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魯迅是一個極具批判精神的人,五四運動之後,他的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另外,在東亞文化圈,魯迅乃是一個閃耀的業界标杆,他一生中曾說過許多名言,每一句話都是那麼地發人深省,甚至振聾發聩,深受他思想感染的人,無一不奔赴在抗日救亡的戰場上。然而,盡管我國偉大領袖曾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在感情問題上,他卻是一個十足的“逃兵”。

魯迅的原配妻子叫朱安,她是一個典型的舊社會女子,不懂什麼大道理,沒有什麼知識文化,她唯一知道的就是相夫教子,要完成一個女子一生的“使命”。1878年6月,朱安出生于浙江紹興,她的祖上曾做過知縣,也算風光一時,可是傳到她父親這一代,朱家已經成為了商人家族,而作為女孩子的朱安,從小就被條條框框限制,她的未來似乎已經被定了型。
在封建家庭中長大,朱安自然成為了一個溫柔賢惠、會針線、會烹饪、目不識丁的小腳女性,周圍的每一個女子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她,她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朱安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1899年,已經21歲的朱安在親戚的介紹下與魯迅訂了婚,彼時的魯迅還是一個學生,滿腦子都是學習、進步,他對婚姻一事完全沒有概念。
不過,按照舊習俗來看,魯迅和朱安還是十分般配的,第一,朱安比魯迅大3歲;第二,周家在紹興有一定聲望;第三,魯迅有過留學經曆,教育程度很高。不巧的是,因為魯迅在日本留學的關系,是以二人的婚事一拖再拖,兩家長輩都急得不行,他們都想盡快敲定二人的婚期。1906年7月,魯迅被母親騙回了老家,無奈之下,他隻有按照長輩的意思,先把朱安娶進門。
以魯迅的眼光來看,朱安完全不符合他的擇偶标準,他們兩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産物,他們的婚姻非但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是一個悲劇。是以,魯迅在完婚之後的第三天就偷偷離去了,他不願留在這樣的家庭。這段期間,朱安承受了很多的流言蜚語,她被人無端攻擊、指責,似乎成了一個“不祥之人”。1919年,魯迅在北京買了一處房子,他把朱安和母親都接了過來。
住在一起之後,朱安身上特有的優點也漸漸被魯迅發現,他把家裡的财政大權交給朱安,讓她專心照顧家裡。實際上,朱安一直深愛魯迅,而魯迅也不忍讓她遭受厄運,于是也沒有提離婚的事。就這樣,兩個人有一搭沒一搭地過了下去,日子還算平靜。一次,魯迅生了大病,躺在病床上的他很快消瘦下去,朱安心痛不已,她為了能讓魯迅吃點東西,幾乎絞盡了腦汁。
一天,朱安無意間聽魯迅說想吃稻香村的糕點,于是她連夜趕路80裡,親自買回了他心心念念的美食。然而,面對朱安的傾心付出,魯迅隻是淡淡地說了聲“好”,他對朱安沒有愛,隻有感謝,他不想讓朱安誤會。後來,魯迅遇到了許廣平,他把一生的愛都給了這個女人,而朱安隻有默默陪在身邊,把許廣平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直到1947年孤獨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