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一、湘江战役的最大输家:湘军

湘江,发源于广西的兴安县,再由兴安县的界首往东北流入广西全州,之后出广西入湖南东安,再入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最后进入岳阳的洞庭湖。从走向看,湘江是一条由西南往东北的河流。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红军长征要避开强大的敌人,只能行进在各省边缘,因此要突破的湘江,就发生在广西和湖南交界。

中央红军离开瑞金后的目标,是到湘西与贺龙和萧克的二、六军团汇合,他们一路向西,连续突破了三道封锁线,因为与沿途的广东军有默契,拦截的湘军又都是不堪一击的地方土著,因此期间没有大的战斗,行动很顺利。

1934年11月初,中央红军突破了三道封锁线后,进入了湘南的九嶷山区,这里就是广西和湖南交界处,也是桂军和湘军的最薄弱环节。中央红军要到湘西,从这里渡过湘江是最佳方案。

也就是在红军冲破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看明白红军是要去湘西,于是他在11月12日部署了湘江战役,企图通过湘江一战彻底歼灭中央红军。湘江战役的主战场,就放在广西的全州。

蒋介石的部署,是要何健麾下大将,西路第1纵队司令刘建新率领湘军4个师进入广西的全州,会同桂军夏威1个师正面堵截,湘军另外两个师李云杰师和李韫珩师在后尾追;蒋介石的中央军8个师则在中央红军南北两侧阻挡,防止中央红军偏离方向。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从蒋介石的部署,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湘江战役的主力是湘军,其次是桂军,而中央军则成了偏师。

蒋介石的意图不言而喻,他要利用追剿红军的机会消灭地方诸侯,实现他所谓“一石二鸟”的战略抱负,既消灭了红军,又削弱了地方系。有雄才的地方诸侯们也对这点看得一清二楚。其中尤为聪明的是小诸葛白崇禧。

白崇禧和蒋介石打交道不少,深知蒋介石的为人,因此其内心深处一直留着“防火防盗防蒋介石”的心眼。

当中央红军11月16日在湖南道县附近出现时,白崇禧突然命令扼守广西北部的全州、兴安一线的桂军于21日撤守,退到桂林以南的龙虎关和恭城。

相反,湘军却在马不停蹄地赶往广西全州。

其实作为湘军老大,湖南省主席的何健并不愿意这么做。

湖南省主席何健麾下的湘军共有14个师另5个旅,实力强劲,远超过只有18个团的桂军,当时的军界流传着“滇军黔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的说法,但他麾下围剿红军的刘建绪4个师和李云杰,李韫珩2师,却还受着蒋介石嫡系薛岳的指挥,因此就出现了桂军对自己的全州不在乎,而刘建绪的湘军却紧赶慢赶要跑去保卫的怪事。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蒋介石在桂军撤守的第二天就给远在长沙的何健下命令,要湘军赶到全州堵防。何健当然不愿意做冤大头,他并没有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可是他的麾下刘建绪却积极往全州赶。

从桂军撤守,而湘军却远途堵防,就可以看出蒋介石、白崇禧和何健之间关系的微妙。蒋介石无法控制白崇禧,却可以控制何健,其根源,在于白崇禧对麾下的控制力强,他一个命令就可以让夏威撤守,而何健则无法约束下属,因为刘建绪听薛岳的。

饶是湘军紧赶慢赶,也是在7日之后的27日才赶到全州,而湘军一到,就和红一军团展开硬碰硬的战斗,于是,全州之战,成了湘江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也是牺牲最大的一战。

11月30日,红一军团全军1万余人和湘军的4个师6-7万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湘军在10多架飞机掩护下,强行突破了红1师的防线,之后又占领了红2师的阵地;

12月1日是两军战斗最激烈的一天,刘建绪的湘军向红二师陈光和红一师李聚奎在白沙河建立的第二阻击阵地发起猛攻。中央军委向红一军团下了死命令,要求在中午12点以前,不顾一切牺牲,决不让敌人突破白沙河防线。这样的命令,意味着中央军委已经有了将精锐的红一军团打完的准备。

