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南北朝时期,虽然王朝时不时的变换,但无论怎么变,都有几个共同特点∶篡位者都曾经由于内乱或者外患而在旧王朝中立下大功,手中掌握强大的军队,凭借个人威望和实力夺取权力,进而实现改朝换代。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然而,到了北周杨坚这里却成了例外。杨坚既没有特殊的军功,又没有军队,完全是因人成事的幸运儿。以至于清朝著名学者赵翼曾说过∶“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事实上,赵翼的这段评论也是隋唐时期的普遍看法。当时杨坚窃取权力后,有许多忌妒、反感甚至反抗者。首先扯旗造反的就是相州总管尉迟迥。

尉迟迥之所以对杨坚愤愤不平,原因在于尉迟迥的孙女嫁给了杞国公宇文亮的儿子宇文温为妻,有一次在宗室妇女入宫觐见周宣帝时,被周宣帝看中,收为第五位皇后。宇文温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便起兵反叛,最终落个家破人亡,但尉迟迥对此却沾沾自喜,毕竟孙女婿从王爷换成了皇帝,自己的地位也提高了。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尉迟迥自认为是皇帝的岳丈姥爷,所以总是和杨坚比较,越比心态就越失衡。他所宠爱的后妻王氏又不断煽风点火,而且当时杨坚也担心尉迟迥作乱,让朝廷下令派韦孝宽前来接替尉迟迥的相州总管职务。不过更让尉迟迥不能接受的是,杨坚派来的传旨使者竟然秘密传书给相州总管府长史晋昶,让其做内应,尉迟迥得到这个消息后,气得火冒三丈,立即处斩了来使和晋昶两个人,并迅速集合人马决定与杨坚就此决裂。

当时北周刚刚灭掉北齐,北周在山东地区根基并不深,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顺,不少图谋大权的人不得已投降了北周,但是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些人绝不会安于现状。现在尉迟迥决定和杨坚决裂,在这些人看来正是可以利用的机会,他们看到尉迟迥振臂高呼,于是纷纷响应。卫州(今河南淇县)、黎州(今河南浚县)、洺州(今河北永年)、贝州(今河北清河)、赵州(今河北隆尧)等地在尉迟迥宣布和杨坚决裂后,立即打出推翻北周的旗号以响应,于是一时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随着尉迟迥的不断鼓动,加入他队伍的人也越来越多,对杨坚而言最为严峻的是,有些封疆大吏也由最初的观望动摇逐渐走上了对抗自己的道路,例如陨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以其管辖的九州八镇兵马叛周降陈,益州总管王谦率领管辖的十八州兵马反叛,豫州、襄州和荆州地区也是叛乱从生。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除了尉迟迥之外,杨坚其实最担心的就是司马消难和王谦。司马消难本来是北齐的元勋,父亲司马子如是北齐的佐命功臣,曾经担任尚书令,而司马消难本人则是高欢的女婿,官拜驸马都尉、光禄卿,出镇北豫州(今河南荥阳)。司马消难是个风流才子,有些拈花惹草、喜新厌旧的习气,所以与公主关系并不好,而且经常被御史们弹劾贪赃枉法,所以司马消难的名声并不好。齐文宣帝在位时,因生性猜忌,司马消难也受到猜忌,于是为了防止自己会牵连到祸患,他抢先与北周勾结,最终投降了北周,周宣帝纳其女为儿子周静帝皇后,司马消难也借此荣升大后丞,不久后以外戚出镇陨州。

王谦是北周功臣王雄之子,本身没有什么才能,但为人谦卑,所以在朝廷上下口碑不错,承袭父爵而身居高位,对北周政权深有感情。杨坚辅政后,王谦举棋不定,为了个人利益,他曾经派部下奉表进京表示顺从。另外,他又对自己不忠于北周皇室的行为而羞愧不已,始终有伦理道德上的负罪感。因此当其使者自京城回来告诉他朝廷的形势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起兵反抗杨坚。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尉迟迥、司马消难以及王谦以匡复北周皇室为口号,三方共同起兵,表面上声势浩大,但是三个人却都有自己的算盘。尉迟迥一起兵就北结高宝宁以联合突厥,南方联结陈朝,并割让江、淮二州给陈朝;司马消难起兵之后为了得到陈朝的支援,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陈朝做人质。

