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神粟裕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還能寫出波瀾壯闊的詩詞

戰神粟裕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還能寫出波瀾壯闊的詩詞

文/王樹人

粟裕作為偉大的軍事家,身經百戰,戰功卓著。有人以為粟裕隻是一位“武将”,不通文墨,實際上粟裕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儒将”。文武雙全的粟裕一生寫了多首波瀾壯闊的詩詞,而且所寫詩詞嚴謹工整,合轍押韻,哲理深蘊,豪放厚重。現把粟裕大将在不同年代寫的十四首波瀾壯闊的詩詞簡說如下,以飨讀者。

上個世紀20年代寫的一首 “詠物詩”

1924年1月,由于不滿家鄉會同縣現狀,粟裕沿沅江下常德尋找革命真理。當船上的大浪把船托起老高,抛上又落下,險些把他摔到水裡後,粟裕即景生情吟誦了一首題為《過清浪灘》的五言詩,詩曰:“ 好個清浪灘,濁浪三丈三;船在浪裡走,如過鬼門關。”

清浪灘是湖南沅陵境内沅江一險灘。滔滔沅水數百灘,其中以清浪灘最有名。沅陵山嶺崎峻,河流兇急,河多灘險,尤其是沅水靠近沅陵一段,清浪、橫石、九矶、白溶,灘連灘接,白浪滔天。單清浪灘就是四十裡水路,船隻順流而下隻需二十分鐘,逆水而行則需要整整一天。

這首詩定格在“好”上。好是驚奇,好是親臨其境,好是對比反襯出清浪灘的險和偉大。這首詩是迄今發現的粟裕第一首詠物之作,表達了粟裕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敢于面對風雨人生的境界,寓意深刻。

1924年3月,已到達常德的粟裕因錯過考期,進入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學學習。1925年春,粟裕考上省立二師,後因省立二師進步校長被害,粟裕等進步學生被秘密轉移到武昌。

上個世紀30年代寫的四首“戰地詩”

1938年4月,新四軍組成了由第一、第二、第三支隊抽調部分幹部和偵察連組成的先遣支隊,約四百餘人。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司令員張鼎丞)任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鐘期光(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軍銜)任政治部主任。4月28日從安徽省歙縣(今屬黃山市徽州區)岩寺出發,經南陵、東門渡、黃池、高淳,于5月22日抵達江甯縣銅山鎮業家莊,後派出三個偵察組對南京、常州、鎮江方向進行武裝偵察,為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作準備。6月17日在鎮江西南之韋崗伏擊日軍車隊,取得了新四軍在江南的首戰勝利。6月下旬完成偵察任務,先遣支隊撤銷,人員分别回到各支隊建制。新四軍先遣支隊在安徽省歙縣出發時,就非常注重宣傳工作的先遣支隊司令員粟裕,不但針對江南地區日僞漢奸、兵匪為患、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提出了“本軍不拉夫,不派款”的響亮口号,而且還寫了一首題為《宣傳新四軍》的詩作宣傳,詩曰:“自古來,出門遇了兵,有理說不清;如今是遇了新四軍,親如一家人,無理也可說分明。”

戰神粟裕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還能寫出波瀾壯闊的詩詞

◆1938年,粟裕在新四軍二支隊留影,左起:粟裕、羅忠毅、羅化成、王內建。

1938年6月17日,粟裕親自指揮新四軍先遣支隊在江蘇鎮江韋崗伏擊日軍車隊,打響了新四軍江南抗戰第一槍。戰鬥中擊斃日軍少佐土井以下官兵三十多人,擊毀汽車五輛。韋崗戰鬥是新四軍江南敵後抗戰的第一仗,首戰告捷,意義重大。正如粟裕在《先遣隊的回憶》一文中指出的:此戰“不僅打擊了敵人之橫行,而且振奮了廣大人民的抗戰情緒,提高了他們勝利的信心”;“不僅奠定了我軍進入江南戰區的基礎,而且開辟了勝利的先聲。”韋崗戰鬥規模雖小,但其意義和影響卻遠遠超出了戰鬥的本身。它戳穿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淪陷區人民的抗日鬥志,極大地提高了新四軍的聲譽。戰鬥勝利後,異常高興的粟裕寫了一首題為《韋崗初勝》的五言詩慶賀,詩曰:“新編第四軍,先遣出江南;韋崗斬土井,處女奏凱還。” 此詩是中國人民和新四軍抗擊外侮的心聲,真實地反映了新四軍指戰員當時的戰鬥激情和勝利的喜悅。不久,新四軍軍部轉發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嘉獎電:“葉軍長:所屬粟部,襲擊韋崗,斬獲頗多,殊堪嘉尚,仍希督饬,繼續努力,達成任務。”

