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被項羽3萬軍隊消滅?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被項羽3萬軍隊消滅?

彭城之戰,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劉邦56萬大軍,項羽3萬軍隊。為何劉邦用18倍的兵力幹不過項羽?項羽獲勝到底靠了什麼?

一、兵種和兵源有些不同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被項羽3萬軍隊消滅?

1、騎兵對步兵。

項羽的3萬軍隊,都是騎兵精銳,而劉邦的56萬大軍,大部分都是步兵。騎兵對步兵,占據優勢非常大。後面的成吉思汗征戰歐亞大陸,女真大舉入關,靠的全是騎兵。

大規模騎兵的沖殺,就仿佛狼入羊群,步兵抵抗太難。

2、團隊和烏合之衆。

項羽的軍隊,基本上是一條心,有一個指揮,那就是帶頭大哥項羽。而劉邦的56萬大軍,來源實在太複雜,有劉邦的老兄弟們,有收降的三秦将士,還有5位諸侯王的人馬,哪五位?殷王司馬印、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

56萬大軍,并不是名副其實的精銳,而是各懷心思的拼湊軍隊。果然,劉邦一敗,各諸侯又都認項羽當了老大,連三秦的塞王司馬欣也跑去投降了項羽。

項羽的軍隊能稱為一個團隊,而劉邦的56萬聯軍,就是個笑話,一群烏合之衆。

3、兩軍打仗目的不一樣。

按現在的話來說,劉邦的聯軍進入彭城就是侵略,趁着項羽出門,襲擊人家後院,這是偷襲。這些偷襲者看重的是利益,如何分錢,如何瓜分資源和美女。

而項羽的3萬精銳,雖是匆匆前來,但鬥志昂揚,欲要殺了劉邦而後快,因為彭城是人家的家鄉,那裡有楚軍的父老鄉親,父母、孩子、嬌妻危在旦夕,誰能不急?

縱然項羽的3萬精銳團結,都是騎兵,想要保家衛國,可劉邦那是56萬人啊!就算是放56萬頭豬,項羽的3萬人馬不也得殺一會?

項羽獲勝還有原因。

二、項羽的指揮能力極其突出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被項羽3萬軍隊消滅?

你如果說劉邦一無是處,也不對,畢竟人家也是一路打過來的,而且看戰略,制定的一套一套:趁着項羽北上攻齊,先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然後突然進攻項羽老家彭城(今徐州)。

趁着士氣高昂,趁着人多糧多,攻擊對手的後方,沒啥大問題。但是,他碰到人叫項羽,這是一位名将。

說到這裡,我們插個話,聊一聊名将的練成。

1、項羽的名将之路。

首先,我們說一說打架和打仗的差別,打架時一人對一人,勇武者獲勝;五人打一人,五人大機率獲勝;18人打一人,那一個人最好跑路,基本打不過。但是,一千人打一萬人,人少的不見得會輸,一萬人打十萬人,也一樣如此。因為人多了後,靠的不僅是人數多少,最主要的影響在指揮的将軍那裡。

一位名将,必須具備一些素質,但最基本的有三條,一是得懂點軍事理論,什麼兩翼包抄,什麼正合奇勝,必須懂一些,不管你是從書本學習的,還是有人手把手教的,得懂;二是實踐經驗最好豐富些,光是靠理論,打勝仗不容易;三是冷靜且勇敢,能在各種局勢下看清楚敵我雙方的薄弱點,采取最合理的攻擊,當然,勇敢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指揮者的勇敢會激勵下屬。

項羽自然是名将,無需質疑,他是在屍山血海中走過來的。

項羽是楚國名将項燕的後代,這是貴族出身,練過國術,學過兵法,當然,從後面的發展看,兵法學得不精,國術練得不錯。

在前期滅秦過程中,項羽表現極其出色,一路靠着打勝仗和勇敢,立足在了那個時代。

而滅秦時的巨鹿之戰,成就了項羽的赫赫威名。那時,項羽帶着5萬人馬,采取了“破釜沉舟”的政策,表達了要戰勝的決心,在40萬左右秦軍中殺進殺出,九次敗秦,愣是讓名将章邯等人成為了他的背景布,成了他的磨刀石。各諸侯王都看呆了,“霸王威名”傳遍天下。

項羽的實戰經驗太豐富了,而且抓住稍縱即逝戰機的能力特别強。

再看劉邦,基本沒親自指揮過像樣的戰争,進鹹陽靠的是郦食其的嘴,一路說服,沒打幾次仗;而出漢中,靠的是韓信,沒韓信,哪裡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經典戰役?

