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一、湘江戰役的最大輸家:湘軍

湘江,發源于廣西的興安縣,再由興安縣的界首往東北流入廣西全州,之後出廣西入湖南東安,再入永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最後進入嶽陽的洞庭湖。從走向看,湘江是一條由西南往東北的河流。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紅軍長征要避開強大的敵人,隻能行進在各省邊緣,是以要突破的湘江,就發生在廣西和湖南交界。

中央紅軍離開瑞金後的目标,是到湘西與賀龍和蕭克的二、六軍團彙合,他們一路向西,連續突破了三道封鎖線,因為與沿途的廣東軍有默契,攔截的湘軍又都是不堪一擊的地方土著,是以期間沒有大的戰鬥,行動很順利。

1934年11月初,中央紅軍突破了三道封鎖線後,進入了湘南的九嶷山區,這裡就是廣西和湖南交界處,也是桂軍和湘軍的最薄弱環節。中央紅軍要到湘西,從這裡渡過湘江是最佳方案。

也就是在紅軍沖破三道封鎖線後,蔣介石看明白紅軍是要去湘西,于是他在11月12日部署了湘江戰役,企圖通過湘江一戰徹底殲滅中央紅軍。湘江戰役的主戰場,就放在廣西的全州。

蔣介石的部署,是要何健麾下大将,西路第1縱隊司令劉建新率領湘軍4個師進入廣西的全州,會同桂軍夏威1個師正面堵截,湘軍另外兩個師李雲傑師和李韫珩師在後尾追;蔣介石的中央軍8個師則在中央紅軍南北兩側阻擋,防止中央紅軍偏離方向。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從蔣介石的部署,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湘江戰役的主力是湘軍,其次是桂軍,而中央軍則成了偏師。

蔣介石的意圖不言而喻,他要利用追剿紅軍的機會消滅地方諸侯,實作他所謂“一石二鳥”的戰略抱負,既消滅了紅軍,又削弱了地方系。有雄才的地方諸侯們也對這點看得一清二楚。其中尤為聰明的是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和蔣介石打交道不少,深知蔣介石的為人,是以其内心深處一直留着“防火防盜防蔣介石”的心眼。

當中央紅軍11月16日在湖南道縣附近出現時,白崇禧突然指令扼守廣西北部的全州、興安一線的桂軍于21日撤守,退到桂林以南的龍虎關和恭城。

相反,湘軍卻在馬不停蹄地趕往廣西全州。

其實作為湘軍老大,湖南省主席的何健并不願意這麼做。

湖南省主席何健麾下的湘軍共有14個師另5個旅,實力強勁,遠超過隻有18個團的桂軍,當時的軍界流傳着“滇軍黔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的說法,但他麾下圍剿紅軍的劉建緒4個師和李雲傑,李韫珩2師,卻還受着蔣介石嫡系薛嶽的指揮,是以就出現了桂軍對自己的全州不在乎,而劉建緒的湘軍卻緊趕慢趕要跑去保衛的怪事。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蔣介石在桂軍撤守的第二天就給遠在長沙的何健下指令,要湘軍趕到全州堵防。何健當然不願意做冤大頭,他并沒有執行蔣介石的指令,可是他的麾下劉建緒卻積極往全州趕。

從桂軍撤守,而湘軍卻遠途堵防,就可以看出蔣介石、白崇禧和何健之間關系的微妙。蔣介石無法控制白崇禧,卻可以控制何健,其根源,在于白崇禧對麾下的控制力強,他一個指令就可以讓夏威撤守,而何健則無法限制下屬,因為劉建緒聽薛嶽的。

饒是湘軍緊趕慢趕,也是在7日之後的27日才趕到全州,而湘軍一到,就和紅一軍團展開硬碰硬的戰鬥,于是,全州之戰,成了湘江戰役中雙方投入兵力最多,也是犧牲最大的一戰。

11月30日,紅一軍團全軍1萬餘人和湘軍的4個師6-7萬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湘軍在10多架飛機掩護下,強行突破了紅1師的防線,之後又占領了紅2師的陣地;

12月1日是兩軍戰鬥最激烈的一天,劉建緒的湘軍向紅二師陳光和紅一師李聚奎在白沙河建立的第二阻擊陣地發起猛攻。中央軍委向紅一軍團下了死指令,要求在中午12點以前,不顧一切犧牲,決不讓敵人突破白沙河防線。這樣的指令,意味着中央軍委已經有了将精銳的紅一軍團打完的準備。