1939年初,新四軍第二支隊舉行黨代表會議。當時陳虹(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等職。)在二支隊4團軍士隊擔任政治指導員,被選為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按照紅軍開會的傳統方式,在會前,大家都互相争着指名表演唱歌或跳舞,“啦啦隊”大聲呼喊,會場氣氛十分活躍。當指名要陳虹這個“小英雄”唱歌時,陳虹坐在台前不動。“小英雄”是當時大家給陳虹起的外号。這不單指陳虹年紀小(當時僅17歲),還因為陳虹扮演過話劇《小英雄》的主角。經粟裕一鼓動,有些同志幹脆就把陳虹拉上台。這時,陳虹這個“小英雄”也激動起來,竟然一連唱了《祖國進行曲》《馬賽曲》和《告别南洋》三首歌。這時粟裕站起來對大家說:“同志們!剛才‘小英雄’唱得不錯。這些歌曲很有教育意義,我聽了很高興。現在我吟一首詩給‘小英雄’。”隻見粟裕站起來,略加思索,就潇灑地口占一首:“小小英雄志氣剛,腰間皮帶挂手槍。歌喉婉轉聲洪亮,沉着應戰不慌忙。”粟裕吟完這首詩,會場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1939年1月21日,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率部奔襲蕪湖市郊區的官陡門日僞軍據點。此戰全殲了官陡門三百餘名守敵,活捉了五十七名俘虜,還繳獲步槍七十多支,短槍十多支,機槍四挺,另有大批手榴彈、子彈和軍用品。這次戰鬥史稱“官陡門大捷”,在新四軍曆史上創造了兩個紀錄:一是新四軍首次長途奔襲就旗開得勝、全殲守敵;二是從戰鬥打響到結束,僅用了八分鐘。官陡門戰鬥結束多日後,粟裕仍興奮不已,提筆在奇襲官陡門大捷的部分指戰員合影照上題寫了《為官陡門戰鬥勝利題詩》,詩曰:“新四軍,膽氣豪,不畏艱苦與疲勞。七十裡之遙,雪夜奔襲蕪湖郊,僞軍無處逃。傷斃滿溝,活捉四十餘,步槍四五十條,機槍三挺,駁殼十餘條,還有大刀。日僞軍旗,腳踏車、大衣和皮袍,軍用品,用籮挑。漢奸遠逃,敵僞心愁,廣大人民興高,同聲咒罵漢奸罪不可饒!”這是一首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的題照詩,全篇洋溢着勝利後的喜悅,既熱情贊揚了新四軍戰士的機智勇敢,又表達了江南人民熱切盼望抗日,打擊漢奸賣國賊的心聲。同時,也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資料,一詩在手,官陡門戰鬥的主要經過和戰鬥成果也就曆曆在目了。官陡門戰鬥的勝利,在當地引起巨大反響,老百姓還編了一首《四老闆是天神》的歌謠:“四老闆,是天神,一飛飛到官陡門,這邊唱着凱歌去,那邊急煞小日本。四老闆,是天神,一飛飛到官陡門,百姓心裡暗自喜,都誇老四是神兵。”“四老闆”,就是指新四軍。同年11月7日,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上司機關合并,組成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部指揮,粟裕任指揮部副指揮。

上個世紀40年代寫的兩首“壯志”詩詞

1943年底至1945年9月期間,浙江省長興縣煤山鎮槐坎鄉仰峰岕是蘇浙皖邊我黨我軍的一個重要指揮中心所在地。新四軍16旅和後來成立的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及中共蘇皖區黨委(後改為中共蘇南區黨委、蘇浙區黨委)、蘇南行政公署曾分别駐紮在仰峰岕的大戶沈家、韓家、曹家。粟裕和蘇浙軍區其他上司人曾一度在此居住和辦公。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蘇浙軍區司令員,統一指揮蘇南、浙西、浙東部隊。剛來仰峰岕時,粟裕和夫人楚青及兒子粟戎生一家三口都住在離沈家五百米處的土地廟裡,當時土地廟裡還供奉着菩薩。當時的居住條件設施極其簡陋,僅有一張架子床、一張桌子和幾把椅子,直到新四軍蘇浙軍區成立大會召開後才從土地廟搬到了大戶沈家辦公。9月下旬,粟裕率部北撤時,當地群衆依依不舍,含淚告别,并有許多仰峰岕群衆為新四軍部隊運輸物資,一直送到宜興張渚、溧陽戴埠。粟裕在仰峰岕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部駐地旁邊,還親自為夫人楚青和兒子粟戎生拍攝下珍貴的合影照片。一天早晨,粟裕與夫人楚青登上司令部駐地附近的山頭眺望,晨曦中霞光分外美麗,因他的思緒馳騁于層峰疊巒中,不禁脫口而詠作詩一首《遠眺蘇浙》:“山,發人深思;海,令人遐想。朝霞鼓舞我迎戰現實,夕照啟發我思索未來!”他的目光凝望遠方,心中盤算着迎戰新的任務。