那麼,項羽在進攻彭城時做了什麼?

2、項羽在彭城之戰中的政策。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被項羽3萬軍隊消滅?

知道劉邦帶人占了西楚老巢後,項羽氣得不輕,估計把劉邦的十八代祖宗都問了個遍。

接着,項羽開始了他的一步步政策。

第一步,楚國大部隊繼續留下和齊國對戰,制造“楚軍還在前線”的假象,這是迷惑齊國人和劉邦探子用的。

這招很管用,至少劉邦是被迷惑過去了,在沒有防備下,被後來的項羽發動突然攻擊。

第二步,從大軍中抽取3萬騎兵精銳,一路南下,回鄉報仇。

這3萬人,是精銳中的精銳,幾乎全是江東子弟,既有對項羽的憎恨,手底下也絕不含糊。

第三步,本來在南下之後,最好的進攻地點在靠北的地方,可是,項羽采取了繞道而行,不惜走遠路從西邊蕭縣而來。

那是劉邦來時的路,打消了衆多懷疑。彭城西邊的防守是最弱的,而劉邦,把重兵放在了北邊的防守上。如此,項羽從西邊快速進攻,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

第四步,快速攻城後,不管其它,隻取中樞,追着劉邦打。

于是,這麼一幕出現了,劉邦在前面跑,漢軍大部隊跟着跑,項羽帶隊在後面追,就像趕了一群羊。這是純粹的屠戮。

最後,漢軍陣亡二三十萬,被殺的,自相踐踏死的,淮水淹死的,都不是小數目。

彭城之戰,三萬對五十六萬,項羽制造。一時間,項羽風頭無量。

那麼,項羽有做的不足的地方嗎?

有!

很多年後,毛澤東在百萬雄師過了江之後,寫下了這麼幾句詩: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其中,“宜将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指的就是彭城之戰中,項羽在劉邦趁大風突圍逃走後,沒有繼續追。如果項羽發了狠,繼續追,也許局面不一樣了。當然,項羽可能也有顧慮,擔心被埋伏吧!畢竟,大敗了劉邦之後,趕快去看看彭城怎麼樣,家人怎麼樣,才是最重要的。

彭城之戰,劉邦大敗,父親和老婆、孩子,都被項羽俘虜了。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了,劉邦不是有韓信嗎?韓信人呢?

三、項羽沒有碰到韓信,事出有因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被項羽3萬軍隊消滅?

我們看看,劉邦的彭城之戰都帶去了誰?周勃、夏侯嬰、盧绾、樊哙等跟在兩旁,而謀士張良、陳平也是伴随的。

這樣的陣容堪稱豪華,但是,謀士不等于名将,可以出主意,但無法直接打仗;一般的将軍,也就是幹些身先士卒,帶兵打仗的工作,不能決定勝局。隻有真正的名将,真正的總指揮,才可以決定乾坤。

如果韓信在,那麼項羽可能會被克制。韓信去哪裡了呢?

有些人說,韓信當時在廢丘(鹹陽附近的興平)圍攻章邯。

彭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5年的4月,而廢丘被攻破,是從前一年開始到了公元前205年的6月,從這個點來看,如果韓信在圍攻廢丘,那麼無法抽身出來的。

其實,仔細看史記,對照《漢高祖本紀》和《淮陰侯列傳》,你可以發現,韓信很有可能是和劉邦在一起的。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寫道:信複收兵與漢王會荥陽,複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啥意思?說劉邦敗了後,是韓信将潰散的兵,重新組織起來,在荥陽和劉邦會合,之後,在荥陽附近的京縣和索亭之間大敗楚軍,從此楚軍不能西去攻漢。

如果,韓信在鹹陽邊的廢丘圍攻章邯,他如何跑到荥陽以東将潰散的兵一點一點收拾起來,又如何能和楚軍展開戰争?

真相隻有一個:那就是韓信跟随劉邦去了彭城,但沒有軍事指揮權,等劉邦大敗之後,韓信才發揮作用,收拾了爛攤子。

那為什麼韓信沒有軍事指揮權?楚地是項羽老家,也是劉邦老家,更是韓信老家,而項羽又是韓信的老上級,如果軍事指揮權全給了韓信,他有了不良舉動,該當如何?

是以,雖然韓信帶軍出了漢中,且屢戰屢勝,但彭城之戰的軍事指揮權,顯然不是韓信所有。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被項羽3萬軍隊消滅?

綜合說來,項羽能用3萬精銳打敗劉邦的56萬大軍,是因為三大原因,一是兵源的問題,二是政策的問題,三是韓信沒有軍事指揮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