湘军的攻击的确凶猛,一举突入红1师和红2师的结合部近4-5里,幸亏守卫白沙河的一个团拼命和数倍之敌肉搏,才堵住湘军往纵深发展。

湘军的凶猛,从红一军团2师4团政委杨成武的回忆看出一斑:

敌人像风暴摧折的高梁秆似的纷纷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冲上来,再打退了一批,又一批冲上来,从远距离射击,到近距离射击,从射击到拼刺,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一片喊杀之声撼天动地。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还有一部分湘军曾一度冲到红一军团的指挥部,幸亏机警的警卫排长及时组织反击,才将这部分突入之敌击溃。但是这样打下去,红一军团难免覆灭的命运,好在接近正午时,军委通知红一军团撤退,红一军团才得以脱离和湘军的接触。

湘江之战,何健的湘军出力最大,牺牲也最大,可是,此战之后,蒋介石和何健的麾下的悍将刘建绪建立了直接关系,并将何健第四路军总指挥的职位给了刘建绪,从而将何健边缘化。对湘系,蒋介石已经完成了他“一石二鸟”之计。

湘江之役,何健成了最大的输家。

二、不输不赢和局的桂系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红军过湘江的主战场在广西境内,因此由桂军阻挡红军是天经地义,为此,蒋介石向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承诺,要饷给饷,要弹药给弹药:

贵部如能尽全力在湘桂边境加以堵截。配合中央大军歼灭之于灌阳、全县之间,则功在党国,所需饷弹,中正不敢吝与。

为表示诚意,蒋介石给了桂系两个军3个月的开拔费100万元。李宗仁和白崇禧既不愿意让红军入境,也不愿意让蒋介石的中央军入境,因此对红军的策略是“让路送客”。在这样的策略下,李宗仁和白崇禧对中央红军的作战,制定了

“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

的送客作战。

当红军出现在湘南的道县和江华附近时,李宗仁给蒋介石发了一份电报:

拟将仁部主力,移赴恭城附近,策应贺、富、兴、灌。

从地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果红军的运动路线是一路向西的直线,就将抵达广西腹地的桂林,因此李宗仁的要求理直气壮,蒋介石无法反对,只能复电表示同意。

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李宗仁的电报耍了个滑头,他电报上只说要以桂系主力布置在恭城,却没有说要撤防全州的部队。接到蒋介石的复电后,全州、兴安湘江上的桂军突然撤防,更有意将工事连夜挖去,而此时湘军刘建绪部还遥不可及,于是从兴安界首到全州共130里的湘江段出现了空白,湘江防线完全向红军敞开。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李宗仁和白崇禧之所以如此做,是经过了周密的推算。

李、白推算出10万红军按徒步行军的速度,过湘江要花5日时间,这5日就是他们留给红军过境的时间,他们打算等到第5日夜后,再出动一个师对红军后卫进行拦截,结果,在11月27日夜晚,桂军第44师对红军进行了送客式的攻击。

李,白此举,在蒋介石对红军围堵的铁桶阵上开了口子。由于桂军的撤防,使得红一军团抢在湘军抵达之前占领了界首到全州的渡江一线并立刻架设了浮桥。第二天即11月28日,红三军团4师张宗逊的第11和第12两个团渡过湘江,第10团则在湘江东岸构筑了防御阵地。

可是,李、白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红军的速度太迟缓,到11月28日时,红军军委和中央纵队还在40公里外,原因是因为军委和中央纵队是“搬家”式的行军,抱着太多的坛坛罐罐,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

既然已经和红军接触上,李、白就再也无法后撤,于是11月27日夜,桂军两个师又一个团北上准备尾击红军时,在新圩和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三军团李天佑第5师展开激战。李天佑率领1个师阻击桂军近3个师三昼夜,使得桂军无法前进一步,红三军团的第4师师长张宗逊留在湘江东岸的第10团,先后牺牲了沈述清和杜仲美两个团长,也成功阻击了桂军一个师。

