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登基後,平反了諸多被雍正打壓的叔伯,為何不願平反其大伯?

乾隆可不是不願平反他的大伯,而是他不敢這麼做。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令,在诏令中,他明确要求,将原本被父親雍正帝“革除黃帶子、削除宗籍”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二人,“複其原名,收入玉牒”。

此诏令一下,頓時朝野議論紛紛,可還沒等大臣們回過神來,乾隆帝又緊接着下了第二道诏令,為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平反,并為皇三子胤祉追谥。

乾隆這一連串的操作,意味着将當年與他父親雍正争奪嫡位失敗後,被打擊的叔叔大爺們幾乎全部平反,大臣們在感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同時,不由得對乾隆帝此舉揣測不已。

而有些細心的大臣就發現,在被平反的人中,唯獨少了乾隆的大伯,也就是當年的皇長子胤褆,前前後後,并沒有關于如何處理他的诏令。

是乾隆不願意平反被幽禁緻死的大伯胤褆嗎?實際上并不是,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乾隆無論如何也不敢拆自己爺爺的台。

胤褆被幽禁,完全是屬于自己作的一手好死。

如果單從年齡上來講,胤褆是康熙所有成年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也是以位列皇長子,隻不過這個皇長子,一點都沒做大哥的樣子。

原本在早年間,康熙還是比較喜歡胤褆的,畢竟他是最大的兒子,平時經常會安排一些具體的事務交由胤褆處理,并且,逢上帶兵出征,康熙也喜歡帶着他一同前去,除了讓他長長見識之外,更多地就是讓他得以鍛煉。

而胤褆本人也較為聰明能幹,每一次父親康熙安排的事情,他都能十分圓滿的達成,對此,康熙時贊賞有加,經常會誇獎胤褆是個可塑之才。

其實,這隻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正常的贊許和認可,但胤褆聽起來,則變得完全不一樣。

之是以他會覺得不一樣,和他的出身有很大關系,胤褆的生母是惠妃烏拉納喇氏,由于烏拉納喇氏的娘家隻是内務府的包衣奴才,是以,即便是惠妃為康熙生下兒子,也隻能是一個妃子。

根據清制,這樣的出身,決定了她當不了皇後,是以,惠妃的兒子胤褆,哪怕是年齡最大,也隻能是一個庶子。

而庶子在當時是沒有繼承權的,換到皇家而言,就意味着他不會成為太子。

對于這一切,胤褆自然是心中極不平衡,憑什麼自己是長子,卻因為出身當不了太子?況且自己能力也不差。

但他的不平衡,也隻能埋在心裡,畢竟太子胤礽的出身,要比自己高貴的多,并且,父親康熙對太子的喜愛程度,要比對自己更深一點。

但他一心想要奪得太子之位的念頭,從沒有停止過,在他看來,如果自己想要上位,那麼最大的機會,就是太子被廢。

是以,從康熙二十五年,胤礽被正式立為皇太子開始,皇長子胤褆就暗中密切地關注着太子的一舉一動,期望他犯錯,好能讓自己有上位的機會。

而這一等,就等了足足二十多年,終于,在康熙四十七年,胤褆的機會來了。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以及多位阿哥陪同康熙巡行塞外,沒想到在出巡的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突然患了疾病,身為父親的康熙焦急萬分,但身為哥哥的胤礽卻表現的無動于衷,甚至還有些冷漠,這就讓康熙十分惱火,認為胤礽毫無友愛之心,沒有一點做兄長的樣子。

與此同時,皇長子胤褆又告發胤礽諸多不良表現,比如他恣行捶撻王公大臣、縱容下屬敲詐勒索等等,種種劣迹加起來,讓康熙對胤礽極度失望。

如果胤礽在當時能低頭認錯,康熙可能還不至于那麼惱火,但在康熙訓斥他時,他不僅不聽,反而當場頂撞,這就更讓康熙對這個兒子失去耐心。

而在回京的路上,發生的另外一件事,讓康熙徹底下定決心要将胤礽廢黜。

返京途中,胤礽趁着半夜,偷偷的接近康熙的營帳,并把簾子撩開一道縫隙往裡面偷看,他看到什麼無從知曉,但卻被康熙逮了個正着,這下,康熙也實在忍不了了,認為胤礽有“弑逆”之心,當即決定,廢除太子胤礽。

