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南北朝時期,雖然王朝時不時的變換,但無論怎麼變,都有幾個共同特點∶篡位者都曾經由于内亂或者外患而在舊王朝中立下大功,手中掌握強大的軍隊,憑借個人威望和實力奪取權力,進而實作改朝換代。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然而,到了北周楊堅這裡卻成了例外。楊堅既沒有特殊的軍功,又沒有軍隊,完全是因人成事的幸運兒。以至于清朝著名學者趙翼曾說過∶“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诏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事實上,趙翼的這段評論也是隋唐時期的普遍看法。當時楊堅竊取權力後,有許多忌妒、反感甚至反抗者。首先扯旗造反的就是相州總管尉遲迥。

尉遲迥之是以對楊堅憤憤不平,原因在于尉遲迥的孫女嫁給了杞國公宇文亮的兒子宇文溫為妻,有一次在宗室婦女入宮觐見周宣帝時,被周宣帝看中,收為第五位皇後。宇文溫咽不下這口氣,于是便起兵反叛,最終落個家破人亡,但尉遲迥對此卻沾沾自喜,畢竟孫女婿從王爺換成了皇帝,自己的地位也提高了。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尉遲迥自認為是皇帝的嶽丈外公,是以總是和楊堅比較,越比心态就越失衡。他所寵愛的後妻王氏又不斷煽風點火,而且當時楊堅也擔心尉遲迥作亂,讓朝廷下令派韋孝寬前來接替尉遲迥的相州總管職務。不過更讓尉遲迥不能接受的是,楊堅派來的傳旨使者竟然秘密傳書給相州總管府長史晉昶,讓其做内應,尉遲迥得到這個消息後,氣得火冒三丈,立即處斬了來使和晉昶兩個人,并迅速集合人馬決定與楊堅就此決裂。

當時北周剛剛滅掉北齊,北周在山東地區根基并不深,人心還沒有完全歸順,不少圖謀大權的人不得已投降了北周,但是一旦有風吹草動,這些人絕不會安于現狀。現在尉遲迥決定和楊堅決裂,在這些人看來正是可以利用的機會,他們看到尉遲迥振臂高呼,于是紛紛響應。衛州(今河南淇縣)、黎州(今河南浚縣)、洺州(今河北永年)、貝州(今河北清河)、趙州(今河北隆堯)等地在尉遲迥宣布和楊堅決裂後,立即打出推翻北周的旗号以響應,于是一時間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随着尉遲迥的不斷鼓動,加入他隊伍的人也越來越多,對楊堅而言最為嚴峻的是,有些封疆大吏也由最初的觀望動搖逐漸走上了對抗自己的道路,例如隕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以其管轄的九州八鎮兵馬叛周降陳,益州總管王謙率領管轄的十八州兵馬反叛,豫州、襄州和荊州地區也是叛亂從生。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除了尉遲迥之外,楊堅其實最擔心的就是司馬消難和王謙。司馬消難本來是北齊的元勳,父親司馬子如是北齊的佐命功臣,曾經擔任尚書令,而司馬消難本人則是高歡的女婿,官拜驸馬都尉、光祿卿,出鎮北豫州(今河南荥陽)。司馬消難是個風流才子,有些拈花惹草、喜新厭舊的習氣,是以與公主關系并不好,而且經常被禦史們彈劾貪贓枉法,是以司馬消難的名聲并不好。齊文宣帝在位時,因生性猜忌,司馬消難也受到猜忌,于是為了防止自己會牽連到禍患,他搶先與北周勾結,最終投降了北周,周宣帝納其女為兒子周靜帝皇後,司馬消難也借此榮升大後丞,不久後以外戚出鎮隕州。

王謙是北周功臣王雄之子,本身沒有什麼才能,但為人謙卑,是以在朝廷上下口碑不錯,承襲父爵而身居高位,對北周政權深有感情。楊堅輔政後,王謙舉棋不定,為了個人利益,他曾經派部下奉表進京表示順從。另外,他又對自己不忠于北周皇室的行為而羞愧不已,始終有倫理道德上的負罪感。是以當其使者自京城回來告訴他朝廷的形勢後,他終于下定決心起兵反抗楊堅。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尉遲迥、司馬消難以及王謙以匡複北周皇室為口号,三方共同起兵,表面上聲勢浩大,但是三個人卻都有自己的算盤。尉遲迥一起兵就北結高寶甯以聯合突厥,南方聯結陳朝,并割讓江、淮二州給陳朝;司馬消難起兵之後為了得到陳朝的支援,将自己的兒子送到陳朝做人質。

