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自覺視域下中國小提琴藝術個性化 養成研究

作者:文化産業融媒體

張 靜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我國的小提琴藝術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在民族領域有着相當出彩的成績,然而,受到文化全球 趨同化現象的影響,我國的小提琴藝術還存在個性養成以及風格沉澱等多個方面的問題。文章基于文 化自覺的視角,針對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曆程進行了回顧,對小提琴藝術的民族化身份認同與藝術 特色培養進行分析,對我國在小提琴領域方面的建設以及思想發展浪潮進行了梳理,針對于我國小提 琴藝術在曆經本土化發展之後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旨在進一步提升小提琴藝術的審美價值,推 動中國小提琴藝術的優質發展,這對于建構民族文化藝術品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文化自覺的觀念最早是由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 通先生提出的,在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項 關于文化自覺的學說裡,包含了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 檢討和自我建立,文化是有“自知之明”的。文化自覺 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來曆、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其發展的趨 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該過程是一個理性 考量的過程,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反思和提升的過程[1]。 文化自覺有效地解決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所存在 的“和而不同”的關系,小提琴藝術作為我國衆多藝術 領域當中的分支,對于我國文化的發展和融合也有着重 要的推動作用。

我國小提琴藝術所具備的自覺定位分析

随着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開始 邁進了資訊化的時代,而資訊化對原本因地域以及族群 所建構成的文化自我體系産生了沖擊,進一步促進了文 化的全球化,人類的曆史總是處于不斷變化和交融的過 程當中,并在該過程當中不斷地前進,遵循着某種特定 的規律一直向前發展。然而,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 能夠如今天這般,因為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影響着文化藝 術融合的程序,此種不可逆的趨勢進一步打破了原本的 發展軌迹和規律,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文化藝術的進一 步發展。

然而,當今時代的文化發展中也出現一些趨同化問 題,在此種環境之下,藝術的民族屬性遭受到一定的侵 蝕,這和上個世紀初期階段所湧現出來的“中體西用” 以及“全盤西化”等思想浪潮有着類似的情況,盡管命 題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然而主體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這主要是因為社會環境在科技以及資訊化的沖擊下早已煥 然一新。文化的發展一定要具有文化自我的形式和特色。

文化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必須和民族特色進行深度 融合,隻有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才能夠形成中華文化發展 的亮點,進而為民族文化的更快發展指明道路和方向[2]。

當今時代背景下,人們不需要對文化藝術當中的西 方文化以及中國文化進行争辯,但是必須要在新的社會 環境之下認識和了解趨同化與民族之間的邏輯關系,從 而保證在全球文化趨同化的浪潮之下,音樂藝術文化能 夠具有較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個性化傳承。

從某種意義上看,小提琴藝術在中國屬于一種舶來 品,在進入到中國之後,小提琴藝術家們在與民族融合 的過程當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創作和培養出了一 批有着高素質水準的民族化小提琴演奏家,也創作出了 諸多有着民族文化影響力的作品。然而,基于文化自覺 的角度來看,就不難發現,我國小提琴藝術發展在民族 個性化養成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仍處于發展的初 期階段,不具備穩定性和成熟性,如同新生的幼苗,還 需要培養并具備一定的能力和鮮明的個性,才能夠立足 于世界。

在文化藝術全球趨同化的環境之下,小提琴音樂所 具備的民族屬性和世界多元音樂之間的關系,必須要進 行重新審視,有效地建立起我國小提琴文化所具有的自 覺及自信,從根本上提升小提琴音樂所具有的民族文化 身份認同,在立足于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之上,建構起 中國小提琴藝術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自我批判及自 我創造的文化體系,也是當今時代發展背景下,中國藝 術行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中國小提琴藝術個性化養成的價值意義分析

小提琴藝術發展的必然性

一直以來,小提琴非自覺式發展所呈現出來的藝術 實踐表現最多的就是處于尴尬地位的文化心态,此種尴 尬心态主要展現在理論研究、作品創作和演奏等各個方 面。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始終在模仿和學習西方小提 琴[3]。然而由于文化審美的差異,導緻了小提琴藝術出 現了重技巧、輕内涵的情況,一些獲得過國際獎項的小 提琴演奏家在技巧方面顯得爐火純青,然而,對于作品 内涵的诠釋尚且不足。除此之外,由于小提琴演奏者一 直以來都接受了西方的訓練體系和模式,在自我文化方 面并沒有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是以,演奏家在對本民 族的音樂作品進行演奏時,不僅覺得西方的标準不能夠 完全适用于本民族的作品,甚至覺得難以诠釋好作品的 内涵,缺少了一些東方特色。