戰神粟裕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還能寫出波瀾壯闊的詩詞

◆1948年10月,粟裕主持研究淮海作戰方案。右起:陳士榘、張震、粟裕。

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後,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的粟裕曾寫了一首“鞭指江南”題為《沁園春·定鼎中原》的詞,詞曰:“逐鹿中原,利弊權衡,攻城打援。首戰汴梁捷,再殲區部,黃邱驚魂,過隘翻山。序幕揭開,名泉奔湧,布陣排兵今古鮮。江淮闊,赤縣迎風舞,萬馬騰歡。中樞謀劃高瞻,又捧月群星盡聖賢。喜大軍英勇,包抄分割,百韬斃命,悟我堪憐。雙管施威,甕中捉鼈,雪地冰天敵倒懸。杯高舉,望軍民莫醉,鞭指江南。”此詞充滿了勝利的喜悅和打過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渴望。

新中國成立後寫的七首“抒懷”詩

1964年1月,已五年不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而擔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才57歲的粟裕在從化療養時,突發心肌梗塞,回廣州搶救。5月,軍事科學院黨委決定粟裕休息一年。就在這一年,粟裕在北京寫了一首題為《老兵樂》(其一)的詩。這首“感懷之作”詩句铿锵有力、氣勢磅礴,也是其戎馬生涯的真實寫照,詩曰:“半世生涯戎馬間,征騎倥偬未下鞍。爆炸轟鳴如擊鼓,槍彈呼嘯若琴彈。疆場縱橫任馳騁,殲敵何計百萬千。對鏡不須歎白發,白發猶能再揮鞭。”粟裕的長子粟戎生(曾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中将軍銜)每當念起父親粟裕所寫的這首《老兵樂》,都感慨萬千,說這首詩既是父親戎馬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鼓勵他馳騁疆場、為國盡忠的戰鼓。

1974年,粟裕又寫了一首《老兵樂》(其二),詩曰:“半世生涯戎馬間,平生志氣在元元。得從戰争學戰争,江淮河漢往複返。同輩萬千多作古,幸存今日何所憾。感時不必頻對鏡,風光難得閑中看。”此詩原載《粟裕研究資訊》第十三期發表的2000年12月粟裕夫人楚青寫的《追憶粟裕〈老兵樂〉》一文中。該文第一次透露了這首《老兵樂》的寫作背景和過程:1974年,時間又過去十年了,粟裕冤案未平,任閑職依舊,自己在緻力研究探讨未來戰争中,寫了這首詩。此詩未發表過。原詩最後一句是“将軍難得老來閑”。詩成後感歎:“将軍隻合裹屍還,何期生入玉門關。”我當即勸慰了幾句。他沉思後将末兩句改為:“感時不必頻對鏡,風光難得閑中看。”(1958年,粟裕因“反教條主義”一事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接着被撤銷解放軍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94年12月25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和張震聯名發表了題為《追憶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同時在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和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刊登。文章除了對粟裕的戰績和品德作了全面的評價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并是以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曆史上的一個失誤。這個看法,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意見。”——筆者注)

戰神粟裕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還能寫出波瀾壯闊的詩詞

◆1978年6月,粟裕在安徽泾縣雲嶺新四軍軍部題詞:“八省健兒群英會,抗日旌旗向東揮。敵後軍民齊奮起,日寇棄甲又丢盔。新四軍抗日先遣隊出師江南四十周年後重進雲嶺。”

