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邯鄲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時期,邯鄲為趙國都城,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邯鄲臨漳縣先後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自前386年趙敬侯趙章從中牟遷都邯鄲至公元前228年趙幽缪王趙遷被擒,邯鄲曆經趙國8帝158年的艱苦創業,發展成為當時趙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也是當時北方最大的工商都市和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國的帝王陵寝“趙王陵”位于今天邯鄲市叢台區與永年區的西北交界處,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是河北省乃至中國曆史最悠久的王陵。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這五座陵台七個墓冢被認為可能是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七個趙王的陵墓。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趙王陵屢次被盜,失竊文物曾被販賣到英國、加拿大等國,部分追回的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邯鄲市博物館。

01 基本概況

邯鄲市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前身為成立于1968年的“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邯鄲展覽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1984年7月,邯鄲市博物館建立并與展覽館共享主館建築。1986年8月邯鄲市展覽館撤銷,保留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邯鄲市博物新館始建于2008年,建築總高35.5米,占地約120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30679平方米,分為地下1層,地上6層,展廳面積15000餘平方米。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一層為觀衆綜合服務大廳和青少年體驗中心;二層為臨時展廳;三層為邯鄲曆史文化基本陳列,展示了邯鄲從古至今的發展曆程,全面反映了邯鄲曆史文化、社會變遷過程,是一個全面了解邯鄲、認識邯鄲的文化視窗;四層為磁州窯展、古代佛教造像石刻展、古代錢币展等三個獨具特色的專題陳列展廳。五層、六層配備有文物保護實驗室、辦公科研用房等。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一樓中央大廳三面牆壁還鑲嵌有“磁山之光”、“胡服騎射”、“建安風骨”三幅鍛銅壁畫,面積為210平方米,集中反映了邯鄲曆史文化的三個重要時期。大廳中央還置有一組以趙王陵出土的青銅馬為原型而創作的青銅馬群雕,氣勢恢弘。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目前,館内布置有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趙國兩漢時期的《趙文化》、北朝至宋元時期的《中國磁州窯瓷器》、北朝時期的《茹茹公主墓》、唐宋時期的《邯鄲古代石刻藝術》等五個基本陳列。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02 常設展覽

--- “甘丹”風華 ---

“甘丹”風華——邯鄲曆史文化基本陳列汲取邯鄲曆史發展中有特色和重要的曆史事實和文化成就,按時間線索追溯邯鄲先民在這塊古老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勤勞和智慧開拓創造邯鄲的曆史,分為4個展廳,9個單元。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邯鄲西依太行,崇山峻嶺、淺山丘陵、河谷壑流階梯分布;東跨平原,黃河故道、漳、滏、洺、衛河縱橫其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舊石器時期有新橋遺址,新石器時期磁山農業文明燦爛。商族文化在漳河流域起源、發展,戰國時期邯鄲為趙國都城,漢代這裡是著名商業都會。漢末邺城崛起,魏晉南北朝時相繼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國都,興盛近四百年。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隋唐以降,大名藉運河而興,洺、磁扼形勝滋衍,金戈鐵馬紛擾曆史雲煙。宋金元明清,廣平、大名路府并立,耕讀傳家世風敦然。清末鐵路貫通,新學漸興,工礦略顯,為近代邯鄲複興之啟端。民國時期近代工業艱難行進,民族危機日益逼懸。抗戰烽火遍燃冀南,革命老區肇始元元,邯鄲兒女為新中國的建立和民族複興做出了貢獻。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 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 ---

該陳列以單體造像文物、複原景觀和圖檔的形式,集中展現了邯鄲境内北朝至宋代的石刻、造像藝術。陳列共分為四個部分。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一部分 北朝造像藝術

邺城佛教的發展最早始于十六國時期,後趙、冉魏、前燕的相繼建都邺城,使得佛教在邺城逐漸發展壯大,佛教造像藝術也逐漸發展起來。北魏時期,随着雲岡和龍門石窟的開鑿,造像藝術進一步滲入民間,邯鄲出現一批北魏單體造像。東魏北齊時期,邺城的佛教造像藝術達到鼎盛,開鑿了響堂山石窟,同時出現大量精美的漢白玉單體造像。