湘軍的攻擊的确兇猛,一舉突入紅1師和紅2師的結合部近4-5裡,幸虧守衛白沙河的一個團拼命和數倍之敵肉搏,才堵住湘軍往縱深發展。

湘軍的兇猛,從紅一軍團2師4團政委楊成武的回憶看出一斑:

敵人像風暴摧折的高梁稈似的紛紛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沖上來,再打退了一批,又一批沖上來,從遠距離射擊,到近距離射擊,從射擊到拼刺,煙塵滾滾刀光閃閃。一片喊殺之聲撼天動地。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還有一部分湘軍曾一度沖到紅一軍團的指揮部,幸虧機警的警衛排長及時組織反擊,才将這部分突入之敵擊潰。但是這樣打下去,紅一軍團難免覆滅的命運,好在接近正午時,軍委通知紅一軍團撤退,紅一軍團才得以脫離和湘軍的接觸。

湘江之戰,何健的湘軍出力最大,犧牲也最大,可是,此戰之後,蔣介石和何健的麾下的悍将劉建緒建立了直接關系,并将何健第四路軍總指揮的職位給了劉建緒,進而将何健邊緣化。對湘系,蔣介石已經完成了他“一石二鳥”之計。

湘江之役,何健成了最大的輸家。

二、不輸不赢和局的桂系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紅軍過湘江的主戰場在廣西境内,是以由桂軍阻擋紅軍是天經地義,為此,蔣介石向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承諾,要饷給饷,要彈藥給彈藥:

貴部如能盡全力在湘桂邊境加以堵截。配合中央大軍殲滅之于灌陽、全縣之間,則功在黨國,所需饷彈,中正不敢吝與。

為表示誠意,蔣介石給了桂系兩個軍3個月的開拔費100萬元。李宗仁和白崇禧既不願意讓紅軍入境,也不願意讓蔣介石的中央軍入境,是以對紅軍的政策是“讓路送客”。在這樣的政策下,李宗仁和白崇禧對中央紅軍的作戰,制定了

“不攔頭,不斬腰,隻擊尾”

的送客作戰。

當紅軍出現在湘南的道縣和江華附近時,李宗仁給蔣介石發了一份電報:

拟将仁部主力,移赴恭城附近,策應賀、富、興、灌。

從地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紅軍的運動路線是一路向西的直線,就将抵達廣西腹地的桂林,是以李宗仁的要求理直氣壯,蔣介石無法反對,隻能複電表示同意。

令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李宗仁的電報耍了個滑頭,他電報上隻說要以桂系主力布置在恭城,卻沒有說要撤防全州的部隊。接到蔣介石的複電後,全州、興安湘江上的桂軍突然撤防,更有意将工事連夜挖去,而此時湘軍劉建緒部還遙不可及,于是從興安界首到全州共130裡的湘江段出現了空白,湘江防線完全向紅軍敞開。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李宗仁和白崇禧之是以如此做,是經過了周密的推算。

李、白推算出10萬紅軍按徒步行軍的速度,過湘江要花5日時間,這5日就是他們留給紅軍過境的時間,他們打算等到第5日夜後,再出動一個師對紅軍後衛進行攔截,結果,在11月27日夜晚,桂軍第44師對紅軍進行了送客式的攻擊。

李,白此舉,在蔣介石對紅軍圍堵的鐵桶陣上開了口子。由于桂軍的撤防,使得紅一軍團搶在湘軍抵達之前占領了界首到全州的渡江一線并立刻架設了浮橋。第二天即11月28日,紅三軍團4師張宗遜的第11和第12兩個團渡過湘江,第10團則在湘江東岸構築了防禦陣地。

可是,李、白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紅軍的速度太遲緩,到11月28日時,紅軍軍委和中央縱隊還在40公裡外,原因是因為軍委和中央縱隊是“搬家”式的行軍,抱着太多的壇壇罐罐,嚴重影響了行軍速度。

既然已經和紅軍接觸上,李、白就再也無法後撤,于是11月27日夜,桂軍兩個師又一個團北上準備尾擊紅軍時,在新圩和擔任阻擊任務的紅三軍團李天佑第5師展開激戰。李天佑率領1個師阻擊桂軍近3個師三晝夜,使得桂軍無法前進一步,紅三軍團的第4師師長張宗遜留在湘江東岸的第10團,先後犧牲了沈述清和杜仲美兩個團長,也成功阻擊了桂軍一個師。

紅軍能阻擊住桂軍,除了全軍戰士的英雄犧牲,更多的還是和桂軍的政策有關:

