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并定都長安,從此開啟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曆史。相比較于中國曆史上的其他封建王朝來說,唐朝在衆多大一統王朝中更加耀眼。

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都名列世界前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唐帝國的崛起,不僅對中原地區的發展啟到了推動作用,而且對整個東亞地區的國際秩序建立,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體系制定都具有無法比拟的貢獻。

唐朝時期在統治者正确治國方針指導下,疆土廣闊、人口衆多、國力逐漸增強。在完成王朝内部建設和發展之後,唐朝将目光放在了對外關系上。此時唐朝與吐蕃、突厥以及北韓半島上的國家。

通過“和親”、“朝貢”、“宗藩”等政策,建立起了一個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強大“關系網”。在這個前提下既可以保障唐朝邊疆安定,也可以讓唐朝統治者與少數民族政權融洽相處,這對當時唐朝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高唐時期與高句麗的宗藩關系多有反複,這主要源于高句麗國家内部政局動蕩,再加上唐朝當時與吐蕃因為邊境領土問題出現争端,暫時對藩屬國高句麗失去了控制。

兩國甚至一度因為領土問題而出現戰争,但從整體發展角度來看唐朝與高句麗的關系,始終維持在“朝貢”、“冊封”兩個大方向上。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唐王朝與北韓半島上的高句麗,其實主要的關系就是宗藩關系。

一、宗藩關系的确立

盛唐時期的藩屬國大約有三百多個,而高句麗其實隻是唐朝衆多藩屬國之一。所謂藩屬國其實指的是,有别于中原王朝或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政權,需要中原王朝“進貢”并俯首稱臣。

而作為藩屬國在政治上需要受制于宗主國,比如,藩屬國出現統治者更替的時候,新的國王必須要經過宗主國的“冊封”才算合法。作為宗主國也有義務幫助藩屬國維護政權統治,尤其是在藩屬國遇到國家安危問題時,宗主國還需要派兵援助或者替藩屬國從中斡旋。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高句麗作為唐朝北部比較重要的藩屬國之一,不但是唐朝的頭号朝貢國,而且對唐朝的政治體系、經濟發展以及文化交流都非常崇拜。高句麗之是以會成為唐朝的藩屬國,其實與“地緣”有非常大的關系。

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高句麗一直都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由于與唐朝接壤是以受到了來自唐朝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唐朝周邊國家不斷臣服于唐朝的統治下,高句麗要想擁有穩定的政權,就必須要與唐朝建立外交關系。

而當時高句麗與唐朝的主要外交關系就是“朝貢”以及接受唐朝“冊封”。

二、唐太宗征讨高句麗

唐朝建立之後高句麗通過遣使與唐朝确定了宗藩關系,并在這種關系确立之後開始接受唐朝的冊封。而從唐朝的角度來講因為國家政治穩定,對唐朝之外的國家多采用“和親”以及宗藩關系的方式維護關系。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是以對高句麗多以安撫政策為主,但由于由于高句麗國王在國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認為自己的實力可以與唐朝抗衡之後,基本上無視唐王朝的宗主國地位。

高句麗的做法從一個側面來說,破壞了唐朝在北韓半島上的“均勢”政策,在這種前提下唐太宗為了維系宗藩關系不得不“禦駕”親征。

公元七世紀即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唐朝與高句麗因為邊境領土問題發生争端,并最終更新為大規模的戰争。

這場戰争其實是作為藩屬國的高句麗,不斷對宗主國唐朝挑釁的後果,同時,也是唐朝為了維護王朝和平安定,以及消除東北邊患的政治手段。通過與高句麗的戰争唐朝重新樹立了宗主國的形象,這對于威懾其他藩屬國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而高句麗之是以敢于唐朝對戰,其實與統一北韓半島後,本國的經濟、文化、人口以及軍事實力、國力增強,以及高句麗統治者的野心有非常大的關系。

在這種前提下唐朝與高句麗的宗藩關系徹底決裂,唐滅高句麗後在高句麗設立了安東都護府管理高句麗故地,此時高句麗正式納入唐朝版圖,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系告一段落。

唐朝自開始征伐高句麗,到最後将高句麗滅國前後用了二十四年的時間。這一段唐朝與高句麗的曆史,不僅能夠從曆史角度展現出兩國之間的關系,同時還為唐朝和高句麗的藩屬關系增加了很多沖突。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三、唐征高句麗後的宗藩關系

唐朝大軍攻破高句麗之後,實際上從根源上颠覆了唐朝與高句麗的宗藩關系。在這之後唐朝在高句麗設定都護府,并委派都護府官員對高句麗舊地就行管轄。

在這個時期唐朝與高句麗實際上是中央政府和地方的關系。但在戰争之後的一段時間之内,高句麗地區的政局依然動蕩不堪,高句麗國内的反唐勢力不斷制造禍端,并給當地的唐軍以及華族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但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禦駕親征的時候身體受損,再加上唐軍與高句麗軍隊作戰時也有很大損失,是以唐太宗出于多方面的考慮之下,在上位完成預定目标的前提下就倉促退兵。

但對于唐王朝統治者李世民來說,他其實一直到去世之前都沒有放棄唐朝和高句麗的宗藩關系。在唐朝軍隊已經入駐高句麗之後,面對高句麗當時統治者的一再讨好,以及高句麗國内局勢的變化,唐軍在退出高句麗之後唐朝又與其重建立立的宗藩關系。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四、結語

其實大唐王朝在面對唐朝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對外所執行的主要政策和方針就是“和親”以及宗藩關系。即使唐朝在與高句麗維持宗藩關系的時候,出現了很多波折和曲折但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唐太宗最後還是将唐朝與高句麗的關系定位于宗藩關系。

雖然唐朝曾經将高句麗納入大唐版圖,但因為多種原因也不得不放棄這種關系。在唐朝與高句麗重新恢複宗藩關系後,兩國又重建立立了“軍事同盟”關系,這對唐朝的邊疆穩定以及在北韓半島上的勢力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唐朝與高句麗間的會盟,對促進雙方經濟發展推動唐朝與高句麗之間的多領域合作,其實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從那之後高句麗與唐朝使者頻繁往來,這些使者為後來的宗藩關系也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同時,唐朝與高句麗之間經濟往來也越來越多,這不僅使高句麗本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

其實對唐朝開辟海外“互市”也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對雙方的經濟繁榮和發展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同時,唐朝與高句麗的宗藩關系變得更加穩定。

從這一系列的曆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高句麗作為一個北韓半島上的小國家,在于唐朝交往的時候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

雙發和平相處的時候就不斷通史“朝貢”,當國家利益受到威脅後又不惜與強大的唐朝發生戰争。從這個角度不難看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其實都是為了國家利益。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說明了什麼問題?

參考文獻

1.孫靜《唐朝解決唐蕃邊境争端的方法研究》

2.【唐】杜佑.通典【M】.中華書局,1988

3.【唐】1李林甫.唐六典【M】.中華書局,1992.

4.陳曉清、陳淑玲譯注.詩經·【M】.廣州出版社.2001,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