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開拓者和标兵,特斯拉在電動車時代初期占據了主導地位,另一個角落裡,大衆和豐田兩個傳統巨頭也意識到了電動車時代已經到來,并且開始進行反擊,以保住自己的領先地位。

上個月,相隔五天的時間裡,大衆和豐田先後制定了電動化戰略,未來幾年内共斥資1700億美元,以對抗特斯拉,很明顯,誰都不希望諾基亞VS蘋果的故事再度上演。
阿斯頓·馬丁前CEO安迪·帕爾默說,當世界上最大的兩家汽車制造商決定全面轉向電動汽車時,大家就不需要再懷疑了——電動汽車将是主流。
大衆集團對特斯拉的對抗最為全面,過去84年時間大衆發展成為一個汽車帝國,擁有十幾個子品牌,每年生産大約2800億美元的汽車。從迪斯成為大衆集團CEO開始,每年大衆都會宣布增加電動化預算。
去年12月9日,迪斯公布了迄今為止最宏大的一項計劃,未來五年為電動汽車和軟體開發撥款890億歐元。大衆最初涉足電動汽車領域是奧迪e-tron和保時捷Taycan等豪華車型。去年,它試圖通過更主流的産品——ID.3和 ID.4引起轟動。
2021年前十個月,大衆已經傳遞了32.2萬輛純電動車,隻完成了全年60萬輛銷售目标的一半。迪斯并沒有氣餒,大衆MEB平台正在加速推出新車型,全球範圍内的生産規模也在擴大。
相比之下,豐田汽車更加多元化,他們沒有放棄混動技術。去年12月12日,豐田宣布了電動化戰略,未來幾年内将投入700億美元,2030年前推出30款電動汽車。
在此之前,豐田汽車過于保守的電動化政策一直被诟病,甚至遭到了投資者的抗議。是以豐田才開始加速純電動汽車技術的開發腳步。
面對大衆和豐田的猛攻,特斯拉也沒有坐以待斃。去年特斯拉全球傳遞了93.6萬輛純電動車,增長近90%,而且還在全球範圍内擴充産能。
對于目前的競争局面,行業分析師給出了不同的判斷。德意志銀行分析師Emmanuel Rosner認為,由于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明顯大于行業生産力,是以電動汽車企業取得成功不再取決于訂單,而是生産能力、供應鍊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這方面特斯拉具有很大的領先優勢。
其他人則認為,随着新入局者越來越多,特斯拉的優勢将不複存在。IHS Markit預計到2025年,特斯拉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将從50%降到20%。
Fitch Solutions 汽車研究主管Anna-Marie Baisden則認為,豐田和大衆在競争中處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因為傳統車企比新企業擁有規模、制造經驗和品牌忠誠度這些優勢。
當然,競争不止在電動汽車領域,還有軟體能力,這點上大衆集團已經吃了虧,豐田的軟體能力還沒有得到驗證,是以特斯拉依舊領先。
本文為車林外傳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注明出處,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