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州在元朝的最後十二年

華州在元朝的最後十二年

作者 闫廣勤

元朝末年,民族沖突、階級沖突已日益尖銳,蒙古貴族的統治已岌岌可危。華州地區也與全國許多地方一樣,在戰亂與天災的交集下,陷于動蕩之中。

華州在元朝的最後十二年

華州元代建築禅修寺

元至正十六年(1356),反元的劉福通、韓林兒紅巾軍大宋政權,派遣一支西征軍直指陝西。九月,西征紅巾軍前鋒李武、崔德部自東向西進攻,初三攻占潼關,元軍主帥述律傑戰死。初五,元軍又奪回潼關,但紅巾軍予以反擊,于十九日再次占領此關。元軍不甘心失敗,又大舉反攻,重新收複了潼關,紅巾軍敗走。這次潼關戰役,20天内4次易手,打得非常激烈,其對華州的影響,史無明确記載。但潼關在華州的管轄之下(潼關當時未設縣,屬華陰,而華陰是華州屬縣),且華州城與潼關相距不過一百多裡,戰亂應當波及今華縣地區。元末文人張翥曾有一首詩描述這次潼關之戰,其中一句為“火飛華嶽天關破,血浸秦川萬馬奔”。從中我們可以想象華州等地的戰亂之重。

李武、崔德強攻潼關不勝,返至河南境内,于至正十七年(1357)二月再次率紅巾軍進攻陝西。這次他們繞過潼關,從南面突入武關(在今陝西丹鳳縣境),攻占商州(今陝西商洛市),經藍田,屯兵灞上(在西安東),直接威脅長安,并分兵攻掠同州、華州,一時關中大震。元軍一面堅守長安,一面調潼關守軍及河南援兵向西進攻,東西夾擊紅巾軍。元将察罕貼木耳、李思齊等入潼關後,遭遇紅巾軍,雙方激戰,紅巾軍大敗,逃入南山,直奔興元(今陝西漢中)。

華州在經曆了紅巾軍進攻陝西的這兩次戰亂後,于至正十九年(1359)又遭遇了一次特大蝗災。這年夏天,蝗蟲大面積發生,以緻發展到飛蝗遮天蔽日,人馬行走都很困難的程度,據說蝗蟲落到地面,溝塹都能填平。由于莊稼乃至草木都被蝗蟲吃光,進而引發大規模饑荒。這場蝗災遍及關中及山東、河南及山西南部地區。

西征紅巾軍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在陝西最後失敗,靠鎮壓紅巾軍興起的察罕貼木耳、李思齊、張良弼等人割地稱雄,互相攻伐,争奪地盤,不聽朝廷調遣,陝西已處于軍閥割據狀态。華州在内的關中東部,先期為李思齊占據,後為張良弼所有,華州曾被軍閥混戰的鐵蹄所踐踏。

與此同時,南方的反元勢力朱元璋全力擴張,在基本兼并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南方群雄後,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将軍,常遇春為副将軍,率25萬大軍北伐,先攻取了山東各地。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徐達率領明軍于此年四月又攻占河南,并派部将馮勝(又名馮宗異)直搗潼關。五月,馮勝大破元軍,攻取潼關,并西進占領了華州。明朝這時的戰略是封住三秦東方門戶,切斷關中元軍與中原的聯系,并不在于占領陝西。是以,明軍在占領華州,確定潼關安全的情況下,馮勝回師随徐達進攻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市),留郭興駐守潼關及華州。洪武二年(1369)春,徐達在占領大都,趕走元朝朝廷後,又率軍經山西進攻陝西。四月,徐達指揮明軍到達河中(今山西永濟)。常遇春、馮勝率先頭部隊渡過黃河,從渭北長驅西進。駐守潼關、華州的明軍郭興也率輕騎從渭南直撲長安。面對明軍的南北夾攻,駐守長安的元軍無心抵抗,棄城西逃,元朝在陝西的統治土崩瓦解,關中全部歸于明朝。至九月,元朝在西北的勢力也被全部鏟除。洪武三年(1370),胡惟俊到華州任知州,這是明朝委派的第一個華州知州,宣告明朝已開始對華州正式的有效治理。

作者簡介:闫廣勤同志年逾古稀,曾任1992年版《華縣志》副主編,華縣郭子儀研究會副秘書長,鄭桓公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著有《華州史話》等史料專著。為《華州古今》主編《百年鹹林》副主編。

圖文來源:華州文藝~《華州史話》

原文作者:闫廣勤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