在紅軍通過時,相機進行側擊和追擊,既可促使紅軍快走,又不會冒紅軍主力回頭打擊的風險。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桂軍不想和紅軍硬拼,隻是想讓紅軍快走。是以,相比主力的一、三軍團,紅軍後衛損失慘重,主要原因自然是桂軍的“擊尾”戰略,其目的就是為了迫使紅軍盡快離開。

湘江一戰,桂軍的“讓路送客”是達到了其目的,既使得蔣介石的中央軍無法進入廣西,又使得蔣介石無法像對付何健一樣,直接越過李、白向桂系将領下指令,同時還儲存了自己的力量,卻更加深了桂系和蔣介石中央系之間的沖突,是以,桂軍在湘江之戰中算是和局。

三、隻達到三分之一目的蔣系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在湘江戰役前,蔣介石的想法很宏偉,就是将中央紅軍一舉殲滅,同時削弱桂系和湘軍,完成他的“一箭三雕”之計。

可是蔣介石的做法卻又顯得不大氣。

蔣介石任命湖南省主席何健為“剿總”司令,統帥中央軍薛嶽,桂軍和湘軍,自然何健就是老大。在向來視軍隊為命根子的軍閥時代,蔣介石如此做,堪稱用人不疑,明面上看是一種大氣,可實際卻透着小氣。

實際上,不說何健根本指揮不了中央軍和桂軍,就連他的手下劉建緒都指揮不動。劉建緒聽薛嶽的,而薛嶽又秘密聽着蔣介石的指令。在湘江之戰前後的短短半個月内,薛嶽手中蔣介石的密電就有20多份,湘江戰役成了蔣介石的遙控指揮。

蔣介石的部署,就是讓桂軍和湘軍在正面拼命。

蔣介石還有一個小九九,他認為何健和桂系關系不錯,是以指令湘軍進入廣西幫着守衛,這樣何健和李,白雙方都無法拒絕,而湘軍離開湖南又削弱了何健在湖南的力量,這樣蔣介石的中央軍就可以順利進入湖南。在蔣介石對湘軍之戰的部署中,湘軍劉建緒4個師和尾随紅軍的李雲傑,李韫珩2師共6個師進入廣西,中央軍吳奇偉的第四、五兩軍則趁此機會進入湖南永州腹地。

蔣介石不僅觊觎湖南,還想趁着追擊紅軍的機會進入廣西,隻是當中央軍周渾元部準備從湘南進入廣西時,被桂系阻攔而不得入。

湘江之戰的結果,蔣介石将湘軍悍将劉建緒抓在了手中,算是達到了将何健架空,進而控制湖南的目的,可是卻沒有使得桂系削弱,更沒有達到控制桂系的目的,殲滅中央紅軍的企圖更是破産,是以,蔣介石的“一箭三雕”之計,實際隻完成了三分之一。

四、損失巨大,卻鳳凰涅槃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湘江戰役對中央紅軍來說是一個巨大損失。近幾年的最新考證資料,長征出發時的紅軍有約8.6萬人,經曆三道封鎖線後損失約1萬餘,湘江戰役前紅軍大約7萬餘人,而湘江戰役後紅軍有4.5萬餘人,是以湘江戰役損失紅軍約2萬餘人,這對人數本來就珍貴的紅軍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但并非如前幾年所說,紅軍瑞金出發時10萬,過湘江之後3萬,給人的印象,似乎湘江之戰損失了7萬。

饒是如此,湘江之戰的損失本是可以避免的,因為中央紅軍有兩次安全渡過湘江的機會,卻都沒有能把握住。

第一個機會就是桂軍從11月21日撤防到11月27日傳回,在這6天的時間内,湘江界首到全州段向紅軍是完全敞開的狀态。紅軍在11月24日也已經知道了桂軍的撤防以及何健湘軍正在趕來的情報,全軍已經有了盡快通過湘江的心理準備,可是,紅軍采用大搬家式的甬道行軍,兩側是紅一三軍團,中間的軍委和中央縱隊攜帶着大量的辎重,既有大的軍工機器也有小的衛生便盆,僅挑擔就有1000多挑,導緻行動極其緩慢,在桂軍留出的時間裡無法通過湘江,緻使桂軍27日傳回時,紅軍大部還沒有到達湘江,雙方不得不發生激戰。

第二個機會出現在11月28日至11月30日,紅一三軍團已經占領了界首附近60裡的所有渡口,正是軍委和中央縱隊渡過的良機,可是軍委和中央縱隊一直拖到12月1日才過江,而這一日正是敵我雙方交戰最為激烈,雙方的損失都最大的一日。

