟不顧綱常禮教,小叔子娶嫂嫂,真是天理不容。從心理、感情上自然是希望抹黑“建夷”。但是太後下嫁這事兒到底是真的假的?咱們可以從順治朝時多爾衮稱号稱号演變窺探一二。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多爾衮和孝莊

一、多爾衮稱号演變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順治皇帝以六歲之齡承繼大統。清朝皇帝可謂孤兒寡母,臣下八旗貴族虎視眈眈;外部明朝崇祯皇帝仍在垂死掙紮,力圖中興大明。清朝内外環境并不樂觀。六歲繼位的順治自然需要輔政大臣的幫助,皇太極給他留下的是濟爾哈朗和多爾衮,二人并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衮進入中原,九月孝莊、順治定都北京。入關後多爾衮稱号出現了明顯變化。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順治和孝莊

??順治元年十月初一,順治皇帝在北京再次祭天告極顯示自己為天命所歸(第二次的繼位儀式,第一次在盛京)十日頒布诏書,封多爾衮為“

叔父攝政王

”。隻因多爾衮一手包辦了對明戰争,招降山海關守将吳三桂,清軍幾乎兵不血刃直抵北京,多爾衮功勞太大,遠非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可比。

??順治二年(1645)在多爾衮指揮下,清軍克揚州,定江南,統一戰争出奇的順利。多爾衮功勞再上新台階,清朝内部則開始商議對多爾衮的封賞。濟爾哈朗提議:“(對多爾衮)

一切儀制,亦應加禮。”

趙開心則忙捧臭腳上疏:

“臣以為當于叔父上加一皇字,庶上下辨而體統尊”(《清世祖實錄》)

,最終裡禮部給多爾衮的冊封诏書就以“

皇叔父攝政王

”為主語。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多爾衮

??1648年,南明敗局已定,清朝統一之戰基本快結束。同年十一月,順治皇帝

“恭奉太祖配天,四祖入廟。”

舉行了清皇室入太廟儀式,顯示清朝入主中原的正統性。在這個隆重的祭祖典禮中,自然免不了大加封賞,對多爾衮直接更新為了

“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凡進呈本章旨意,俱書皇父攝政王”

。(《東華錄·卷六》)至此終于出現了所謂的“皇父”問題。也就牽扯出了多爾衮和嫂嫂孝莊的“私情”。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二、滿漢文翻譯的差別

應當指明,雖然清朝是中華正統王朝,但是畢竟是少數民族,而且剛剛入關,仍保留了少數民族風氣,和中原文化難免格格不入。比如清朝的官方文字是滿文,诏書的寫法也是先滿文,後翻譯為漢文。這就出現了翻譯問題。

根據《滿文内國史院檔》所載的滿文原文诏書來看,最開始的“皇叔父攝政王”滿文寫為“dorobealihahani

ecike

amawang”(直譯為:汗的攝政的叔父父王),到了“皇父攝政王”這裡就寫為“dorobealihahaniamawang”,去掉了“ecike”(叔父),是以變成了汗的父王。但是滿文皇父或者皇阿瑪應寫作“hanama”,是以真正意義上的“皇父攝政王”并沒有出現在滿文诏書中。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孝莊和順治

三、歧義原因分析

其實從第一個稱号“叔父攝政王”到第二個“皇叔父攝政王”就已經出現了差別,從漢字方面看不出,但是滿文上就有了很大不同。順治初年攝政王是兩個人,多爾衮和濟爾哈朗(順治堂叔),是以滿文“叔父攝政王”最早的寫作是“叔父”二字在前,“攝政王”在後,即ecikedorobealihawang先親情,再權力。

但是到了入關之後,多爾衮功高震主,權勢極大,壓得濟爾哈朗根本擡不起頭,是以才有了“皇叔父攝政王”之議。再之後,即順治五年(1648)給多爾衮的滿文诏書寫法就是“攝政”在前,“叔父”居中,最後又添上了“父王”二字,即上文說寫的:汗的攝政的叔父父王。把政治意味很濃厚的“攝政”提到前面,自然顯示的是多爾衮的權勢,多爾衮雖在臣位,但天下都是他打的,坐在皇位上的小孩順治,多爾衮自然不能放在眼裡。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順治皇帝

