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末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時,為何六國後裔未能複國成功?

在秦滅六國統一以後,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之時,曾經的六國舊勢力還是有出來複國的,隻不過每個國家的情況都不太一樣。

秦末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時,為何六國後裔未能複國成功?

一、齊國

齊國是六國之中最後被滅亡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從頭至尾真正掌控自己命運的六國舊勢力,他們的掌舵人便是原齊國王族田儋和他的堂弟田榮、田橫。

1、田儋

齊國滅亡以後,他們便移居了狄縣。陳勝、吳廣起義後,田氏兄弟便站出來,殺掉狄縣縣令,靠着他們在當地的勢力和在齊國的号召力,很快便成為了齊國最強大的反秦力量,田儋也成為了第一任齊王,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

2、田榮

轉過年,田儋便在戰争中死于秦将章邯之手。而齊國群龍無首之際,齊人又擁護了前齊王田建的弟弟田假為齊王,正随章邯在前線打仗的田榮不禁怒從心頭起,馬上回師驅逐田假,并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繼任齊王。可田榮撤退以後,項梁卻在戰争中不幸戰死,項羽将這個仇恨也記在了田榮的身上。

是以,後來,項羽分封的時候,田榮并沒有得到分封,而齊王田市則被改封為膠東王,齊國被一分為三,另外兩個是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不得不說,在秦末漢初站出來的田姓子孫真的要遠超其他五國後裔。)憤怒的田榮一舉把田都、田安都弄掉,連他那個想認慫的侄子田市也被一舉拿掉,自立為王。

秦末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時,為何六國後裔未能複國成功?

3、田橫

項羽自然不會允許齊國的壯大,又繼續發兵,将田榮戰敗,田榮最後死于平原人之手。可是,很快,田橫又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并組織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繼續抵抗項羽的侵略。項羽幾個月也沒拿下田橫,那邊劉邦已經打過來了,他也隻好退兵了。這一年是公元前205年。

齊國最後的滅亡是敗在了大将軍韓信之手。

韓信連下魏、代、趙,勸降燕國以後,大兵壓境欲攻打齊國,這時劉邦手下說客郦食其來勸降,田橫權衡利弊,決定投降漢王。但不甘心白跑一趟的韓信最終還是對齊國下手了,并一舉将齊國滅國。

田橫逃往海外,後被劉邦召喚,在距洛陽三十裡處自盡,其留在荒鳥的五百壯士也随其一同自盡。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

齊國在這段時間努力了七年,雖未成功,但也算是非常努力了。

二、楚國

楚國雖然是這段時期最強大的勢力,但是卻并沒有楚王宗室力量主動站出來。

最先挂着楚國國名的正是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他們的國号為張楚。

1、景駒

而最先被扶持的楚國貴族力量是景駒,扶持他的是原陳勝舊将秦嘉。公元前208年,陳勝被車夫莊賈所殺,秦嘉便将景駒推了出來,可惜,很快便被另一支楚國勢力幹掉了。這便是項梁、項羽叔侄。

2、熊心

在範增的建議下,項梁扶持了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并殺掉秦嘉和景駒,形成統一的楚國勢力。後來,項羽在公元前206年分封諸侯以後,便派英布等人将已經被升格為義帝的熊心殺害了。

自此,楚國雖仍在,楚國的君主卻已經換成項羽了。

秦末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時,為何六國後裔未能複國成功?

三、趙國

趙歇

公元前209年,陳勝派武臣去趙國略地,武臣占領趙國以後便自立為趙王。公元前208年,武臣為部将李良所殺,其手下張耳、陳馀趙國貴族後裔趙歇為趙王。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将趙王歇改封為代王,而張耳則做了常山王,趙國被拆分。陳馀不滿張耳封王,他隻獲封南皮侯,是以扶持趙歇攻打張耳,張耳戰敗,趙歇、陳馀重新統一趙國,趙歇重為趙王。

戰敗的張耳投奔了劉邦。劉邦派韓信與張耳攻趙,韓信一生中著名的一場戰役“背水一戰”便是滅趙之戰。公元前204年,趙國滅亡。

趙歇的趙國存在不足四年,不過因為其被扶持的原因,其存在感較低。

秦末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時,為何六國後裔未能複國成功?

四、魏國

1、魏咎

魏國的複立要感謝一個人,此人名叫周巿[fú],他原本是被陳勝派往魏國徇地的,但是他把魏國拿下以後,卻不願自立為魏王,反而跟陳勝讨要魏國公子甯陵君魏咎。陳勝起初是不願意的,他的意見是你周巿直接做魏王也就完了,可是周巿怎麼也不同意,就這樣,魏咎才成為了魏王,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

2、魏豹

公元前208年,魏咎和周巿被章邯打敗,雙雙戰死。随後,他的弟弟魏豹向楚懷王借兵,重新奪回魏地,自立為魏王。項羽分封諸侯時,他被封為西魏王,僅有一郡之地。劉邦出關中時,魏豹曾短暫臣服于劉邦,但随着彭城之戰,劉邦失利,魏豹又再次背漢向楚。

公元前205年秋,劉邦命韓信、曹參等人攻西魏國,擒獲魏王豹(當然,還有後來漢文帝的母親薄姬)。魏國亡,魏王豹于一年後為漢将周苛所殺。

魏國存在也是四年左右時間。

五、南韓

南韓雖然一直沒有壯大,但是存在時間還算比較長的。

1、韓成

第一任韓王是南韓公子橫陽君韓成。項梁立了熊心以後,張良便去跟他建議立韓成為韓王,項梁應允,并幫忙找到韓成。于是,張良和韓成開始了南韓的複國運動。可是,與其他國家順利複國不同的是,南韓的複國運動開展得極不順利,經常是他們打下幾個城,轉個身時間又被秦軍奪回去,不斷往複。

後來,劉邦滅秦之前,路過南韓,幫忙穩定了南韓局勢,韓王成才算成為名副其實的韓王,不過,張良也在此時開始追随劉邦了。

秦末各地起義風起雲湧之時,為何六國後裔未能複國成功?

2、韓王信

項羽入關進鹹陽之前,把韓王成帶在了身邊,後來分封也是正常分封了韓王,不過卻一直把他帶到了彭城,其原因自然也就在張良的身上。

後來,劉邦出關,項羽也就把韓王成殺了,改立鄭昌為韓王。随後,劉邦也扶持曾經的韓襄王庶孫韓信為韓王,因其與淮陰侯韓信同名,故習慣稱之為韓王信。韓王信的南韓一直在劉邦的羽翼之下,直到漢朝建立以後依然如此。

不過,後來因為匈奴來襲,韓王信不敵後,投降了匈奴,南韓國除。

六國複國不成的原因

可見,六國除了燕國沒有宗室後裔參與複國,其餘五國還都是有他們的身影的,隻不過,除了齊國和魏國以外,其餘三國并沒有太大的存在感,也沒有多少自主權。他們沒有複國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1、沒有真正有有能力的君主出現;

2、六國的号召力雖然一度較強,但随着秦朝的滅亡、項羽的分封,其号召力也不再有了;

3、六國後裔多有複國之心,而無争天下之意,這也是制約他們發展的根本原因

4、秦始皇建國後曾将十幾萬六國後裔遷往關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六國貴族力量。

5、劉邦和項羽的存在已經不容許他們複國了。

是以,我們看到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雖然興起了六國複國熱,但是,最後還是都紛紛敗在了楚漢兩大勢力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