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貴妃真實死因終于揭開,史學家:死法過于凄慘,史書都不敢記載

如李白在《清平調》中寫道:“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楊家之女,有羞花之貌,聞者向往,見者傾心,雖一朝被選,召見入宮,深宮牆院之内,備受寵愛,然而兵戈無情,最終命比紙薄。

常聞妃子嬌柔,難見帝王深情,在古代封建制度之下,愛本就是奢侈之事,君王大權在握,後宮佳麗三千,偏愛或專寵,都實屬不易,還會引來災禍。夫妻恩愛,纏綿悱恻,本是浪漫至極,然天下與私情不可兼得。

千古以來,所謂明君,所謂賢主,哪一個能癡迷情愛?盛世需要美人來點綴,災禍需要豔姬來頂罪,都說自古紅顔多薄命,生的一副好皮囊,是恩賜還是原罪?曆史洪流中,或以佳句贊之,或以污名罵之,羸弱女子,最是無奈,最是不幸。

楊貴妃真實死因終于揭開,史學家:死法過于凄慘,史書都不敢記載

古代封建社會中,有着嚴密的等級制度,一般而言,女性地位較低,對大多數女子來說,她們的命運坎坷,就連婚姻,也是被包辦和安排,就算是顯赫人家的子女,或是權力頂端的王公貴族家,也難以避免。若身處亂世,更會自身難保,生死不由己。

我們知道,古代有四大美人,楊玉環就是其中之一,憑着羞花之貌,以及與唐玄宗的愛情,聞名于世,雖然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在面對政權争奪時,也難得善終,然而關于她的死因,卻仍有着争議。楊玉環為楊玄琰之女,但幼年喪父,隻得在開元十七年,投奔三叔楊玄璬家,寄人籬下。

楊貴妃真實死因終于揭開,史學家:死法過于凄慘,史書都不敢記載

随着時間推移,成長在優渥環境下的楊玉環,飽讀詩書,品性溫良,習得歌舞樂器,此外,她從小長相嬌憨,慢慢成長之後,更是生出媚态,顯露出傾城之貌,世人見了都要誇贊,有關她美貌的傳言,流于世間。恰逢鹹宜公主出嫁,大設宴席,楊家受邀前往,楊玉環也在其中。宴席上,壽王李瑁見到楊玉環,被其妩媚之姿,嬌美之貌吸引,一見傾心。

李瑁将心事告訴了母親武惠妃,不久後,在武惠妃的請求之下,唐玄宗便将她指配給李瑁,封為壽王妃,二人恩愛有加。幾年過去,武惠妃逝世,她生前很受玄宗喜愛,在她走後,玄宗怅然若失,終日郁悶。這時,有關玉環的傳言,在宮中盛行,有人向玄宗說起玉環,直言其美若天仙,儀态萬千。

楊貴妃真實死因終于揭開,史學家:死法過于凄慘,史書都不敢記載

随後,宮中宣召楊玉環,開元二十八年,用給窦太後誦經祈福的借口,玄宗命玉環出家,道号“太真”。數年過後,待世人忘卻她時,又将她接入宮中,立為貴妃,此時後位空懸,貴妃受最高朝奉禮拜。

楊貴妃深得玄宗寵愛,萬事哄之任之,玉環被打動,伴在君王側,琴瑟和鳴。關于他們的愛情故事,流傳于後世,“一騎紅塵妃子笑”便是其中之一。楊家因為玉環的受寵,也紛紛加官進爵,備受尊重,進而越發驕縱,她的堂兄楊國忠,最是蠻橫。

玄宗沉迷于玉環的美貌,然而此時朝中暗潮洶湧,風雲驟變,安祿山借着反楊國忠的名義,起兵叛亂,直驅京城,史稱安史之亂。失勢的玄宗,隻得帶上楊貴妃出逃。途經馬嵬驿時,禁軍又掀起兵變,以陳玄禮為首,要求玄宗以江山為重,處死奸臣楊國忠。

楊貴妃真實死因終于揭開,史學家:死法過于凄慘,史書都不敢記載

他們認為貴妃為紅顔禍水,蠱惑君心,使得天下大亂,理應一并賜死。生死面前,玄宗為求自保,最終賜給貴妃白绫,令其自缢佛堂,貴妃的一生,就此以悲劇收尾。雖《舊唐書》中如是,但專家發現,史書中沒有對貴妃死因的具體描寫,反而在文人的詩句中,找到了蛛絲馬迹。

史學家表示,古詩一定程度上便是曆史的縮影,可以從中考究真相,在《哀江頭》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在《過馬嵬》和《過馬嵬二首》中,也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的描寫,都無一不用了“血”的描寫,衆所周知,自缢并不會留下血迹,而詩中種種,暗示了貴妃真實的死因,便是死于亂軍刀下,屍骨難尋。

楊貴妃真實死因終于揭開,史學家:死法過于凄慘,史書都不敢記載

昔日的美人,雖有閉月羞花之貌,卻受叛軍逼迫,倉皇出逃,在途中,又受夫妻背叛,難敵兵刃,血染馬嵬,含恨而終,甚至都無法留得全屍,如此凄慘的下場,哪怕是公正嚴明的史書,也不忍心記載,将真相公之于衆。隻留下她美好的形象,豔絕于世,因愛赴死,讓後人心心念念的,都隻關于她的美麗和無悔。

曆史既是過往,時間永遠向前流動,往事塵封于史冊,後人隻能通過書籍來了解,感受千年文化璀璨的同時,也明白封建社會的糟粕,從中借鑒經驗。古人同樣擁有純真的感情,在曆史潮流中永不褪色,但無奈亂世之中,保全自己都是難事,又如何追求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