而這種局勢,顯然是皇長子胤褆喜聞樂見的,他巴不得胤礽被廢,這樣一來,他就有上位的機會,而他接下來的操作,更驗證了他急切的心理。

就在胤礽被廢除同時,胤褆認為自己時機已到,加上父親康熙對自己向來喜愛,是以他就認為,康熙勢必會考慮自己,而為了在父親面前給自己加點印象分,他幹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

他居然當衆表示,自己願意代替父親,誅殺那廢太子胤礽,還美名其曰,不要髒了康熙之手。

要知道,康熙雖說是帝王,但他一直對于親情看得還是比較重的,不然也不會因為太子胤礽對皇十八子生病無動于衷而大動肝火,如今胤褆竟然說出了這種話,這讓康欣不僅震驚,而且感到可怕。

用康熙的原話就是,像胤褆這種“不谙君臣大義,不念父子之情”的人,簡直是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這一句話,就宣判了胤褆的死刑,康熙也明确表示,自己原本就沒有立胤禔為皇太子之意,如今他犯下大錯,也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此時的胤褆,能夠停止他的非分之想,并誠懇地向康熙認錯的話,雖說免不了責罰,但依照康熙的行事風格,至少還會顧及父子之情,不至于讓胤褆被幽禁緻死,但隻可惜,胤褆依舊是執迷不悟,硬是一條道走到了黑。

在看到自己已經沒有希望當上太子後,胤褆開始押寶,把自己的前途寄希望于賭注中。

他押寶的對象,是皇八子胤禩,當時胤禩以“聰明能幹,有德有才”著稱,并且,在太子胤礽被廢除的當時,康熙就任命胤禩為内務府總管,種種迹象,讓皇長子胤褆認為康熙有意于老八胤禩。

是以,身為大哥的胤褆,開始無條件地支援弟弟胤禩,不僅主動親近胤禩,還為其廣造輿論,還特意找來一個算命的張明德,對外宣稱老八有“大貴”之相。

胤褆這樣做,無非是覺得康熙會把太子之位交給胤禩,而自己提前親近并主動示好,同時幫助他擴大聲勢,日後若是老八繼位,那麼自己就是大功臣。

但結果卻是,胤褆這一番操作,被康熙看得真真的,不僅令康熙對他愈加厭惡,同時也認為老八胤禩勾結胤褆,最終康熙大動肝火,斥責胤禩為“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徹底斷了他繼位的夢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八被康熙踢出局,有一部分原因就出在老大胤褆身上,有道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胤褆的操作,完全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自己惹康熙嫌棄,還連累老八下了水。

到了這個時候,康熙已經是對皇長子胤褆極度的厭惡了,恨不得讓他馬上消失,看到康熙如此态度,本着牆倒萬人推的宗旨,皇三子胤祉又火上澆油,向康熙告發了胤褆利用巫術,“魇鎮”并試圖謀害皇太子胤礽一事,這下,胤褆算是徹底跌入了萬丈深淵。

而眼看自己的兒子已經無可救藥,惠妃烏拉納喇氏也是十分無奈,她主動向康熙奏請胤褆不孝,請求将他就地正法,而康熙再次發揚了父愛精神,并沒有将其誅殺,而是将其圈禁起來。

不過,雖說隻是圈禁,但胤褆與别人不太一樣,畢竟康熙内心裡對他還是極度憤怒的,是以,先是下令奪去其王爵,之後又派重兵,将其關在自己家中,不得外出半步,而康熙在出遠門時,擔心這個喜歡四處搬弄是非的兒子不安分,又特意下令,派了足足近一百位王公大臣來看守胤褆,生怕他出來找事。