事實上,在北周各地反叛四起時,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基本都是控制在楊堅手中的。例如幽州、定州七鎮掌握在于翼手中,阻斷了尉遲迥與突厥之間的聯系,使其大有後顧之憂;号稱"東南要地"的徐州(今江蘇徐州),其總管源雄拒絕尉遲迥的拉攏,出兵讨伐尉遲迥的部将畢義緒、席毗和曹孝達,同時擊退了南陳大軍的增援,打破了尉遲迥和南陳聯合的企圖;毫州(今安徽毫州)總管賀若誼西擋司馬消難,東拒尉遲迥,并平定了申州刺史李慧的反叛,分割了尉遲迥司馬消難兩路大軍;利州(今四川廣元)總管豆盧勤死守本州,為大軍進入蜀中打開友善之門。

綜觀當時整個形勢,雖然反叛的人不少,但各地反叛勢力基本都分割開來,形成不了合力,是以也就難以對抗以楊堅為核心的中央朝廷,給了楊堅寶貴時間,可以充分地調兵遣将逐個平叛。

楊堅經過一番部署後,以周靜帝的名義下達了以韋孝寬為行軍元帥讨伐尉遲迥的诏令,同時任命老将梁睿為益州總管,出兵讨伐王謙,任命大将楊素出兵讨伐宇文胄,大将王誼讨伐司馬消難,以韋世康為绛州(今山西聞喜)刺史,坐鎮關中確定京師安全。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在有些平叛将領看來,自己原先和楊堅不相上下,現在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心中難免不服,而且這些人不知道平叛成功後,楊堅究竟會如何對待他們,是以很多人甚是疑慮,這就影響了平叛隊伍的士氣。更為嚴重的是,當時尉遲迥也以高官厚祿引誘這些人,楊堅和尉遲迥究竟鹿死誰手還不得而知,是以有些人開始持觀望态度,甚至暗中和尉遲迥眉來眼去。

當時李穆的侄子李詢向楊堅詳細彙報了前線的情況,其中有句話就能證明上述問題∶"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遲迥鑲金,軍中怪怪,人情大異。"

韋孝寬當時對此沒有什麼良策,畢竟他這個統帥隻是對諸軍進行遙制,将領都各自領兵,而且當時韋孝寬因為年齡的原因身體也不好,不能總領軍務,都是讓夫人代為傳令,韋孝寬這種做法或許有一種息事甯人的味道。但從表面上看,平叛的軍隊似乎群龍無首,有一盤散沙的感覺,是以李詢建議楊堅派重臣到前線監軍。

楊堅雖然對尉遲迥、司馬消難以及王謙的叛亂早有心理準備,但是對于眼下來自内部的危險思想上有些準備不充分,加上軍情緊急,楊堅心中很是焦急,于是就和劉昉、鄭譯等人商議,想要撤換韋孝寬,并希望他們之中有人能夠到前線督軍。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當時李德林見楊堅的想法和行為有些偏離軌道,于是趕忙站出來為楊堅做了一番分析。

在李德林看來,楊堅初掌大權,很像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多人不服氣也在情理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聽信傳言,貿然撤換前線将領,恐怕會适得其反,隻會搞得人人自危,軍隊将會是以崩潰,眼下應該派一名老成持重、有些威望的人到前線去穩定局勢,李德林為楊堅推薦的人選是高穎。

恰在此時,東郡太守于仲文被尉遲迥打敗,妻子兒女慘遭殺害,隻身逃回長安,楊堅立即任命于仲文為河南道行軍總管,和高頗一起到東部前線協助韋孝寬處理軍務。于仲文是北周勳貴,和前線的衆多将領地位相近,與很多人有共同語言,便于溝通。将領們得知于仲文到來後,都紛紛向他打聽京城的消息,特别是楊堅的為人。

于仲文其實很明白,衆将所關心的其實就是未來改朝換代後,自己究竟能得到什麼好處。他同樣明白,自己的表态将決定人心向背,于是便極力贊美楊堅,告訴衆人楊堅是個"寬仁大度,明識有餘,苟能竭誠,必心無貳"的人。