红军能阻击住桂军,除了全军战士的英雄牺牲,更多的还是和桂军的策略有关:

在红军通过时,相机进行侧击和追击,既可促使红军快走,又不会冒红军主力回头打击的风险。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桂军不想和红军硬拼,只是想让红军快走。因此,相比主力的一、三军团,红军后卫损失惨重,主要原因自然是桂军的“击尾”战略,其目的就是为了迫使红军尽快离开。

湘江一战,桂军的“让路送客”是达到了其目的,既使得蒋介石的中央军无法进入广西,又使得蒋介石无法像对付何健一样,直接越过李、白向桂系将领下命令,同时还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却更加深了桂系和蒋介石中央系之间的矛盾,因此,桂军在湘江之战中算是和局。

三、只达到三分之一目的蒋系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在湘江战役前,蒋介石的想法很宏伟,就是将中央红军一举歼灭,同时削弱桂系和湘军,完成他的“一箭三雕”之计。

可是蒋介石的做法却又显得不大气。

蒋介石任命湖南省主席何健为“剿总”司令,统帅中央军薛岳,桂军和湘军,自然何健就是老大。在向来视军队为命根子的军阀时代,蒋介石如此做,堪称用人不疑,明面上看是一种大气,可实际却透着小气。

实际上,不说何健根本指挥不了中央军和桂军,就连他的手下刘建绪都指挥不动。刘建绪听薛岳的,而薛岳又秘密听着蒋介石的命令。在湘江之战前后的短短半个月内,薛岳手中蒋介石的密电就有20多份,湘江战役成了蒋介石的遥控指挥。

蒋介石的部署,就是让桂军和湘军在正面拼命。

蒋介石还有一个小九九,他认为何健和桂系关系不错,因此命令湘军进入广西帮着守卫,这样何健和李,白双方都无法拒绝,而湘军离开湖南又削弱了何健在湖南的力量,这样蒋介石的中央军就可以顺利进入湖南。在蒋介石对湘军之战的部署中,湘军刘建绪4个师和尾随红军的李云杰,李韫珩2师共6个师进入广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四、五两军则趁此机会进入湖南永州腹地。

蒋介石不仅觊觎湖南,还想趁着追击红军的机会进入广西,只是当中央军周浑元部准备从湘南进入广西时,被桂系阻拦而不得入。

湘江之战的结果,蒋介石将湘军悍将刘建绪抓在了手中,算是达到了将何健架空,从而控制湖南的目的,可是却没有使得桂系削弱,更没有达到控制桂系的目的,歼灭中央红军的企图更是破产,因此,蒋介石的“一箭三雕”之计,实际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四、损失巨大,却凤凰涅槃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湘江战役对中央红军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近几年的最新考证数据,长征出发时的红军有约8.6万人,经历三道封锁线后损失约1万余,湘江战役前红军大约7万余人,而湘江战役后红军有4.5万余人,因此湘江战役损失红军约2万余人,这对人数本来就珍贵的红军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但并非如前几年所说,红军瑞金出发时10万,过湘江之后3万,给人的印象,似乎湘江之战损失了7万。

饶是如此,湘江之战的损失本是可以避免的,因为中央红军有两次安全渡过湘江的机会,却都没有能把握住。

第一个机会就是桂军从11月21日撤防到11月27日返回,在这6天的时间内,湘江界首到全州段向红军是完全敞开的状态。红军在11月24日也已经知道了桂军的撤防以及何健湘军正在赶来的情报,全军已经有了尽快通过湘江的思想准备,可是,红军采用大搬家式的甬道行军,两侧是红一三军团,中间的军委和中央纵队携带着大量的辎重,既有大的军工机器也有小的卫生便盆,仅挑担就有1000多挑,导致行动极其缓慢,在桂军留出的时间里无法通过湘江,致使桂军27日返回时,红军大部还没有到达湘江,双方不得不发生激战。

第二个机会出现在11月28日至11月30日,红一三军团已经占领了界首附近60里的所有渡口,正是军委和中央纵队渡过的良机,可是军委和中央纵队一直拖到12月1日才过江,而这一日正是敌我双方交战最为激烈,双方的损失都最大的一日。

