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國家,有很多多老一輩的革命英雄,他們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奉獻了大半生的光陰。可是他們從始至終十分低調,不願将功名講與世人。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隻是盡其所能為國家和人民服務而已。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便是其中一位,他叫陳雲,自幼出身貧苦,早年投軍革命,為了我們黨革命事業赴湯蹈火,屢創戰功;解放之後,更是在财政工作上大顯身手,為新世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面對他的卓越功績,電視台将其一生的光輝曆程拍攝成片,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可陳老知道後,卻請求央視停播自己的傳記記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陳老的燦爛的人生故事吧!

提到陳雲的幼年生活,也是十分貧苦凄慘。從小就長在底層的鄉村裡,住着破舊不堪的茅草房屋。作為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他的父親在他年幼時離他而去。突如其來的悲劇,讓貧苦的少年沒有了依靠。然而更加令人悲傷的是,母親心情遭受打擊,兩年後也與世長辭。孤單的陳雲無處可去,所幸母親臨終時将他托付給舅舅。
陳雲的到來,對于舅舅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慢慢地,舅父家也變得入不敷出了,他隻好辍學打工,補貼家裡生活。為此,他來到了上海圖書館中謀了份差事,也算是有個安居之所。雖然當時的工作薪酬很低,但是每天的生活人來人往,漸漸地陳雲見識到了許多進步人士。從他們的交談中,他開始接觸了更多的共産主義思想和國家形勢。在耳濡目染之下,陳雲有幸加入了共産黨組織,投身于鬥争活動中來。
在起初的戰鬥生涯中,陳雲雖然隻是一個普通的革命戰士,可他身上那份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非比尋常,很快他就被提拔到了黨中央委員。面對國民黨窮兇極惡的圍剿行動,黨組織采取了萬裡長征的戰略決策,目的就是為了盡最大可能保留革命有生力量。而作為黨裡的發展幹部,陳雲被賦予了重要職責,那就是前往上海開展革命工作,并且盡力與蘇聯共産國際組織聯系,傳達我們的戰略決策。
面對當時危險的境況,陳雲毫不猶豫,毅然決然地出走四川,遠涉異地完成工作,而後來的《陳雲出川》正是這段經曆的真實寫照。解放建國之後,陳雲被國家派任中共中央處書記,負責當時國家的财政統籌。在他的帶領下,國家在面對抗美援朝戰争、通貨膨脹,基礎供應配置設定等問題時,仍然保持了穩定的财政收支平衡。可以說陳雲為了新中國建立後的經濟穩定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後續的财政工作積累了深刻的經驗體會。
因為戰争留下的隐疾,晚年的陳雲因病離開了革命前線工作。患上了白内障的陳雲基本上處于失明的狀态,就連每天的報紙、新聞,都是家人一字一句念給他聽。而《陳雲出川》拍攝期間,陳老舊疾複發、卧病在床,劇本内容無奈讓其家人閱讀後同意了。可是當時家人也是對這段曆史知之甚少,當時沒有多想就應允下來。後來陳老偶然從家人了解到影視的具體内容,便立刻請求央視下撤這部影片。原因竟是他認為自己隻是做了革命戰士該做的,是革命組織一起團結協作的成果。而影片中卻将他個人過于英雄化了,不符合心中本意,中央尊重他的意見,将其下架。
為了革命奮鬥一輩子的陳雲同志,他不畏艱難,執行任務;廉潔奉公,穩定财政,可以說是黨的優秀革命家。然而功成名就之後,卻不忘初心,面對誇贊,更是低調簡樸。縱然陳老離開了我們,可他在共和國篇章上璀璨的功績永世長存,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此讓我們用崇高的敬意緬懷陳雲老革命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