事实上,在北周各地反叛四起时,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基本都是控制在杨坚手中的。例如幽州、定州七镇掌握在于翼手中,阻断了尉迟迥与突厥之间的联系,使其大有后顾之忧;号称"东南要地"的徐州(今江苏徐州),其总管源雄拒绝尉迟迥的拉拢,出兵讨伐尉迟迥的部将毕义绪、席毗和曹孝达,同时击退了南陈大军的增援,打破了尉迟迥和南陈联合的企图;毫州(今安徽毫州)总管贺若谊西挡司马消难,东拒尉迟迥,并平定了申州刺史李慧的反叛,分割了尉迟迥司马消难两路大军;利州(今四川广元)总管豆卢勤死守本州,为大军进入蜀中打开方便之门。

综观当时整个形势,虽然反叛的人不少,但各地反叛势力基本都分割开来,形成不了合力,因此也就难以对抗以杨坚为核心的中央朝廷,给了杨坚宝贵时间,可以充分地调兵遣将逐个平叛。

杨坚经过一番部署后,以周静帝的名义下达了以韦孝宽为行军元帅讨伐尉迟迥的诏令,同时任命老将梁睿为益州总管,出兵讨伐王谦,任命大将杨素出兵讨伐宇文胄,大将王谊讨伐司马消难,以韦世康为绛州(今山西闻喜)刺史,坐镇关中确保京师安全。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在有些平叛将领看来,自己原先和杨坚不相上下,现在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心中难免不服,而且这些人不知道平叛成功后,杨坚究竟会如何对待他们,所以很多人甚是疑虑,这就影响了平叛队伍的士气。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尉迟迥也以高官厚禄引诱这些人,杨坚和尉迟迥究竟鹿死谁手还不得而知,所以有些人开始持观望态度,甚至暗中和尉迟迥眉来眼去。

当时李穆的侄子李询向杨坚详细汇报了前线的情况,其中有句话就能证明上述问题∶"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镶金,军中怪怪,人情大异。"

韦孝宽当时对此没有什么良策,毕竟他这个统帅只是对诸军进行遥制,将领都各自领兵,而且当时韦孝宽因为年龄的原因身体也不好,不能总领军务,都是让夫人代为传令,韦孝宽这种做法或许有一种息事宁人的味道。但从表面上看,平叛的军队似乎群龙无首,有一盘散沙的感觉,因此李询建议杨坚派重臣到前线监军。

杨坚虽然对尉迟迥、司马消难以及王谦的叛乱早有思想准备,但是对于眼下来自内部的危险思想上有些准备不充分,加上军情紧急,杨坚心中很是焦急,于是就和刘昉、郑译等人商议,想要撤换韦孝宽,并希望他们之中有人能够到前线督军。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当时李德林见杨坚的想法和行为有些偏离轨道,于是赶忙站出来为杨坚做了一番分析。

在李德林看来,杨坚初掌大权,很像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多人不服气也在情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听信传言,贸然撤换前线将领,恐怕会适得其反,只会搞得人人自危,军队将会因此崩溃,眼下应该派一名老成持重、有些威望的人到前线去稳定局势,李德林为杨坚推荐的人选是高颖。

恰在此时,东郡太守于仲文被尉迟迥打败,妻子儿女惨遭杀害,只身逃回长安,杨坚立即任命于仲文为河南道行军总管,和高颇一起到东部前线协助韦孝宽处理军务。于仲文是北周勋贵,和前线的众多将领地位相近,与很多人有共同语言,便于沟通。将领们得知于仲文到来后,都纷纷向他打听京城的消息,特别是杨坚的为人。

