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學今用|歐陽修的《朋黨論》,今人眼光看來有什麼高明之處?

作者:古道西風love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在範仲淹等人的新政主張受到了保守派政敵的攻擊和打壓時,歐陽修以一篇《朋黨論》的文章,讓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看了也為之所動。那麼,放到今天,我們可以向歐陽修學習他的哪些高明之處呢?

古學今用|歐陽修的《朋黨論》,今人眼光看來有什麼高明之處?

來源于百度百科

第一個高明之處,在歐陽修以前,提到“朋黨”兩個字大多數都是貶義,東漢的黨锢之禍、唐代的牛李黨争等等。但是我們今天說到的主人翁歐陽修,他力排衆議,獨樹一幟。在朋黨的概念裡面又深化了其内涵,寫到朋黨也分為重利的小人和同道的君子。君主應該“退小人之僞朋,用君子真朋,則天下治矣”,意思是:斥退小人的假朋黨,任用君子的真朋黨,全國就能治理好了。這正是歐陽修的《朋黨論》的第一個高明之處,标新立異,旗幟大膽。

第二個高明之處,歐陽修在文章中引經據典,論證他的觀點。從堯舜起,到商周和漢唐,各種巧妙的故事,總結提出君主能辨識君子與小人的朋黨差别,做到與君子的朋黨上下一心時,不興盛是不可能的。作者觀點鮮明,層層推進,不自覺間引人深思。

第三個高明之處,表面上在寫朋黨,實際上在為範仲淹的新政辯護。這是一篇非常言辭生動,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又極具說服力和戰鬥力的文章。現在書寫政論文章,都極具參考價值。

說了這麼多,原文如下,請各位欣賞: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财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僞也;及其見利而争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自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僞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僞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恺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臯、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纣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纣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纣;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诮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興亡治亂之迹,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