自此,胤褆就開始了長達二十六年的圈禁歲月,高牆外争奪嫡位的戰争依然在繼續,但絲毫影響不了他的“安靜歲月”,哪怕是康熙駕崩、雍正登基,也同樣如此,曾經風光無限的皇長子,就這樣在方寸之地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而在雍正帝登基後,開始了對當年和他争奪過地位的諸兄弟打擊報複,其中,先是在雍正二年,首先對皇八子胤禩進行問罪,斥責其為“肆行悖亂,幹犯法紀“,下诏削其宗籍,同時進行圈禁,并将其改名為“阿其那”。

緊接着,皇九子胤禟也同樣遭受了與老八一樣的待遇,并被改名為“塞思黑”,另外,皇十子胤 被圈禁,就連雍正帝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皇十四子胤禵也被打發去看守皇陵。

整體一套操作下來,除了始終站在雍正這邊的皇十三子胤祥之外,其餘當年和雍正對着幹的幾個兄弟,基本上全部都被打壓,而在這裡面,雍正肯定忘不了當年皇長子胤褆曾幹過的事,斥責其為“殘暴橫肆,暗行鎮魇,冀奪儲位”,繼續堅定地執行着當年康熙将其圈禁的指令。

是以,皇長子胤褆,也就隻能繼續過着他那高牆之内的歲月,一直到雍正十二年病逝為止。

由于被圈禁的日子過于無聊,胤褆沒事就生孩子玩,終其一生,共生有兒子十五個,女兒十四個,共計二十九個子女,創下了他同輩兄弟中的最高紀錄。

對于雍正打擊報複自己兄弟這種行為,且不論是否冷血自私,但在當時來說,既然雍正已經将這幾個人定性為鐵案,那麼作為兒子的乾隆,按理說是不應該将其推翻的。

但乾隆在登基數年後,卻出人意料地下達了将諸多被雍正打擊的叔伯們平反的诏令,自皇三子胤祉開始,基本上所有曾被父親打擊的叔叔大爺們都一一翻了案。

但在乾隆為這些翻案的同時,唯獨有一人,依然是被選擇性地遺忘,這個人就是乾隆的大伯,皇長子胤褆。

那麼說,乾隆既然敢翻案,怎麼會不平反他大伯呢?其實仔細研究乾隆平反的名單後,就會發現這裡面有一個細節,這個細節足以說明乾隆為何不平反其大伯的原因。

乾隆登基後,平反了諸多被雍正打壓的叔伯,為何不願平反其大伯?

首先,乾隆在下達平反诏令最初,先是平反了曾經被順治皇帝“挖墳鞭屍”的多爾衮,此舉可是大有深意。

為什麼呢?簡答來說,乾隆平反多爾衮,是先行試探。

試探誰?試探朝中大臣們的反應,尤其是那些八旗貴族的反應,當年多爾衮在死後被順治帝掘墳鞭屍,但畢竟已經是幾代前的事情了。

如今朝中局勢一變再變,已經不是當年的情形了,不管是為了拉攏八旗貴族也好,還是為了平息沖突也罷,乾隆帝非常需要一個能彰顯他“仁政”的政績。

既然是要彰顯仁政,那莫過于寬恕曾經罪大惡極之人罪過這件事了,曆朝曆代的帝王也經常會幹這種事,其目的無非是靠着施以這種“仁政”,來穩固自己的統治而已。

但在平反誰這個問題上,就是一門大學問。

乾隆向來對父親雍正的各種舉措都不以為然,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實,包括雍正曾經重用的大臣,到了他這裡,不是被冷落,就是被打壓,而對于那些被父親打壓的叔叔大爺,乾隆抱着的心态也是如此。

說白了,他其實就是想平反這些叔叔大爺,但由于雍正是自己的父親,如果他一上來就平反他們,難免會招來非議,畢竟當年這都是被雍正定下的鐵案。

乾隆登基後,平反了諸多被雍正打壓的叔伯,為何不願平反其大伯?