北魏時期的佛造像藝術達到曆史上的第一個繁盛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為代表的北魏造像影響到邺城地區,以孝文帝遷都洛陽為界限,前期表現“渾厚沉着”,遷洛之後則表現“秀骨清像”的樣式。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邺城所屬地區為東魏,并繼而成為東魏的政治中心。受龍門石窟的影響,東魏造像的主流風格為“面為恨刻,削為容儀”的秀骨清像,但在以邺城為中心的範圍内,已經開始彰顯出一種新的風格,造像身體健壯,陰刻雙線衣紋的風格逐漸成熟,為“北齊樣式”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經過了東魏的短暫過渡後,北齊造像一改前期清瘦作風,造像整體變得疏潔淳潤,面相豐頤而富有神韻,尤其在衣紋表現上,受當時畫家曹仲達“曹衣出水”畫風的影響,衣紋疏簡貼體,使人物形象在疏簡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活力,進而開創了佛教造像藝術史上的“北齊樣式”。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二部分 隋唐造像藝術

經過兩百多年的南北朝分裂,隋朝統一了中國。隋文帝楊堅自幼便生活在佛教寺院裡,是以在他的政權穩定後,诏令在全國範圍内恢複佛教。《續高僧傳 釋明芬傳》記載,“仁壽(601 604年)下敕,令置塔于磁州石窟寺”。邺城雖然在隋代失去了政治中心的有利地位,但其作為佛教中心的影響并沒有衰弱。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到了唐代,佛造像藝術在“大而盛”的社會和藝術環境中進入成熟階段,不但繼續了南北朝以來的風氣,還出現了表現内容更豐富、技巧更熟練的衆多佛教造像類型,佛造像藝術達到頂峰。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三部分 五代宋造像

唐末社會沖突和民族沖突深化,中央宦官專權,地方藩鎮割據,國家走向分裂,相繼出現了五代十國。因中原地區兵火頻仍,社會動蕩,加上後周世宗柴榮于顯德二年(955年)下诏毀佛寺、禁佛教,廢天下佛寺過半,各大寺院佛像壁畫大多被毀。此時的佛教造像藝術基本繼承了晚唐舊風,但明顯流露出頹敗和衰退之形。到了宋代,佛教造像藝術在創作手法上趨于寫實,人物造型進一步生活化、世俗化。經曆過唐代的頂峰之後,宋代的石刻造像藝術逐漸走向衰落。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四部分 北朝刻經藝術

在石壁上大面積镌刻佛經最早始于北響堂石窟,北齊天統四年(568年),晉昌郡開國公唐邕在鼓山石窟“眷言法寶是所歸依,以為缣湘有壞,簡策非久,金牒難求,皮紙易滅。”于是,“發七處之印,開七寶之函,訪蓮花之書,命銀鈎之迹,一音所說,盡勒名山。……”進而開創了中國大面積镌刻佛經的曆史。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 磁州窯瓷器陳列 ---

磁州窯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民窯,位于今河北省南部的磁縣和峰峰境内,因古代地屬磁州而得名。這裡在北朝晚期初創青瓷窯場,隋唐為普通民窯,宋、金、元時期,進入裝飾陶瓷的時代,裝飾品種、技法豐富多彩。明清兩代,彭城為北方瓷都。清末民國時期,彭城窯引進青花、五彩工藝。而晚清民國時期青花、五彩裝飾藝術的繁榮,續寫了磁州窯新的輝煌。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一部分 開篇序章

北朝時期,邺城成為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使得邺城西郊的漳滏流域開始生産瓷器,創立北方最早的青瓷窯場。這些青瓷胎體有粗有細,釉色青灰或青黃,半數口部有化妝土,器物厚重而精美。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二部分 曆史巅峰

磁州窯一千多年的燒造曆史中,在宋金元時期達到了鼎盛。北宋名窯林立,磁州窯成功地将中國繪畫技法用于瓷畫,并創燒了磁州窯精品——白地黑花。金代,成為磁州窯系之集大成者。元代,磁州窯瓷器以白地黑花為主流,内容極為豐富,此時,開始為皇家官府燒造貢瓷,并作為商品遠銷海外。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三部分 北方瓷都

彭城窯元末明初成為磁州窯的燒造中心。民間有“千裡彭城,日進鬥金”以及“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明清兩代,彭城窯主要生産碗、盤、盆、缸等民用瓷,曾為皇家官府燒造瓶、罐、壇等大型酒器。這個時段的裝飾仍以白地黑花為主,然而沒有宋元時期的恢弘精緻,但卻更加簡練流暢。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四部分 雅俗共賞

清朝末期,清政府實行新政,采取振興實業、獎勵工商等系列新措施,對彭城制瓷業産生重要影響。随着瓷業改良的進行,彭城窯從胎質、釉色、裝飾及成型、燒造工藝等方面都有較為全面的改進。此後,傳統的工藝技法開始退出曆史舞台,青花五彩代替了白地黑花,為磁州窯注入新的活力。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 方圓世界 ---

中國曆史上錢币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先後有貝币、銅币、黃金、白銀、紙币等。在邯鄲悠久的曆史程序中先後見證了甘丹刀布、常平五铢、阜昌通寶、冀南銀行币等珍貴貨币的發行,邯鄲也是人民币的發祥地之一。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一單元 貨币春秋