是以,從整體上看,中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容易陷 入中西方小提琴藝術交融的漏洞之中,成為了制約中國 小提琴藝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而從根本上看,這 也是由于中國小提琴藝術領域至今為止都沒有明白誰為 主體以及為誰所用的問題,對于小提琴藝術民族身份認 同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合了解決,在沒有擷取身份認同 的情況下,是不能夠進一步創新發展的。

中國小提琴藝術如果仍然不具備中國式的表演風 格,那麼,将會使得本民族優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忽 視,在演奏時也不能充分展現出作品的内涵。為了能夠 使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必須要建構起中國小提琴的主 體意識,對中國小提琴學派進行建設,必須要具有清晰 的标準及規範,明确小提琴發展的體系、理論、演奏以 及教育等多個方面的内容。

個性化養成促進文化傳播

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之下,文化全球化也進一步加深 了世界文化藝術的交融程度,“引進來”與“走出去” 是交融的兩種主要形式。不同音樂價值觀念所帶來的藝 術碰撞和交融,将會建構出更加多元化的音樂文化價值 格局,而多元化也代表着文化所具有的差異性,最主要 的動力則是民族音樂文化的自覺以及自信。文化隻有具 備差異性,才能夠使民族文化擁有更加鮮明的特色和亮 點,這也是文化傳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

目前,小提琴在民族化發展的道路上盡管取得了一 定的成就,然而卻沒有科學有效的價值引導和機制保 障。現階段優質以及價值走向趨同、風格穩定的小提琴 作品較少,更不用說能夠在藝術領域引起深刻反響的藝 術作品,不管是在民族内涵展現上,還是在演奏技法方 面所具備的統一性和穩定性仍然不夠。小提琴并不屬于 本土的樂器,而是由西方引進,在我國的發展起步時間 相對較晚,并且早期階段大多都是借鑒西方的評價體系。

然而,在經過了百餘年的發展之後,中國小提琴也 并沒有完全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未建構起較為科學 且成熟的教學體系以及評價體系。在長久的發展過程當 中,始終将西方的相關評價标準作為藝術作品的判定标 準,沒有基于民族發展的角度建構屬于自己的判定标準 體系,這種現象對于小提琴藝術民族化以及個性化風格 的養成是極其不利的。隻有經過更長時間的藝術沉澱, 建立科學化的小提琴音樂體系,才能夠進一步推動發展。

建構中國獨特的品牌文化,并推動品牌文化的發展 和傳播,這與我國正在發展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深 度契合,和我國在經濟領域所做出的“中國制造”向 “中國智造”的轉變有相似的原理。小提琴藝術是我國 文化發展領域的一個分支,具有建立民族品牌的時代任 務。為了能夠有效地建立起小提琴民族品牌,必須要有 效地增強音樂文化發展的自覺和自信心,充分提升文化 軟實力。如此一來,才能夠更加快速地推動小提琴藝術 走出去。

文化自覺視野下中國小提琴藝術的轉變發展分析

轉變和尋求發展道路

若在小提琴藝術當中融入中國文化價值理念,那麼 勢必會引發一定程度的文化應激反應。從某種意義上 看,當多種文化進行融合和碰撞時,文化自覺就已經開 始形成了。如今,中國小提琴藝術民族化所取得的突出 成就,是當今文化自覺的必然結果。然而,這其中也存 在一定的問題。盡管文化自覺一直存在,但是還沒有達 到一定程度,并不能夠完全促進主體轉型。

從整體上看,如若将民族化比作傳統音樂文化對于 小提琴藝術文化的排異融合促進體,那麼,中國的小提 琴藝術文化所面臨的“後民族化”相關發展問題的重點 就在于主體的轉型以及定位方面了,在文化藝術領域, 形成中國小提琴學派是最為關鍵的目标之一。

