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車如何走出“一票否決”的窠臼?

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320萬台,這是最新一期(第二期)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數字能源”)《方博碳讨室》訪談節目給出的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

能源安全、“雙碳”、工業自主三大訴求疊加,中國新能源車的發展勢不可擋。業界普遍認為,新能源車行業“拐點”已臨,新能源車将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外最大的移動智能終端,而這一點從各大主流車企在2021年推出的新車賣點清單上可見一斑。

競争白熱化的當下,汽車工業“中國智造”真的能支棱起來嗎?還有哪些痛點?如何破局?結合《方博碳讨室》節目中華為數字能源副總裁、首席營銷官方良周,小康集團CTO、賽力斯(輪值)總裁許林,華為數字能源智能電動領域總裁王超的探讨,與當下新能源車的獨特發展環境有關。

新能源車如何走出“一票否決”的窠臼?

1

從輿情到使用者體驗都面臨“一票

否決”,新能源車隻能“認命”嗎?

與燃油車相關的讨論一般隻集中在某個點不同,在第二期《方博碳讨室》中,兩位行業專家以2021年底剛剛推出的AITO問界M5(以下簡稱“M5”)切入,掀開目前新能源車主流技術梯隊冰山一角與未來産業将去往何處的思考。

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面臨“一票否決”的命運——燃油車事故千千萬,但新能源車出現的任何一點狀況,都有可能變成新聞頭條,接受輿論用放大鏡檢視。

另一方面,接受多年燃油車成熟、穩定駕乘體驗熏陶的使用者,一丁點體驗上的“不适”感,都有可能讓新能源車遭遇市場折戟——使用者會用錢包投票。

從輿論到體驗的“一票否決”導緻的結果就是:新能源車沒有其它行業領域擁有的“漸進式發展”騰挪時間與空間,隻有那些真正設身處地替使用者着想、奉行長期主義,以極緻細節化解使用者“心智抵抗”的産品,才能在未來競争中脫穎而出。面臨這樣的殘酷命運與靈魂拷問,新能源車隻能認命嗎?那些有望勝出的車企,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有沒有人可以“一步到位”?

新能源車如何走出“一票否決”的窠臼?

2

告别漸進式完善,

新能源車如何“一步到位”?

要快速獲得使用者青睐、鋪開市場,既然缺乏“漸進式完善”這個選項,導緻使用者用錢包投票的關鍵又是什麼?

在第二期《方博碳讨室》裡,“一步到位”被拆解出來,以M5為标本“庖丁解牛”,主要展現在四個方面。

1、駕乘體驗,“爆發力”與“耐久力”兼顧是基本功

電能瞬間轉化成扭矩力,加速快是新能源車最引以為傲的優點,這是“基因”層面的優勢。然而,這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車在加速這件事上能靠着實體規律“躺平”,對一個胃口被吊得足夠高的新能源車購置者而言,隻有明顯趕超燃油車的加速感才能邁過心智門檻。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除了那些頂級配置、價格昂貴的新能源“豪車”,普通新能源車的百公裡加速往往很難進入4秒級,這意味着它的“推背感”并不會十分強烈。

M5采用華為的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前驅165千瓦和後驅150千瓦兩個電機的組合,實作了4.4秒的百公裡加速。這種加速不是單單的動力性能“榨取”,還需要兼顧整車的穩定性——尤其是在彎道超車、惡劣路況情景下的操控穩定性。例如,在處理突然加速所産生的巨大熱量方面,DriveONE智能油冷技術将适時派上用場,深入熱源直接交換散熱,調節峰值溫度差異,實作動力系統與溫控系統的完美配合。

新能源車如何走出“一票否決”的窠臼?

隻有這樣,新能源車才能做到既有“短跑的爆發力”又有“長跑的耐力”,再加上智能增程系統,随時随地補電,維持動力系統長時間高速續航。

2、系統降噪,才能讓“私享座駕”名副其實

新能源車另一個基于實體規律而獲得的天然優勢是動力系統噪音小,但在實際體驗中,很多新能源車的噪音并不比燃油車小,甚至有些更為明顯。

在長期産品研發實踐中,燃油車在噪音這件事上的努力已挖掘到極緻,基于燃油車機械結構的噪音隔絕體系也近乎完善,使用者也将 “越是高檔産品,在噪聲控制上的表現越優異”視為約定俗成的好車“潛”規則。而對于新能源車而言,使用者則很容易因為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噪音對産品的所有性能産生質疑。