展示了自商周天然貝币起、到戰國各國貨币、秦漢半兩、曆代方孔圓錢、清代銀錠、銀票、近代機制貨币和紙币等各類文物,講述了數千年來中國貨币發展的大曆史。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二單元 邯鄲泉韻

主要展示了曆史上邯鄲地區發行的貨币,有戰國時期趙國發行的各類布币、刀币等;第二部分北朝貨币有永安五铢、常平五铢、五行大布等北朝政權貨币,還有兩宋之交僞齊政權發行的阜昌元寶;第三部分為新中國成立之前冀南銀行發行的各類貨币,并有複原的冀南銀行舊址及印制貨币的石印機。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第三單元 孔方韻事

分貨币諧趣、錢文書法、鑄造天工、青蚨民俗幾部分,展示了貨币本身所包涵的各個曆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更多内涵,同時輔以觸摸動畫展示了貨币的鑄造流程,并以多種形式的遊戲來增強觀衆對錢币知識的了解。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03 館藏珍品

--- 金銀塗乘輿大爵酒樽 ---

酒樽分乘盤和酒樽兩部分,通體鎏銀,紋飾鎏金。酒樽蓋隆起,上面三隻朱雀展翅欲飛,酒樽腹部兩側透雕蟠龍鋪首銜環,酒樽壁部采用細線镂刻的手法,描繪出流雲,鳥獸,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異草等神仙境界圖景,酒樽底部以熊飾作三足,裝飾與乘盤足相同,熊身和鋪首鑲嵌瑪瑙、綠松石、水晶等。

在托盤底部有隸書銘文:“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輿大爵酒樽。”由此可見,這件金樽乃漢代鼎鼎有名的官造——“蜀郡西工”的傑作。銘文中的“乘輿”二字,表明了這件器皿是蜀郡西工專門為皇室制造的。如此精美絕倫的酒樽,是邯鄲市博的鎮館之寶。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 蟠螭紋馬首耳大銅鑒 ---

這個青銅鑒為國家一級文物,口沿窄方,頸部飾一對圓雕馬首環耳,馬鬃毛卷曲,極具張力,上腹部飾獸首耳一對,口沿飾綯索紋,頸部及腹部以凸弦紋相隔,内填細密的蟠螭紋。該器物體型較大,鑄造精良,紋飾細膩。

從器型和紋飾來看這件應為戰國早期器物,卻出土于東漢王侯級别的墓葬中,說明早在東漢時期,這件馬首耳大銅鑒就成為一件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的前代重器,不僅為主人珍視,更成為珍貴的陪葬品。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 透雕夔龍紋金牌飾 ---

這件長方形透雕夔龍紋金牌飾,采用金銅合金鑄造而成,經測定含金量為40%,四周邊框上飾渦紋,牌面透雕兩夔龍紋,兩夔龍以牌面中心縱軸對稱分布,頭向内側,作騰空而起狀,形态逼真,背面兩側有帶形穿鼻,便于與織物或革帶縫綴聯結,其上側邊框有刻有一行細小淺淡的細小文字,疑為先秦銘文。

這件透雕夔龍紋金牌飾,是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民族融合的産物,是先秦服飾金器之精品,具有特别的曆史、藝術價值,是國家一級文物。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 青銅馬 ---

趙王陵二号陵出土的這三件青銅馬形态各異,一匹作仰頭行走狀,一匹作低頭伫立狀,還有一匹作低頭覓食狀,三匹馬的尾巴均打結,而且肌腱隆突、四肢發達、背部豐滿、臀部強健、馬頸有力,根據這些特征,有專家推斷它們是成年蒙古戰馬的造型。

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具有寫實藝術風格的青銅馬,比漢代有名的“馬踏飛燕”還要早400年左右,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國寶”。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 刻度天祿架熨鬥 ---

刻度天祿架熨鬥,通體呈翠綠色,器形高大,厚重,比例勻稱、穩定,支架柄細長,中部有孔可插置熨鬥,支架頂部雕飾有“天祿”。“天祿”為傳說中的瑞獸,是常見的漢代裝飾,寓意為 “天賜的福祿”。這隻“天祿”的鑄造運用了圓雕、浮雕、線刻等多種手法,構思精巧自然,造型生動,憨态可掬。這隻熨鬥柄上還鑄有12個圓圈代表刻度。有專家認為該器物有“持權柄以熨天下”的寓意,禮儀陳設的功能更多一些。

博物館Vol.025|邯鄲市博物館

◇ 本文部分資訊來源于邯鄲市博物館

◇ 本文未标注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