于仲文其实很明白,众将所关心的其实就是未来改朝换代后,自己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他同样明白,自己的表态将决定人心向背,于是便极力赞美杨坚,告诉众人杨坚是个"宽仁大度,明识有余,苟能竭诚,必心无贰"的人。

于仲文的到来逐渐稳定住了军心,加上高颖细致地打理军务,平叛的军队又开始拧成一股绳。韦孝宽有了高颖和于仲文的坐镇,也能腾出手来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向尉迟迥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在军心稳定之后,韦孝宽带领大军向武陟(今河南武陟)挺进,与盘踞在武德郡(今河南沁阳)的尉迟迥之子尉迟惇所率领的十万大军隔沁水对阵。为了迅速渡河,高颊建议立即搭桥。三天后,韦孝宽带领先头部队开始渡河,尉迟惇本想趁韦孝宽半渡之时展开进攻,不过他没有想到韦孝宽反而利用他的军队略作后撤之时突然进攻,大军一过河,高颖就下令将渡桥烧毁。士兵们一往无前,大败尉迟惇,而后又在野马冈和草桥击退尉迟迥的伏兵,大军直逼邺城。

尉迟迥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这么快就兵败,眼看形势不妙,便立即集结十三万大军,率领二子尉迟惇和尉迟祐,在邺城南城布阵,尉迟迥老当益壮,亲自披挂上阵,带领头戴绿头巾、身穿锦袄的"黄龙兵"结成一阵,靡麾下全是关中士兵,全都为其拼死力战。

为了确保邺城安全,尉迟迥的弟弟尉迟勤带领五万青州兵前来增援,率先赶来的三千骑兵先锋部队投入战斗,双方在邺城下展开了极其惨烈的厮杀,邺城城中士民争相云集出城,目睹这惊心动魄的场面。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尉迟迥的确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威风丝毫不逊于年轻时,他一出马全军为之振奋,拼尽全力向韦孝宽大军冲去。韦孝宽的人马当即抵挡不住,全军在敌人的压迫下逐步后退。高颖和李询等人看到形势危急,顾不上什么道义准则,匆忙之下整顿人马,向着围观百姓展开攻击,那些兴高采烈围观大战的百姓没想到还有士兵向自己冲来,立即吓得魂飞魄散,惊叫之中四下逃窜,于是一下子就把尉迟迥的阵形冲乱。

韦孝宽的手下大将宇文忻看见形势出现转机,立即高喊"贼败矣",而后全军为之一振,重新向尉迟迥的大军猛烈冲击,而尉迟迥的人马则明显受到士气影响,阵形被冲得七零八落,韦孝宽的大军也趁势攻进了邺城。

大将梁士彦首先从北门攻入,一路追杀至西门,然后将宇文忻的人马接进城中,尉迟迥退守城中小城楼,大将崔弘度尾追而至,尉迟迥回头张弓搭箭想要射去,一看是儿媳妇的哥哥崔弘度,想到大势已去,负隅顽抗也无济于事,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便将弓箭扔在地上,痛骂杨坚后自刎而死。崔弘度大概也不好意思捡现成的便宜回去,于是叫过来弟弟崔弘升,将尉迟迥的首级割下,让其回去领功请赏。

尉迟迥兵败后,尉迟勤和尉迟惇、尉迟祐等叔侄三人东逃青州,结果被韦孝宽手下大将郭衍追获,而后山东地区各地叛乱相继被平定。

杨坚登基前的最后难题:平定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

尉迟迥是当时三方叛乱实力最强的一支,随着尉迟迥叛乱的平定,司马消难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平定尉迟迥叛乱的十天后,王谊率领四大总管进兵陨州,司马消难闻讯连夜逃难陈朝,于是荆、郢诸州叛乱也相继平定。杨素攻克荣州,宇文胃出逃,最终被追到斩首。梁睿率领二十万大军进入蜀中,连战连捷进逼成都,十月二十六日,王谦带领五万精兵背城结阵,准备决一死战,梁睿纵兵进击大败王谦,斩其首级后传首京城,至此三方叛乱全部平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