但是,湘江之战虽然损失巨大,对红军来说却是一次凤凰涅槃。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对红军的指战员来说,渡过湘江犹如劫后余生,他们的士气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还大涨,因为他们在渡过湘江之前就已经将渡过湘江看作胜利的目标,而渡过湘江自然就是他们的胜利,这对红军指战员来说在精神上是一种鼓舞。

红军渡过湘江之后,就进入了山区,也就远离了之前国民党军为围剿红军而设置的碉堡群,也使得国民党军的重装备无法发挥作用,正有利于发挥红军山地作战的特长。

最重要的是,湘江之战使得博古和李德的指挥边缘化,希望毛泽东出来指挥的呼声越来越高。在12月18日召开的黎平会议中,毛泽东放弃去湘西,转向贵州的主张得到正式采纳,这样的决定,意味着博古和李德的权力被削弱,中央的集体领导占据了主导。而一个月之后的遵义会议,更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而如果没有湘江之战,博古和李德就会依然占据着领导权,这对中央红军来说也许正是灭顶之灾。

因此,湘江之战对红军来说虽然损失巨大,却是凤凰涅槃。

五、事件评论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蒋介石策划的湘江战役算得上老辣,他的目的不仅是要消灭红军,更要他的中央军进入湘、桂。从某种程度上说,蒋介石入主湘、桂的目标甚至高于消灭红军。

通过湘江战役,蒋介石对湖南和湘军达到了目的。对入主广西,蒋介石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三年前他才和桂系之间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只是他千算万算也没有想到,白崇禧居然敢在湘军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撤防,结果使得红军突破湘江。

阵前撤防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理所当然应该受军法制裁,可是蒋介石却毫无办法,这就是蒋介石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现实。

但是,蒋介石在桂系的行动中也并非没有收获,他更加明白了桂系对待红军的态度,而桂系撤防的行为,后来更被何健指责为“通共”,

因此在后来夺取贵州的过程中,蒋介石一反湘江战役中央军为偏师的状态,命中央军抢在白崇禧前飞速拿下贵州,之后贵州的货物出口不再经广西到香港,而是绕过广西,使得本来就贫瘠的广西财政更加困难。

在蒋介石“一箭三雕”的博弈策略下,何健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被蒋介石牵着走,因此他的失势就成了必然,究其原因,还是实力使然。虽然何健在湖南的军队看似比桂系多得多,可是远没有桂系精锐,当时军界流传着“

滇军黔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

”紧跟着后面的一句却是

“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说明桂军的战斗力比湘军高得多,而且桂军将领的忠诚度也高过湘军将领。

从何健湘系和李、白桂系的不同结局,更说明内部的团结才是保存自己的基础,白崇禧敢命令桂军撤防湘江,何健却不敢,他不仅不敢,即使下了命令,刘建绪也不会听他的。

湘江战役:蒋系渔利,湘系削弱,桂系“通共”,红军又有何得失?

过湘江的红军不是蒋介石、李白和何健三方博弈的参与者,而是他们的筹码,但是红军内部存在博弈。在博古和李德领导下,红军必须强渡湘江,而

以毛泽东的意见,中央红军不必要强渡湘江,而是先打几个运动战,在运动战中歼敌,之后再视时机渡湘江。

毛泽东的战争艺术,在后来的四渡赤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惜在过湘江时没有得到机会表现。

在过湘江以前,博古和李德是领导者,可是经过湘江一战,蒋介石中央军、李白桂军和何健湘军让红军上下终于明白,博古和李德是在瞎指挥,于是毛泽东呼之欲出。可以说,是蒋介石、李白和何健的外部博弈,帮助了红军的内部博弈,使得红军领导层发生了变化。毛泽东逐步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这是红军内部博弈的胜利。

因此从这点来说,红军强渡湘江不仅仅是一次战斗胜利,更是红军的内部博弈和战略的胜利。

湘江之战,红军受到大损失,却又赢得了最大的胜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