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家夥,又一科技公司官宣造車了,這次是索尼公司。
就在昨日下午,索尼在官方社交平台上釋出了一款VISION-S 02的全新概念SUV,與此同時,拉斯維加斯召開的CES2022消費電子展會上,索尼董事長吉田健一郎在表示:“我們正在探索索尼電動車的商業化。”這也意味着,2022年伊始,又一科技大佬入局智能汽車領域成為新玩家。
不止索尼,科技大佬們紛紛造車,讓我們看看有哪些科技公司?
蘋果公司
蘋果造車已過7年之癢,而在去年底“蘋果汽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一組根據蘋果汽車假想圖根據蘋果先前申請的專利資訊繪制而來,這款汽車融入了轎跑車輪廓、SUV元素跨界設計打造,除此之外還将有進階别的自動駕駛功能。
自2015年以來,蘋果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專利一直在增加,根據全球專利資料平台查閱到,蘋果在126個國家,共有2800+汽車領域專利申請,若說前幾年蘋果是在摸索造車,根據目前市場的智能汽車發展,那麼蘋果進入智能造車市場算是順勢而為。
小米公司
近日小米集團CEO兼董事雷軍提出,小米手機部門将對汽車業務進行人才輸送,自去年3月份小米宣布進軍造車行業,同年8月便以7737萬美元收購深動科技(DEEPMOTION TECH)自動駕駛技術公司,而小米汽車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量産,相較于蘋果汽車的早有準備,小米汽車可以說是從零開始自己研發。
小米選擇了一行軟硬體結合難度最高的汽車行業,相較于手機這種高頻更換的電子産品,動辄十幾萬的造車成本支出可不少,若今後小米汽車高舉超高成本效益并非易事,畢竟成為“年輕人第一台汽車”背後燃燒的費用或許難以估計。
華為(未官宣)
前段時間AITO問界M5踩着2021年的尾巴在公衆面前亮相,而為這款全新車型背書的正是科技巨頭之一的華為,不過華為之前一直強調不造車。但這次全新車型的亮相,華為從前期策劃、設計、後期營銷、售賣等,親力親為。有人調侃道:除了車上LOGO不是華為的,已經算得上是華為的“親兒子”了。
盡管華為在造車的邊緣不斷試探,但其背後的謀略似乎并不在車上,更像是以汽車為中心,打造全新的生态,建構一個人+車+生活的智能生态,将智能汽車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将出行與居家無縫銜接,而這也會帶來生活方式的變革。若這麼去看待,那麼華為“造車”僅是個引子,建立智能汽車生态才是其野心和戰略。
寫在最後:
手機市場正在觸及天花闆,汽車産業的紅利才剛開始,這也是衆多科技公司紛紛下場的關鍵因素。相較于傳統汽車,新勢力車企們更加關注智能化、人機互動、智能座艙等。而根據智慧芽資料顯示,大部分手機廠都瞄準了自動駕駛領域。
新勢力們經曆過“陣痛”後,随着2021年傳遞量逐漸攀升,似乎迎來了初春。智能汽車所擷取的使用者裡程等資料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使用者體驗。而科技公司或許預測到了軟體未來将在汽車上可能達到的成就,紛紛入局,畢竟機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