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小提琴學派,早已經不是一個熱點話題,在該領域的幾代音樂學家們早已經開始了 研究,在基于文化自覺以及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中國 小提琴學派的建立顯得更為迫切[4]。不同的藝術在發展 的過程當中都會形成與國家以及民族化發展特征相結合 的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建立起了藝術的獨有特征,還能 夠使民族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播。

關于中國小提琴學派建設方面的構思

為了能夠從根本上實作文化個性化的目的,有效地 推動中國小提琴學派的建構,必須要立足于文化成果以 及學術沉澱進行深入發展。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關于學 派成立是否應該具有十分成熟的條件和環境這一問題, 文化領域的諸多學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中國小提琴藝術在經過了百餘年的實踐和積 累之後,雖然在體系建構、創作創新和教育教學方面存 在一些問題,但是其仍然具備學派建立的條件。中華民 族文化的發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其為學派建設打下了 堅實的文化基礎,而小提琴學派建設最為關鍵的問題則 在于增強文化自覺。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小提 琴學派的構成以及發展必須要有充足的社會條件,進而 使理論和實踐能夠得到更加深入的融合,可從以下幾個 方面入手:

理論基礎構造。必須要對于小提琴藝術相關的資料 文獻、演奏技巧以及教學方面的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和分 析,建設起科學化的評價體系[5]。

作品載體建立。對目前我國所擁有的,多樣化民族 特色的中國小提琴音樂原創作品和文獻進行系統整理, 做好風格沉澱式研究以及作品價值的統一概括,建立起 相關的标準和規範,展開民族藝術精品創作工程。

人才載體建構。在目前的人才基礎之上,要培養新 一代的小提琴演奏者,培養出一批熱衷于傳播民族特色 且有着高技能水準的人才,建構中國小提琴藝術發展的 精英人才庫。

教育載體建構。應當對目前我國小提琴藝術所具有 的藝術規律以及演奏技法規律等進行總結。在立足于實 踐的基礎之上,對我國在小提琴藝術教學方面的教學體 系加以完善,打造出有着鮮明特色的教學方式以及教材 範本[6]。

體制基礎建構。在結合中國小提琴藝術學派發展以 及建構的實際情況之下,搭建起研究中心,針對小提琴 在理論、演奏和教育等各個方面做好自覺性引導,對小 提琴的風格沉澱以及體系培養、意識理念傳播等内容進 行制度性的保障。

中國小提琴藝術仍然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其在個性 化養成以及學派建設方面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其任務之艱巨,道路之長遠,是當下的社會發展環境不 能夠預測到的,未來仍然有諸多的建設工作需要去完善 和改進。

是以,必須要對意識觀念進行革新和轉變,增強文 化自信。抓住世界文化藝術快速融合和發展的機遇,對 中國小提琴藝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核心價值理念加 強引導的力度,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一系列科學合 理的發展規劃。此外,必須要保障中國小提琴藝術學派 建設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搭建具有保障性 的孵化基地。

從藝術發展規律的層面上看,我們不能一直依賴于 西方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成果以及發展技巧,必須要建立 起有民族特色的小提琴藝術。想要最大程度促進中國小 提琴藝術的長遠發展,需紮根于豐富的傳統文化之中, 以中國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為基礎,充分地挖掘和汲 取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和小提琴民族文化藝術進行深 度融合,讓小提琴藝術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隻有注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才能夠從根本上喚醒在人們 心靈深處對小提琴藝術文化的身份認同,樹立起高度的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不僅如此,還必須要建立起統一且規範化的藝術标 準以及審美規則,讓小提琴文化能夠擁有更加科學合理 的評判标準。由此可見,優秀的民族文化特性以及曆史 悠久的東方文明,是中國小提琴藝術個性化養成、學派 建立和發展前進的源泉和動力。

參考文獻

[1]蘇格.小提琴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曆程及民族風格的初 步形成[J].傳播力研究,2020,4(13):115-116.

[2]龔小淨.探尋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本土化發展路徑[J].藝 術教育,2020(03):81-84.

[3]呂樂.試論中國小提琴的音樂文化之路[J].藝術家,2019(10):167- 168.

[4]李雯隽.文化視域下我國小提琴藝術民族風格與特征 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4,32(03):145-148.

[5]武慧.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小提琴藝術理論研究綜論 [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01):35-40.

[6]王麗.從中國小提琴藝術看中西音樂文化的融合[J].中 國文藝家,2019(11):8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