“父王”居後,但這個“父王”并非漢語的父王,而是跟随複合于“叔父”二字,可以了解為對“叔父”的尊敬,因為多爾衮功勞太大,怎麼表示尊敬也不過分嘛!就像周武王稱姜太公為“尚父”、項羽稱範增為“亞父”一樣。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清朝的雙語诏書

四、尊長為父的滿族習俗

如果再從更深一層挖掘,滿族的确有尊長為父的習俗。遠的不提,天命十年(1625)努爾哈赤明令近臣、近身侍衛、女婿要稱努爾哈赤自己為“父貝勒”;一般旗人則要稱努爾哈赤為“大汗”。通過“父”字表示尊敬、親近。就像清朝入關後,對皇帝滿族大臣才能稱“奴才”顯示親切,同時提高對皇帝的尊敬一樣。滿族大臣自然不可能是真正的奴隸,是以“父貝勒”自然不可能是真父親。

對外更需如此,天命八年的蒙古給滿人的誓詞

“若背逆汗父而行,乞上蒼明鑒”

(《滿文老檔》)。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清朝八旗

同樣順治朝之後,仍有稱“父”風俗。《滿文老檔》所見的,康熙朝能稱皇帝為“皇阿瑪”(皇父,滿文寫作hanama)的大緻有:皇帝親生兒女、皇帝的子侄、和皇帝關系較好的進階八旗大臣、近親侍從這幾種。親皇子上疏自不用看,但是皇帝子侄輩分也是這麼用的,如康熙堂侄、簡親王雅爾江阿為女選婿之事上奏,其奏疏先後四次用“皇阿瑪”(皇父)一詞。滿八旗進階大臣也可用,如兩江總督傅拉塔上疏康熙皆用“皇阿瑪”(皇父)表尊敬。又如康熙的親近侍從婁徵額有一次患病

“皇阿瑪(皇父)這樣惦念奴才,特降旨阿哥等,前來看視并問候我,”

(《滿文朱批奏折》)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康熙:這麼多人叫朕爹啊?

五、太後下嫁之謎

綜合學術界的意見,學術界目前對“太後下嫁”之謎仍未統一意見。

第一種觀點也是從滿族習俗入手,認為當時的滿族沒有大規模接受儒家中華傳統文化,“烝嫂”之事是可能發生的。順治年幼繼位,這個位子可真的不安穩,孤兒寡母如何面對堂下虎視眈眈的衆臣,同樣八旗出身,幼兒當得大汗為何我戰功卓著當不得。以武服人也是少數民族的風氣嘛。在這種情況下,孝莊出于自己和兒子生命安全以及地位穩固的考量,很有可能被迫下嫁多爾衮,以圖拉攏權勢極大的攝政王多爾衮幫助親兒子順治。順治一代,多爾衮雖然猖狂但終不敢越雷池一步,問鼎皇位。

多爾衮真娶了孝莊太後?争議不斷的背後,不如看看滿文如何記載

第二種觀點即本文所說,隻是出于順治等人對多爾衮功勞太大的尊敬和拉攏,以“父”字稱呼權勢極大的多爾衮,表示皇帝自己對多爾衮的尊重和重視。是以“皇父攝政王”絕不是因太後下嫁而有,太後也沒有下嫁藩王。

文史君說:

從少數民族習俗來說,為防止财産外流,烝母烝嫂之事是十有八九會發生的,況且現在的财産是天下、是皇權。但不管“太後下嫁”之事有無,都是符合當時滿族習俗的,不能因當時的滿族還是外族就過分鄙視和嘲笑。就如陳寅恪先生所說,即使隋唐時代中華鼎盛,隋唐自然是中華正統,可皇室之間“亂倫”也屢見不鮮。隋炀帝奪嫂,唐太宗奪弟媳,唐高宗烝母(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算是高宗的小娘吧),唐玄宗搶兒媳(楊貴妃本為玄宗子李瑁之妻)要按宋儒标準這麼個“亂倫”王朝太丢人了!随着少數民族的漢化,漢族儒家一套文明禮儀制度也逐漸深入少數民族文化中,少數民族也将自己民族文化取精棄糟,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不斷融合,最終共同鑄成了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清世祖實錄·卷十六》華文書局1971

2.蔣良骐《東華錄·卷六》中華書局1980

3.楊珍,《“皇父攝政王”新探》,《清史研究》2017年2月第一期

4.滕紹箴,《太後下嫁研究鈎沉——駁太後下嫁說》,《滿學論叢·第四輯》2014年4月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