是以,乾隆就來了個迂回的招數,先平反多爾衮等人,看看大臣們的反應,如果沒有什麼太大的反對聲音,那麼他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操作。

事實上也确實如此,在平反了多爾衮不久後,乾隆就下诏對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平反,之後又陸續地對其他叔伯們平反。

這就是乾隆的一個小心思,也是他的一個政治手段而已。

而這其中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細節就是,就是在被他平反的所有人中,不管這個人是曾經被定性為什麼罪名,統一的特征,就是全都不是乾隆的爺爺康熙定罪的。

多爾衮、多铎,是當年順治帝定下的罪名,彼時康熙還是一個皇子,尚未登基,自然就和康熙沒什麼關系。

而乾隆平反的叔叔大爺們,不管是皇八子還是皇九子,以及其他皇子,雖說部分人在康熙活着的時候,曾經遭受了康熙的斥責,但至少在康熙駕崩時,這些人沒有一個被康熙治罪的。

他們被圈禁、被削去爵位,甚至被改名,這些都是在雍正登基之後發生的事情,雍正帝有沒有借助自己是皇帝來打擊報複暫且不論,但無一例外的,這些人都是在他登基後,才一個個結局凄慘的。

是以說,這同樣和康熙沒什麼關系。

我們都知道,乾隆一向十分推崇爺爺康熙,其人生宗旨就是,隻要爺爺說的,那就是對的,在乾隆心裡,康熙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以至于他在其登基之初,就發下宏願,自己不敢超過康熙在位的時間。

乾隆登基後,平反了諸多被雍正打壓的叔伯,為何不願平反其大伯?

前文也講過,乾隆對父親雍正一向不以為然,而這些人被定罪,既然和爺爺康熙沒關系,那麼翻案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反正除了爺爺康熙之外,其他人都不如他乾隆,既然不如他,那就沒什麼顧忌了。

而他的大伯皇長子胤褆,卻和别人不一樣,他的罪名,是當年康熙親自下诏定性的,是以,胤褆也就沒有了能夠翻案的可能性。

先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利令智昏的胤褆主動向康熙請纓要代父誅殺太子胤礽,惹得康熙大罵其為“亂臣賊子”,緊接着在當年十月,胤褆魇鎮胤礽的事件被揭發,更讓康熙震怒,親自下令派兵對其嚴加看守。

期間,胤褆為皇八子胤禩找來“妖人"張德明相面也東窗事發,徹底讓康熙失去了所有耐心,最終下令,将胤禔革去郡王爵位,在府第高牆内幽禁起來。

乾隆登基後,平反了諸多被雍正打壓的叔伯,為何不願平反其大伯?

而在之後,康熙仍然是餘怒未消,在他巡視塞外臨行時,特意下诏,加強對胤禔的看管,增派了百餘名王公大臣負責看押胤禔,防止他借康熙不在京之際,跳出來招惹事端。

從康熙的一連串反應來看,他對皇長子胤褆的憤怒是到了極點,就差将其一刀砍了。

而作為一向尊崇康熙的乾隆來說,這個當年令自己爺爺大動肝火的大伯,着實是一個十惡不赦之人,這樣的人,怎麼會對其平反?

況且,胤褆的罪名,是康熙親自定論的,如果乾隆對其平反,豈不是直接打了康熙的臉?這樣的事情,乾隆是萬萬不會做的。

不給父親雍正面子可以,但絕不能不給爺爺康熙面子。

出于這種心理,乾隆才會在平反其他叔伯的同時,選擇性地遺忘了這個被圈禁至死的大伯,也就是這件事,使他難得與父親雍正保持了一緻。

乾隆登基後,平反了諸多被雍正打壓的叔伯,為何不願平反其大伯?

總而言之,乾隆不平反大伯胤褆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他内心一些自私的想法,不能違背康熙曾經定下的東西,是第一大前提,另外,胤褆的諸多行為,不管是在哪一個帝王來看,都屬于那種罪大惡極之徒,并且還是鐵證如山那種,平反這種人,顯然與當時的政治需求不符合,是以,乾隆不管是出于尊崇爺爺康熙,還是為了自己的統治穩定,都不會平反他的大伯胤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