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時期最敗家的四位君主,讓四大強國走向衰落,最終讓秦國受益!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曆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争霸戰争,周朝境内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并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南韓、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南韓、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并列。

戰國時期最敗家的四位君主,讓四大強國走向衰落,最終讓秦國受益!

在戰國七雄中,雖然是秦國成為了最後的大赢家,消滅了山東六國。但是,秦國的強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秦國強大的過程中,自然也遭遇了不少強大的對手。其中,就魏國、齊國、楚國、趙國,無疑是秦國崛起道路上無法逃避的四大強國。但是,對于這四大強國來說,最終都走向了衰落,并且都被秦國所吞并。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戰國時期,這四大強國的衰落,都和一位敗家的君主存在直接的關系。換而言之,魏國、齊國、楚國、趙國的曆史上,各自都有一位由盛轉衰的君主。

戰國時期最敗家的四位君主,讓四大強國走向衰落,最終讓秦國受益!

魏國:魏惠王

首先,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稱梁惠王,《竹書紀年》作“梁/魏惠成王”。在魏惠王之前,魏文侯推動了李悝變法,這讓魏國在戰國七雄率先崛起。也即在戰國七雄中,魏國才是第一個變法圖強的諸侯國。魏文侯去世後,魏武侯南征北戰,鞏固了魏國的霸業,奠定了魏國在戰國七雄中的領先地位。不過,魏惠王作為魏國第三位君主,卻沒能守住霸業。在魏惠王時期,魏國是把齊國當作主要的對手的,于是采取團結趙、韓,緩和與秦國對立的政策。但是,魏國在和齊國的交鋒中,卻是屢遭重創。特别是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魏國損失了大量精銳的魏武卒,這成為魏國衰落的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魏惠王想要和秦國之間緩和關系。但是,秦國卻趁着魏國在東線戰場的失利,進而不斷進攻魏國,奪取魏國的河西之地。至于南韓和趙國,也逐漸和魏國貌合神離。于是,非常明顯的是,魏惠王這位君主在位時,魏國不僅實力上受到損失,更面臨着備受孤立的問題。總的來說,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後,魏國亦稱梁國。 但在以後的戰争中,“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于楚”,開始衰落。

戰國時期最敗家的四位君主,讓四大強國走向衰落,最終讓秦國受益!

楚國:楚懷王

楚懷王芈槐(約公元前355年-公元前296年),芈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國時期楚國第37位國君。公元前328年,楚威王去世,芈槐繼位,史稱“楚懷王”。在楚懷王之前,楚威王等君主已經将楚國推向了巅峰。換而言之,楚懷王接手的楚國,同樣是戰國七雄中的強國。楚懷王即位初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進行變法,大敗魏國,消滅越國,擴充疆土,完全可以稱之為一位賢明的君主。對此,縱橫家蘇秦曾言“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不過,如同唐朝時期的唐玄宗一樣,楚懷王在位的後半部分,則是比較昏庸的。在被張儀欺騙之後,楚懷王貿然發動了丹陽、藍田之戰,結果導緻楚國損失了大量的兵馬和疆域。

戰國時期最敗家的四位君主,讓四大強國走向衰落,最終讓秦國受益!

在此之後,楚懷王又在秦國和齊國之間搖擺不定,是以又吃到了垂沙之戰的敗仗。連續的失敗之下,楚國徹底失去了和秦國争奪天下的資格。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與秦昭襄王會盟于武關,秦昭襄王将其扣押,脅迫其割地。兩國相交不斬來使,何況是會盟協談的一國君主楚懷王被扣三年裡,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為王,諸侯自以為無害于己而不讨伐。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史記·楚世家》)”

齊國:齊闵王

齊闵王田地(?—公元前284年),妫姓,田氏,名地,戰國時期齊國第六任君主,齊宣王之子。公元前300年,正式即位,在位十七年。齊闵王剛剛即位的時候,齊國正聯合南韓、魏國等諸侯國,和楚國展開了垂沙之戰。垂沙之戰大敗楚軍以後,聯軍乘勝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在垂沙之戰後,齊闵王更加膨脹,于是發動了第二次函谷關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齊國聯合南韓、魏國大敗秦國。公元前286年,齊國吞并富有的宋國,而齊闵王則一度和秦昭襄王并稱為東西二帝,這展現出齊國在當時戰國七雄中的巅峰。

戰國時期最敗家的四位君主,讓四大強國走向衰落,最終讓秦國受益!

不過,在筆者看來,齊闵王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并周室,自稱天子的行為和野心,無疑讓齊國成為了衆矢之的。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之戰爆發,樂毅率領大軍攻占了齊國70多座城池,而齊闵王也在這場戰役後丢掉了性命。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齊闵王之前,齊威王、齊宣王等君主辛苦多年打下的基業,就這樣被齊闵王葬送了。

趙國:趙孝成王

最後,在魏國、楚國、齊國相繼倒下了,趙國成為山東六國唯一的希望了。也即當時的情況,應該隻有趙國能阻擋秦國一統六國了。為此,秦國和趙國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此戰,趙孝成王由于戰争接連失利,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再加上廉頗固守不戰使趙國蒙羞。秦見趙國固守不戰,便派人散布廉頗投降的謠言并揚言秦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曾大敗秦國)之子趙括。于是趙孝成王不聽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執意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将吏,組織進攻。

戰國時期最敗家的四位君主,讓四大強國走向衰落,最終讓秦國受益!

秦國暗中任命名将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于求勝的弱點,采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争的勝利。由此,對于長平之戰的失利,固然趙括是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對于趙孝成王這位君主,顯然也是連連犯錯。衆所周知,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了45萬精銳士卒,這意味着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等君主的努力,全都被趙孝成王浪費了。是以,就趙孝成王來說,和齊闵王、楚懷王、魏惠王一樣,堪稱戰國最敗家的四位君主,并且最終的結果都是秦國受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