這時候,新能源車就必須“嚴防死守”,堵住任何來源的噪音,包括車身風阻、輪胎滾阻以及車内各部件的機械摩擦聲。

《方博碳讨室》第二期提到,M5實作了整車測試38dB(類似于竊竊私語)、80公裡車速56.9dB(類似于正常談話)的噪聲水準,背後工夫包括諸如前後風擋采用50萬級以上豪車才使用的雙層夾膠玻璃,在80%以上的下車體噴塗LSAD液态聲學阻尼材料,用來防止砂石路面行駛等場景下小顆粒物擊打底盤造成的噪聲。

除此之外,新能源車的電腐蝕問題,會造成噪聲随着使用年限增加而增長,M5也針對這一“短闆”給出了解決方案。

按許林的話說,“天長地久才能彰顯英雄本色”,任何一款久經考驗的産品,無不都要求在使用者的關注點上做到極緻。

新能源車如何走出“一票否決”的窠臼?

3、續航焦慮,高效轉化與備選方案成就“化骨綿掌”

續航是新能源車最大的痛點,也是影響使用者消費決策的第一位要素。

具體而言,續航過程中面臨的“尴尬”主要包括裡程不夠長、寒冷天氣使用續航斷崖式下降、開空調占用電池空間過大等,而它們又都統統指向充電難這一頑症,“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的新聞逼退過不少潛在使用者。

要想讓使用者不在續航問題上“一票否決”,《方博碳讨室》同樣以M5來作為樣本,給出了三個可行途徑:

一是盡可能長的續航,減少對“充電”的依賴。這包括效率的提升與電池容量的增加,例如通過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M5實作了88.6%的轉化效率,加上電池包增配,1100+公裡長續航,長距離出行告别充電依賴;

二是萬一發生電量不足的難題時能夠不掉鍊子。M5增程器在油電轉化效率上下的工夫,還包括能夠将一升油轉化成3.2度電(相當于NEDC工況下續航18公裡),可油可電,三種模式供選擇,加長續航的同時也多了一份“不用排隊等充電”的保障;

三是足以覆寫特殊應用場景。例如在寒冷天氣出行以及随行的空調需求,通過增程啟動取代電池包預熱,加上整體餘熱回收利用,減少各用電部件的待機功耗,進一步確定了整體續航能力。

隻有這樣“三管齊下”,才能在充電效率全面提升的同時,帶給使用者更好的續航體驗,去到他們想要去的“遠方”。

4、極緻安全,AI加持的預警系統從5分鐘到“提前一天”

電池安全是困擾整個新能源車行業的痛點,也是讓不少消費者對新能源車望而卻步的攔路虎。要解決這個痛點,除了依賴上遊車用電池廠商的技術努力外,借助AI加持的智能監測與預警系統,也是包括華為在内的提供智能硬體與軟體解決方案的企業正在花大力氣攻關的課題。

結合到M5上,除了超過1000台車的Beta測試、超過500萬公裡跑出來的資料以外,華為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也将端雲協同監控系統首次應用在了整車內建上。端側,電芯級、多元度資料采樣精度,100多項雲智能監控内容,遠超國家規定的19項;雲側,利用華為強大的雲能力,資料分析、模組化,從雲化的BMS提升到雲化三電,再到整車雲化系統,将預警從國家要求的5分鐘逐漸帶入小時級、天級。

3

不被“一票否決”的新能源車,

都在走向“體驗普惠”

更進一步看,如果一台新能源車能夠做到不被“一票否決”,那麼它一定會在消費者體驗方面挖掘到極緻。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作為未來智能終端家族成員的新能源車,将在充當私人座駕、行走的充電寶的同時,同時兼具貼身管家、智能秘書、影音娛樂伴侶等多重身份。

M5此番能夠令人眼前一亮,無異來自華為Harmony S的加持,人們都想一睹為快,真正能夠實作人車互動的智能座艙是何模樣。

新能源車如何走出“一票否決”的窠臼?

至此,新能源車來到了真正的十字路口,人們基本上可以結合M5來為未來智慧汽車下一個定義:動力、續航、安全、扛噪“一步到位”的同時,還要以智能技術賦予座駕人人都能享有的“體驗普惠”,打破傳統燃油車時代以座駕等級來區分階級的陳規,單憑這一點,就是智慧汽車了不起的革命。

基于此,我們有信心賦予新能源車更多期待與野望:往大了說,全面替代燃油車,加速人類交通電動化程序,貢獻于“雙碳”目标的提前到來;而當它進入到千千萬萬普通使用者的日常,新能源車還将突破更多應用場景,在萬物互聯到來之際,充當人與世界互動的接口。

而這,才是新能源車要開拓和征服的星辰大海。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

*此内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

【完】

科技向令說視訊号開通啦

來和我一起補腦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