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主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着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迹,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曆史文化的全過程。

譜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俗稱“譜頭”
内容主要記載姓氏的源流、遷徙、分布、墓葬、祠堂、祭禮圖等等;
第二部分為主體即正文
俗稱:“譜堂”,包括“總世系圖”和“世系年表”。年表行傳按“生卒葬娶”四要素,“五世一擡頭”原則分别介紹各人的字号、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第三部分為附錄
俗稱“譜尾”。包括“文傳”和“文藝”兩塊,文傳記載已故先人典型的事迹;文藝記錄家族文人的詩詞歌賦、文章等。
什麼叫宗譜?
宗,本義為祖廟。古代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稱為别子。
按“宗”的含義,實則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于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隻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差別于家譜的地方。
什麼叫族譜?
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别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他們“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衆。
族衆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遷徙等形成一個族體,族體之下的基本機關是家,是以冠用“族譜”名的譜牒應是某宗下的一個新開辟的族體。
族譜不是一個完全的宗族譜系,它隻記述了這個宗族部分後裔,既不同于宗譜也差別于家譜。
什麼叫家譜?
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譜。
漢以前,譜牒類書是大人物的專屬;至漢,以“世本”為書目,專門記錄姓氏、世系、居、作;至隋,屬譜牒的籍名才多樣起來,如:家傳、家紀、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等。
“家譜”一名的取用推測在漢至南北朝時期。
什麼叫支譜?
所謂支譜,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譜牒定位,即局限在該祖這下的一個獨特分支。
形成或成為“支譜”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擇業、遷徙等原因,遊離在原宗地所發展而成的,是以冠以“支譜”,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屬某宗之下的一個分支。支譜仍屬于族譜範疇。
總之,同宗不同族;同族不同支,同支不同家。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中國的譜牒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于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積極的意義。
譜牒是和正史、方志一樣重要的曆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