1977年,人到晚年的粟裕在回憶淮海戰役時,曾寫了一首《沁園春·淮海戰役》的詞,詞曰:“作戰方針,攻城打援,首占開封。又俘區壽年,再創敵援;戰局過坳,敵轉防禦。兖濟解放,徐海動搖,橫掃江淮在今朝。十月節,我大軍南揮,分割包抄。首殲碾莊百韬,看徐雙甕鼈哪裡逃。笑緯國東援,損兵徒勞;雙堆黃維,稱蔣嫡系,覆滅于後。杜氏将軍,傾巢突圍也難逃。時迫矣,滅蔣家王朝,就在今宵。”此詞把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濃縮一體,上阙主要寫豫東之戰和攻濟打援,下阙主要寫淮海戰役三個階段:殲黃百韬,滅黃維,俘杜聿明。作者氣吞萬裡如虎,奇句疊出,最後畫龍點睛:“時迫矣,滅蔣家王朝,就在今宵。”需要說明的是:這首詞是在粟裕病逝後才與讀者見面的。楚青在整理粟裕遺物時,從他的小本子裡發現他親筆寫的《沁園春·淮海戰役》。根據分析,這首詞可能是1977年寫的。楚青清理出他的這首詞後,為了彌補《粟裕戰争回憶錄》裡沒有寫淮海戰役的文章這個缺陷,2007年《粟裕戰争回憶錄》再版的時候,應廣大讀者的要求,将楚青整理的《粟裕談淮海戰役》以及粟裕遺作《沁園春·淮海戰役》補錄了進去。

1978年5月,粟裕在北京寫了一首《贈鄭濤任遠洋輪船長》的詩,詩曰:“任你縱橫三大洋,重擔全負汝肩上。道途不比長征近,遠涉重洋很平常。”(見《将帥兒女談将帥》一書173頁)鄭濤,系粟寒生,粟裕次子,時任遠洋輪船長。粟裕堅持自己的兒女應該在艱苦環境中經受鍛煉。長子粟戎生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後,粟裕要他到作戰部隊工作,從當兵做起。粟寒生入伍後,一直在艦艇上工作,因長期海上作業,得了風濕性關節炎,轉業到交通部後,粟裕支援他繼續上遠洋輪工作。并說:“年輕人不要貪戀小家庭,想着坐機關。”于是就有了這一首贈詩。這首詩對高幹家庭及子女的教育應該說是個啟示。創業難,守業更難。這首贈詩以長征作比,說明萬裡長征革命才完成了第一步,還有建設,還有改革開放,還有國際交流合作。得天下者還要善治天下。

1978年6月18日,粟裕在遊覽安徽黃山時,題寫了一首題為《重遊黃山東麓譚家橋地區昔日戰場有感》的七言詩,詩曰:“耀武逞兇黃山麓,紅軍背進志不辱。三年轉戰閩和浙,迎來抗戰初願宿。”1934年12月14日,方志敏上司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即紅10軍團)在黃山東麓譚家橋石門一帶與國民黨王耀武的部隊激戰失利。譚家橋之戰,一直是時任紅10軍團參謀長粟裕的心頭之痛。1978年6月來黃山旅遊,粟裕又一次來到譚家橋,放眼滿目青山,追憶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不禁潸然淚下。他說:“我死後,要和戰死在這裡的戰友們長眠在一起。”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28日,粟裕的二子粟寒生帶着骨灰來到譚家橋,兌現了粟裕生前諾言。

1979年11月13日,粟裕在廣東省南海縣寫了一首《遊西樵》的詩,詩曰:“西樵景色堪誇,路轉峰回如畫。華蓋出白雲,千尺珠簾高挂。當年欲避塵寰,而今樂在人間。亭閣映天湖,為四化裝點江山。”這是一首讴歌四化的抒情詩。作者在南海的西樵,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不禁詩情大發,巧妙地把山名、峰名、瀑布名及湖名嵌入詩中,是一首上佳的旅遊詩作。

1980年5月, 解放軍某部編寫了《江海風雲》一書,請73歲的粟裕大将為該書題詞,粟裕欣然應允,并揮筆寫下了《題〈江海風雲〉》的詩句:“武裝鬥争廿餘年,轉戰頻繁幾萬千。英雄業績烈士血,可歌可泣壯詩篇。吾輩不能忘過去,創業艱辛憶先賢。江海風雲彙青史,激勵人民永向前!”(原載《江海風雲》,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這首題詩跳出一般題詩的圈子,以曆史的筆調回答了《江海風雲》是怎樣的一本好書。英雄烈士創業史,忘記過去就是背叛。第一段的後兩句尤為寫得好,“英雄業績烈士血,可歌可泣壯詩篇”可稱名句。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援: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