但是,湘江之戰雖然損失巨大,對紅軍來說卻是一次鳳凰涅槃。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對紅軍的指戰員來說,渡過湘江猶如劫後餘生,他們的士氣不僅沒有降低,反而還大漲,因為他們在渡過湘江之前就已經将渡過湘江看作勝利的目标,而渡過湘江自然就是他們的勝利,這對紅軍指戰員來說在精神上是一種鼓舞。

紅軍渡過湘江之後,就進入了山區,也就遠離了之前國民黨軍為圍剿紅軍而設定的碉堡群,也使得國民黨軍的重裝備無法發揮作用,正有利于發揮紅軍山地作戰的特長。

最重要的是,湘江之戰使得博古和李德的指揮邊緣化,希望毛澤東出來指揮的呼聲越來越高。在12月18日召開的黎平會議中,毛澤東放棄去湘西,轉向貴州的主張得到正式采納,這樣的決定,意味着博古和李德的權力被削弱,中央的集體上司占據了主導。而一個月之後的遵義會議,更逐漸确立了毛澤東對紅軍的上司。而如果沒有湘江之戰,博古和李德就會依然占據着上司權,這對中央紅軍來說也許正是滅頂之災。

是以,湘江之戰對紅軍來說雖然損失巨大,卻是鳳凰涅槃。

五、事件評論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蔣介石策劃的湘江戰役算得上老辣,他的目的不僅是要消滅紅軍,更要他的中央軍進入湘、桂。從某種程度上說,蔣介石入主湘、桂的目标甚至高于消滅紅軍。

通過湘江戰役,蔣介石對湖南和湘軍達到了目的。對入主廣西,蔣介石其實并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因為三年前他才和桂系之間爆發了大規模戰争,隻是他千算萬算也沒有想到,白崇禧居然敢在湘軍沒有到位的情況下撤防,結果使得紅軍突破湘江。

陣前撤防又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理所當然應該受軍法制裁,可是蔣介石卻毫無辦法,這就是蔣介石和地方實力派之間的現實。

但是,蔣介石在桂系的行動中也并非沒有收獲,他更加明白了桂系對待紅軍的态度,而桂系撤防的行為,後來更被何健指責為“通共”,

是以在後來奪取貴州的過程中,蔣介石一反湘江戰役中央軍為偏師的狀态,命中央軍搶在白崇禧前飛速拿下貴州,之後貴州的貨物出口不再經廣西到香港,而是繞過廣西,使得本來就貧瘠的廣西财政更加困難。

在蔣介石“一箭三雕”的博弈政策下,何健毫無還手之力,隻能被蔣介石牽着走,是以他的失勢就成了必然,究其原因,還是實力使然。雖然何健在湖南的軍隊看似比桂系多得多,可是遠沒有桂系精銳,當時軍界流傳着“

滇軍黔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

”緊跟着後面的一句卻是

“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

說明桂軍的戰鬥力比湘軍高得多,而且桂軍将領的忠誠度也高過湘軍将領。

從何健湘系和李、白桂系的不同結局,更說明内部的團結才是儲存自己的基礎,白崇禧敢指令桂軍撤防湘江,何健卻不敢,他不僅不敢,即使下了指令,劉建緒也不會聽他的。

湘江戰役:蔣系漁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紅軍又有何得失?

過湘江的紅軍不是蔣介石、李白和何健三方博弈的參與者,而是他們的籌碼,但是紅軍内部存在博弈。在博古和李德上司下,紅軍必須強渡湘江,而

以毛澤東的意見,中央紅軍不必要強渡湘江,而是先打幾個運動戰,在運動戰中殲敵,之後再視時機渡湘江。

毛澤東的戰争藝術,在後來的四渡赤水被發揮得淋漓盡緻,可惜在過湘江時沒有得到機會表現。

在過湘江以前,博古和李德是上司者,可是經過湘江一戰,蔣介石中央軍、李白桂軍和何健湘軍讓紅軍上下終于明白,博古和李德是在瞎指揮,于是毛澤東呼之欲出。可以說,是蔣介石、李白和何健的外部博弈,幫助了紅軍的内部博弈,使得紅軍上司層發生了變化。毛澤東逐漸回到了紅軍的上司崗位,這是紅軍内部博弈的勝利。

是以從這點來說,紅軍強渡湘江不僅僅是一次戰鬥勝利,更是紅軍的内部博弈和戰略的勝利。

湘江之戰,紅軍受到大損失,卻又赢得了最大的勝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