于仲文的到來逐漸穩定住了軍心,加上高穎細緻地打理軍務,平叛的軍隊又開始擰成一股繩。韋孝寬有了高穎和于仲文的坐鎮,也能騰出手來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向尉遲迥展開了猛烈的攻勢。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在軍心穩定之後,韋孝寬帶領大軍向武陟(今河南武陟)挺進,與盤踞在武德郡(今河南沁陽)的尉遲迥之子尉遲惇所率領的十萬大軍隔沁水對陣。為了迅速渡河,高頰建議立即搭橋。三天後,韋孝寬帶領先頭部隊開始渡河,尉遲惇本想趁韋孝寬半渡之時展開進攻,不過他沒有想到韋孝寬反而利用他的軍隊略作後撤之時突然進攻,大軍一過河,高穎就下令将渡橋燒毀。士兵們一往無前,大敗尉遲惇,而後又在野馬岡和草橋擊退尉遲迥的伏兵,大軍直逼邺城。

尉遲迥實在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居然這麼快就兵敗,眼看形勢不妙,便立即集結十三萬大軍,率領二子尉遲惇和尉遲祐,在邺城南城布陣,尉遲迥老當益壯,親自披挂上陣,帶領頭戴綠頭巾、身穿錦襖的"黃龍兵"結成一陣,靡麾下全是關中士兵,全都為其拼死力戰。

為了確定邺城安全,尉遲迥的弟弟尉遲勤帶領五萬青州兵前來增援,率先趕來的三千騎兵先鋒部隊投入戰鬥,雙方在邺城下展開了極其慘烈的厮殺,邺城城中士民争相雲集出城,目睹這驚心動魄的場面。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尉遲迥的确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勇将,威風絲毫不遜于年輕時,他一出馬全軍為之振奮,拼盡全力向韋孝寬大軍沖去。韋孝寬的人馬當即抵擋不住,全軍在敵人的壓迫下逐漸後退。高穎和李詢等人看到形勢危急,顧不上什麼道義準則,匆忙之下整頓人馬,向着圍觀百姓展開攻擊,那些興高采烈圍觀大戰的百姓沒想到還有士兵向自己沖來,立即吓得魂飛魄散,驚叫之中四下逃竄,于是一下子就把尉遲迥的陣形沖亂。

韋孝寬的手下大将宇文忻看見形勢出現轉機,立即高喊"賊敗矣",而後全軍為之一振,重新向尉遲迥的大軍猛烈沖擊,而尉遲迥的人馬則明顯受到士氣影響,陣形被沖得七零八落,韋孝寬的大軍也趁勢攻進了邺城。

大将梁士彥首先從北門攻入,一路追殺至西門,然後将宇文忻的人馬接進城中,尉遲迥退守城中小城樓,大将崔弘度尾追而至,尉遲迥回頭張弓搭箭想要射去,一看是兒媳婦的哥哥崔弘度,想到大勢已去,負隅頑抗也無濟于事,不如做個順水人情,便将弓箭扔在地上,痛罵楊堅後自刎而死。崔弘度大概也不好意思撿現成的便宜回去,于是叫過來弟弟崔弘升,将尉遲迥的首級割下,讓其回去領功請賞。

尉遲迥兵敗後,尉遲勤和尉遲惇、尉遲祐等叔侄三人東逃青州,結果被韋孝寬手下大将郭衍追獲,而後山東地區各地叛亂相繼被平定。

楊堅登基前的最後難題:平定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

尉遲迥是當時三方叛亂實力最強的一支,随着尉遲迥叛亂的平定,司馬消難的處境也越來越困難。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平定尉遲迥叛亂的十天後,王誼率領四大總管進兵隕州,司馬消難聞訊連夜逃難陳朝,于是荊、郢諸州叛亂也相繼平定。楊素攻克榮州,宇文胃出逃,最終被追到斬首。梁睿率領二十萬大軍進入蜀中,連戰連捷進逼成都,十月二十六日,王謙帶領五萬精兵背城結陣,準備決一死戰,梁睿縱兵進擊大敗王謙,斬其首級後傳首京城,至此三方叛亂全部平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