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鴉片戰争前夕,中國社會潛伏的危機

作者:司馬史
鴉片戰争前夕,中國社會潛伏的危機

從乾隆中後期開始,清廷吏治腐敗、軍隊戰鬥力急劇下降、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等種種社會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當最高統治者還沉迷在康乾盛世的美夢中時,一場社會危機悄然而至……

1796年,白蓮教起義爆發。這次起義曆時九年,波及二百多個州縣,清廷舉全國之力才把起義鎮壓下去,但卻元氣大傷。

與此同時,西方主要國家由商業資本主義時代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過渡到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生産力的飛躍式發展和生産關系的革命性變革,使得西方在世界範圍内開始掌握戰略優勢。

進入19世紀,清廷憑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繼續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僅開放廣州一地作為中外貿易的口岸。在這種模式下,中國長期居于出超地位(财富流入)。

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急需産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産地,中國龐大的潛在市場就成了英國商人觊觎的重點目标。

無法通過正常貿易獲得優勢的英國,發現鴉片走私是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的便捷手段,于是對華鴉片走私的規模越來越大。

鴉片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白銀大量外流,導緻财政枯竭,銀貴錢賤,加重人民負擔。

二、吏治腐敗、軍隊戰鬥力進一步下降,動搖了統治秩序。

三、敗壞社會風氣,摧殘國人身心健康,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這些危害,嚴重影響了清廷的統治,引起了以黃爵滋、林則徐為代表的清廷有識之士的警覺,他們上書道光帝,曆述鴉片走私帶來的種種危害。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煙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進而發生了1839年的虎門銷煙。鴉片戰争一觸即發……

繼續閱讀